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李顯不是被韋后和安樂害死的。他的死,以及之后的唐隆政變,都是有人在幕后布局操控發生的,這個人就是李隆基。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059636
李顯被流放在房陵十五年之久,在神龍政變前,他在洛陽不可能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把他推向倒周一線,并不是因為朝中大臣念及李唐舊恩,更多的是把他作為李唐皇族與武氏家族之間在武則天走后爭奪國家控制權的一張牌。神龍政變后的一段時間內,由于李顯和太平的制衡,武氏家族并未得到大規模的清洗,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焦慮,是肯定有的。政治斗爭就是這樣,如果都是與世無爭的人,哪里還會有人想當皇帝呢?
李顯再次登基以后,他的理政能力和權謀之術,肯定是不及格的。
這里面既有他個人能力的問題,也有他過分信任家人,對他人抱有極大戒心,沒有很好的籠絡朝中各派政治勢力有關,包括自己的親兄妹。這就導致他大量啟用并依賴韋氏的娘家人,同時,應該會有意地控制李旦和太平在朝中的影響力。
以李旦的性格,他應該是無所謂的,但太平肯定有想法,而李隆基更是會將這種焦慮、不滿、怨恨上升為「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暗中進行籌劃并付諸實施。
李顯只有被他的家人害死,李隆基才有聯合太平、武氏家族、李唐皇族清除李顯遺族的正當理由,只有李顯遺族都沒有繼位的希望,才能輪到他爹李旦再當上皇帝;只有他爹是皇帝,他才能有做太子的機會。
韋氏和安樂公主是陪伴李顯度過人生最慘淡也最危險時期的親人,他幾個親哥哥的死,都和他們的母親脫不了干系,他在第一次退位的時候,就已經感受過那種每天生活在求生恐慌之中的焦慮,我不相信這三個人之間會發生什麼信任危機,更不相信韋氏和安樂有任何殺掉李顯的動機。
傻子都應該知道,只有李顯長命百歲,她們才能永享太平。
也正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害死李顯的另有其人,所以,李旦繼位后會越過嫡長子封李隆基為太子,李成器會聲淚俱下地堅決推辭做太子,李旦三年后就早早地當上了太上皇…多麼熟悉的情節,和玄武門之變的差別就是李隆基不用去殺謀反的李成器,因為嫡長子已經主動讓路了。
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實權,是絕對不會容許存在會威脅到他權力的政治勢力的,就像當年李世民對待他的同胞兄弟一樣,就像他幾十年后殺掉自己的三個親生兒子一樣,何況太平只是他的姑姑呢?
而且在當時,太平公主應該是朝中唯一堅定保護武氏家族的李唐皇族,不打掉她,又怎麼大規模地清洗武家在朝中的政治勢力?
其實還可以就此拓展出一個新問題,就是為什麼沒有人阻止李隆基賜死太平公主?不是都說她權傾朝野麼?不是都說李旦也十分寵溺這個妹妹麼?那這樣的人,怎麼就說賜死就賜死了呢?
這反映了另一個事實:李隆基在唐隆政變前,羽翼未豐,通過聯合太平公主,整合了朝中絕大部分的政治勢力,并逐步取代了太平對他們的影響力與領導力,到了他繼位的時候,滿朝上下,已經惟他獨尊,他想殺誰,已經沒人敢提出反對意見了。
他的權謀與冷血,是足以和他太爺爺李世民,他爺爺李治,和他奶奶武則天一較高下的。
當然,出來混都是要還的。正是因為他之前的這些作為,才會導致過早地成為孤家寡人,只有口蜜腹劍、諂媚奉迎或是完全聽命于他的人,才能安全地呆在他身邊,獲得重用,粗魯肥碩、裝傻充愣的安祿山才會取得他的信任,幾十年后,他才會在那場安史之亂中眾叛親離,退位后還被親生兒子防備到死…
一生跟隨唐玄宗45年的大將陳玄禮為何在馬嵬坡對玄宗落井下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