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有這樣一個「瘋子」,看著節節敗退的清軍,他甘愿自借300萬英鎊購買武器和火炮,組建軍隊前往彈丸之地的日本本土展開進攻,以此來牽制日軍,為清政府作戰逆轉局勢。他籌謀的這個計劃,如果成功,中國就將一舉攻下日本,也許今天的日本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省。
可是當慈溪知道這件事后,非但沒有允許,反而聯合起了一幫求和派去阻止他的計劃,并在之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個為了慶祝自己大壽能花上百萬銀兩的女人,就這樣斷送了改寫中國的歷史的機會。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乏有血性的男兒,春秋時期伍子胥為了給被殺害的兄父報仇,隱忍十余年,終于將楚國的政權推翻。
戰國年間的荊軻,為了燕國所立下的使命,只身一人來到秦國刺殺秦王。
清朝末年,全國上下充滿奴性,1840年國門被打開后,隨著世界各國侵略者的涌入,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在那樣一個年代,這個飽含一腔熱血,可能改寫中國歷史的人是誰?他又緣何要親自借款主動出擊日本?
宋育仁,一個出生于四川的男兒,被譽為晚清時期四川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巴蜀大地自古就出人才,宋育仁也不例外,自幼便飽讀經書,喜歡思考。在晚清那個普通百姓生活困難的時期,宋育仁的生活比其他人還要艱難。因為很小的時候,宋育仁的父母就離開了人世。也許是提早感受的生活艱辛的緣故,讓他下定決心日夜勤學苦讀,渴望通過讀書考試,在那樣一個年代,去改變自己的命運,以及改變人民和國家的命運。
自幼由叔叔伯伯帶大的他,永遠是學堂里最早到的那一個,哪怕是三九最嚴寒的天氣,宋育仁也會在私塾的院子里朗讀經書;晚上太陽落山了,就點起蠟燭,將白天學堂老師所教的內容一遍遍抄寫、回憶,甚至連睡夢中也不自覺地囈語。
也許是因為天資聰穎,也許是因為內心的不甘,又或許是因為勤奮好學和堅持不懈的品性。18歲那年,苦讀數十年的他終于考中秀才。而真正讓他的人生走上快車道,并在日后有機會改變國家命運的,是在尊經書院這座人才濟濟的學校里度過的時光。
一個人人格形成最重要的時期,往往是青少年時期,在這個時期所讀的書,遇到的人和事,會對一個人生觀、價值觀尚處在萌芽階段的人,產生極大的影響。
說到宋育仁所就讀的尊經書院,就不得不提一個人,尊經書院的創辦者和院長——張之洞。
張之洞相信大家也很熟悉,出身于官宦世家,同樣經由科舉進入朝廷,歷任巡撫、總督、軍機大臣,是洋務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地位上可以和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平起平坐。
張之洞所處的年代,正好是中國由傳統農耕社會向近代轉型變革的時期,所謂「千古未有之變局」。在創辦尊經書院前,張之洞是四川省的最高教育長官,相當于咱們現在的四川省教育廳廳長,而當時的四川,學風不佳,科舉考試作弊者眾多,此外當時科舉考試的內容缺乏實用性,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讓八股文的地位一落千丈,急需一場教育方面的變革。
因此在同為四川老鄉的洋務派官僚、工部侍郎薛煥等人的建議下,張之洞創辦了大名鼎鼎的尊經書院,也是如今四川大學的前身。學院一建成,他就親自制定了十八條章程,即學校的校規。
由于當時的學院缺乏學習資料和參考書籍,張之洞是親自拿出自己的俸祿,去購買了一千多卷書籍供學生們學習。
在張之洞的帶領下,尊經書院的學生們不僅學習到了很多實用性的知識,品性品格也得到了保證,他要求學生們,要努力做到「德行謹厚,人品高峻,立志遠大」。
宋育仁在這樣一所學校里,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熏陶,外加自身的天資聰穎和勤奮好學,寫下《周禮十種》一書,這也成為後來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的基礎。
宋育仁這樣一個擁有出眾才華,又有自己見解的有識之士,在當時受到了受到了光緒帝師、戶部尚書翁同龢等人的賞識,更是與廖平、吳之英、楊銳等人被冠以「尊經四杰」的名號,在當地小有名氣。
1886年,考中舉人的宋育仁是順風順水,節節攀升,不僅通過了會試和殿試,更是在之后一舉考中進士。
