清朝原來的策略是以番制番,鼓勵互斗,甚至默許、扶植弱小的土司來削弱強大的大小金川土司,結果發現事態不妙,不僅削弱不了,甚至還有被金川吞并的危險。一旦金川統一了川藏地區, 下一步就會直接威脅到西藏,控制達賴喇嘛,隨后便是蒙古不穩,大清帝國的統治基石就會松動。
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因為這幾乎是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崛起、成為一個強大帝國的翻版,這對于建州女真的嫡系后人來說再熟悉不過,因此乾隆皇帝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將這種危險的苗頭扼殺在搖籃里,他絕對不會允許第二個后金帝國、準噶爾帝國出現。
他以明朝末年坐視建州女真坐大的教訓為戒,防患于未然,不能息事寧人,不能等到對方氣候已成才想到要征討,那就為時太晚了,因此「我大清國正當全盛之時,中外一家,豈容徼內土司,獨梗化外?……此在事勢機宜,斷不容已,并非好為窮兵黷武也」。
這段乾隆皇帝的自我辯白應該說是發自內心的,金川 之戰雖然代價高昂,但必須要打,且絕不接受投降,以此來威懾一切潛在的、蠢蠢欲動的敵人。雖然從技術上講,金川之戰清朝贏得很狼狽,以獅搏兔,損失卻如此慘重,但從此以后,川藏地區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安寧,這一戰看來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