如此優秀的表現,讓他直接進入了翰林院做庶吉士。
看到這里有些人可能已經暈了,我來簡單解釋一下。
在當時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考中的第一名是舉人,會試考試的第一名稱為貢士,殿試考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層層選拔,難度可想而知。
而殿試考試之后的前三名,直接進入翰林院,剩下的人要再進行一次考試,選中的人被稱為「庶吉士」。可能有人會說,這個「庶吉士」好像比翰林還是差一點兒。
但你可別小瞧了這個職位,我們熟知的張居正就是庶吉士,而曾國藩、蔡元培等人在考中進士之后,也擔任過這一職位。并且由于翰林院庶吉士是皇帝身邊的近臣,主要的工作職責就是負責起草詔書。
在宋育仁當上庶吉士之后,迎接他的并不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道路。
作為一個打小就心懷天下,想要改變國家命運的巴蜀男兒,進入朝廷之后,他是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清政府的腐敗,以及挽救國家的急迫性。
國人之中也有想要變革之人,為了自救,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不停引進西方的軍事裝備,同時不斷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生產,洋務運動的興起,讓這個搖搖欲墜的國家仿佛看到了一絲回光返照的可能。
而宋育仁也是受到了洋務派變革的激勵,寫下了許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尋求思想變革的書籍,比如《時務論》《三大禮賦》等,對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不久之后,在1894年,37的宋育仁經由清政府指派,以參贊官的身份出使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四國。
在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地,他不僅考察了當地的建筑、經濟和民俗等,更是深刻了解了西方先進的制度和教育。
作為今天的我們看來,西方國家的制度也有許多的漏洞和問題,但在當時的宋育仁看來,那是一個他從來沒有到過的世界,西方的一切都是無比的新奇,對他產生了莫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出使途中的宋育仁寫下了四卷《采風錄》,英國的學校、工商界和議院也成了他常去的場所,這些所見所聞進一步深化了他的新思想,對于進行變革、改變清政府的思想在他的內心深處也愈演愈烈。
但是歷史不會等待也不會停留,誰能抓住機會、誰能率先做出改變,誰就能走在歷史的前沿,享受更好的風景,而落后者必然挨打。
在宋育仁以及其他清政府內主張變革的官員們還在籌劃方向時,東海對岸的日本,已經率先完成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
但由于日本土地狹小,國內矛盾嚴重,在1890年爆發經濟危機后,更加速了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其中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蓄謀已久的結果。
1894年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清軍都是節節敗退,而尤其是海戰,更是讓清軍顏面盡失,也促成了宋育仁進攻日本本土的計劃。
陸戰方面,平壤戰役之中,清軍有三十五營的人馬,共約一萬五千人,而日本方面比清軍多一千人左右,但朝鮮的平安道觀察使和大院軍方面,不斷給清軍寄送情報,并主動協助清軍作戰。在這樣的優勢條件下,指揮失誤和缺乏士氣的清軍,是被打的落荒而逃。
戰爭結束前的六天,清政府的部隊一路狂奔五百里,直接逃到了鴨綠江邊,朝鮮徹底失守,平壤戰役的失敗也給戰局帶來了無法逆轉的影響。
這時的宋育仁還在西方國家考察,當他聽到清軍潰敗的消息,再也坐不住了。直接寫信向清政府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日本這個國家是只能贏不能輸,即使戰爭失敗,不擊打到它的根基的話,隔一段時間又會卷土重來,通過侵略去搶奪新的資源。
宋育仁認為,在日本這樣一個國土面積如此狹小的國家,將全部的兵力以及裝備投入到對中國的進攻后,他的國內防守一定是十分薄弱的,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主動進攻日本國土,逼迫日軍回國防守,勢必能幫助正面戰場的清軍起到牽制作用,到時戰局改變,勝利的可能性將會大大增加。
宋育仁將自己的這個想法,告訴了曾經的老師張之洞之后,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要說宋育仁不僅有想法,而且敢于行動。當即和使館的參議、翻譯們商量,購買了此前英國,賣給智利與阿根廷的五艘軍艦,和十艘魚雷快艇。
艦船和武器有了,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招募士兵,宋育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澳大利亞訓練和招募了一批水軍,約兩千人左右,同時借助澳大利亞商團的名義,以保護商隊為理由,計劃從菲律賓北上直接攻打日本的東京和長崎。
此時武器、艦船、士兵都有了,但是這筆開銷卻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救國計劃迫在眉睫,宋育仁一時又拿不出這麼一大筆錢,怎麼辦呢。
他做了兩手準備,第一,讓自己的老師張之洞聯系四川當地的同鄉,同時爭取到了一批封疆大吏的支持;第二,利用自己在西方國家所獲得的資源,與美國退役的海軍少將、以及英國康科特銀行的經理約定,向康科特銀行借款兩百萬英鎊以用作購買艦船和武器的費用,此外再借款一百萬英鎊用作戰款費用。
在宋育仁做準備的同時,日軍的侵略并沒有停止。平壤戰役失敗之后,黃海海戰也隨即爆發。清軍無論是在武器、裝備、還是兵力上,都遠遠落后與日本,結果也不言而喻,當日本的飛機飛過時,直接擊毀了清軍軍艦的主炮塔。
在黃海海戰中,愛國將領鄧世昌以身殉國,清軍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之后爆發的威海衛之戰、遼東之戰,接連潰敗。
1894年旅順大屠殺發生,僅四天時間就有近兩萬名東北百姓遭到日軍屠殺,一時間血流成河,生靈涂炭。
而在此時,慈溪太后在做什麼呢?不斷的搜刮民脂民膏以滿足自己的貪欲,光光一個壽宴,就花費了近六百萬兩的白銀,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遠超北洋水師購買主力戰艦的費用,外加戰事緊迫,清政府向德國、英國所購買的軍艦,加在一起,也沒有慈溪太后一個壽宴所花費的費用多。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眼前的士兵將士在前線出生入死,流血賣命;后方的慈溪卻在不斷掏空國庫,縱情享受。
這期間,堵上身家性命的宋育仁,以個人名義借款300萬英鎊,企圖挽救垂危的清政府。即便知道清政府的求和意愿后,他也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努力和多方聯系,將武器、彈藥以及士兵全部送至北洋水師處統領,只等開戰。
北洋水師方面,由曾經作為提督的英國人威朗李少將做統領,可以說,這樣一支在當時擁有先進西方外援的艦隊,戰斗力十分強悍。
可萬事俱備蓄勢待發的宋育仁,沒能等來清政府的批安,等來的卻是李鴻章的父婿龔照瑗的到來。
龔照瑗和他的老丈人是一脈相承,奉行的是求和之策,當宋育仁的計劃被回返國內的龔照瑗得知時,他是大為震驚,立刻以妄生事端的措辭電告清政府。打定主意求和的慈溪和李鴻章得知這一消息后,下旨將宋育仁招兵買馬一事作廢,并命令他立即回國。
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更是進一步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馬關條約的簽訂一方面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另一方面也使清政府陷入深淵,導致中國人民和百姓遭到近40年的侮辱和蹂躪。
馬關條約中的內容主要有六點。
第一是將朝鮮脫離中國,在此前朝鮮一直是中國宗屬國,每年應向清政府繳納貢品,而在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強迫中國承認朝鮮獨立,為日后侵略朝鮮打下了基礎。
第二是將澎湖列島、台灣島等島嶼割讓給日本。自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后,清政府幾乎已經喪失國家主權,割地賠款成為常態。但台灣百姓并沒有屈服,憤怒抗議清政府割讓台灣的行為,決心誓死保衛台灣。
第三是將國庫白銀兩萬兩交由日本,作為賠償軍費。一次性補填了日本海軍的支出,除此以外還有一億五千萬的尾款需要支付,并要償還高額的利息。
要知道,當時哪怕在鼎盛時期的乾隆年間,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每年也只有七千萬兩左右,高達兩億的賠償款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難。
第四是割讓區域中的百姓,愿意搬遷的可以搬遷,不愿意搬遷的視作日本國的臣民,這項條款也讓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揭,就差把清政府當自己家了。
第五要求清政府開放重慶、杭州、宿州、荊州等各大通商口岸,此后中國的經濟通道被全部打開,貿易逆差也越來越大。
打開經濟大門的威力有多大呢,在20世紀初,美國陷入經濟危機,羅斯福上台之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雖然挽救了失業率,但是其經濟發展仍然被歐洲各國封鎖。
直到德國發生侵略戰爭后,英國法國兩國陷入戰爭泥潭,經濟的大門也被美國用飛機和大炮打開,而這之后,僅憑借著出口武器,不到四年時間,美國就擺脫了經濟危機并一躍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當通商的口岸被打開后,日本的商品迅速涌入國內,一時之間市面上流通的全部是日本品牌的東西,國內的工商業發展也受到了嚴重制壓。
第六日本有權在山東威海衛等地駐軍,并限期償還賠款。
可以說在馬關條約之前,清政府與英國、法國、俄國所簽訂的條約,主要以通商和豁免為主,而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后,西方各國也看到了清朝廷為了求和而毫無底線,不惜出賣國土和人民的做法,大大加速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速度。
不僅嚴重加深了百姓的負擔,也成為了中華名族近百年來的奇恥大辱,一個國家被別國玩弄于股掌之中,百姓像案板上的魚肉任人欺凌,是民族的不幸也是歷史的悲哀。
到這里為止,宋育仁奇襲日本的計劃可以說是已經胎死于腹中,在返回大陸的途中,由于內心的不甘,他寫下了《借籌記》一書,來表明自己的壯志未酬。而經過時間的沉淀,那個在當時只等一紙奏折就可以展開進攻的計劃,越發的看起來像是一個荒誕的夢。
面對如此結局,宋育仁只得捶胸頓足,仰天長嘆,而這件事情因為牽連到光緒皇帝,封疆大臣,以及一批外籍人士,宋育仁并沒有被判重罪。
但罪可不治,官職不得不降,之前賞賜給他的二品頂戴被收回,降職為此前的四品,仍舊安排他回到翰林院工作。
宋育仁的一腔愛國熱情是徹徹底底地被澆滅,更是無心從政,于是干脆回到故里四川經商,開始辦理礦務商務,任四川礦物商務總局監督一職。并先后在成都、瀘州、重慶等地,開辦了玻璃、藥材、煤礦、煤油等多家實業公司,實施了一系列支持四川民族工商業發展的舉措,也讓巴蜀地區的民族工商業幾乎是從零起步得到了發展,宋育仁也因此扮演了巴蜀工商業創始人的角色,對日后四川工商業的發展功不可沒。
晚年隱居在山東獅子山草堂內的宋育仁,一心著書,不問世事,編撰了《四川通志》和《富順縣志》等書。
而在臨終之前,他仍舊囑托前來看望他的家人及弟子,家中仍有他自費印刷的《借籌記》若干本,如果日后有親戚朋友來吊唁,就將此書送作他們留個紀念。
可以想見,晚年的宋育仁依舊遺憾,沒能完成自己那個瘋狂的計劃,從而改變國家和百姓的命運。
其實瘋狂的不是宋育仁,而是那個年代,宋育仁不過在那樣一個時代,替萬千心懷國家、渴求改變的有識之士,做了一個美好的復興之夢。
在慈禧等人統領下的清政府,內部的腐敗和貧弱也不是一天所積攢而來的。如果歷史能夠重來,想要改寫被列強欺辱和收割的命運,那便沒有捷徑, 終須一步一步地,從思想到制度,再到武器,從上到下的全部革新,而這也不是一次奇襲的計劃就可以實現的。
縱觀慈禧晚年舉辦壽宴的奢侈程度,也能猜到晚清沒落的結局,早已經難以改變。
而多年后的中國,終究是經歷了一場從下而上、從思想到制度的完完全全的革命。將危難之中的中國拯救出來,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如今的我們也早已看到了那個在宋育仁夢中強盛而全新的中國。
但我想每個讀到這段故事的人,在感嘆清政府腐敗的同時,也無不被宋育仁的瘋狂計劃所打動,無論在哪個年代,那些為了國家命運而奔走的愛國之士,都永遠值得我們去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