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從統一天下到三十年內衰落滅亡,九成的鍋是晉武帝司馬炎的。
第一,明知自己兒子智商有問題,仍然將其立為接班人,直接導致八王之亂。
西晉建國后的外部環境是歷代少有的好,得益于兩漢對匈奴的持續打擊,匈奴已經崩潰,部分西遷,部分歸化成為中原居民,從事農業生產;東北的烏桓在魏國的幾次打擊之后已經基本成為仆從;唯一還有點起色的是西部的羌族,但也構不成威脅。由于漢朝留下的余威,從遼東到西域基本上沒有不服的地方勢力。蜀漢人民早就苦于連年征伐,再加上蜀國留下了一幫能力很強的干吏,對地方和少數民族的管理不錯,所以西南地區還算平穩;吳國由于末代皇帝孫皓殘暴,以及羊祜等人的「和平演化」,對于晉軍根本沒有反感。結果一個八王之亂直接打碎了帝國的基礎,導致天下大亂。
第二,晉武帝這個人本身人品觀念有很大問題。開國皇帝通常都是比較勵精圖治的,一方面休養生息、減租減稅;一方面打倒舊的地主軍閥勢力,還地于民,平均財富。晉武帝一條都沒有做到。
比如,開國皇帝通常都奉行勤儉節約,珍惜物力財力,對于貪腐嚴懲不貸。西漢從劉邦到劉恒,一直極力宣揚節儉,文帝對自己出巡的車馬、接待都做了規定,要求不得超標;東漢光武帝劉秀不用說,他兒子明帝劉莊更是出名的節儉。隋文帝、唐太宗在位期間也都致力于宣揚勤儉之風,并且帶頭施行,從宮室到后宮嬪妃的服飾能省則省。宋太祖把貪腐定為與謀反同等的大罪。朱元璋殺大臣多,但是對百姓可謂是撫恤優厚,官員貪贓五十兩就抄家滅門。康熙雍正也都強調樸素節儉,尤其是雍正,吃穿用度提倡簡約,對待貪官毫不留情。
反觀司馬炎,石崇和王愷斗富到離譜的地步,滿京師盛傳,他沒有任何責罰。更奇葩的是聽說親戚王愷輸了,竟然自己也參與其中,支援王愷去繼續斗富。王愷石崇這種事放在明朝,早被朱元璋滅九族了,放在「不殺士大夫」的宋朝,恐怕也得坐牢罰款。司馬炎本人如此作風,社會風氣可知。
再比如,開國皇帝都愛惜民力,通常與民休息,不搞大工程,對于刑獄控制很嚴,尤其是死罪判決慎之又慎。這方面的典型反例——秦和隋,都是武力強大,國力昌盛,但是因為坑爹的二代過度消耗民力導致暴斃。
晉武帝在這方面完全沒有起到正面作用,達官貴人、鄉紳土豪殺人像殺豬一樣尋常。還是石崇,客人不喝酒他就殺了勸酒的侍女,大將軍王敦故意不喝,石崇就真的連殺了十幾個侍女,王導責備王敦沒有同情心,王敦竟然說:「他殺他家的人關我何事。
」王敦好歹是皇親國戚、開國重臣,能說出這樣的話,可見整個上層腐爛到了什麼地步。與之對比,劉秀親姐姐湖陽公主包庇打死人的仆人,董宣直接攔住公主車駕強行把兇手正法,劉秀要求董宣向公主賠罪,董宣打死不低頭,劉秀不僅不責罰反而夸獎,說大家要向他學習。西晉高層這種視人命如草芥的方式,不滅亡就不合理了。
究其原因,司馬炎本身出生在貴胄家庭,爺爺就是國家重臣,經歷伯父和父親的各種篡權操作,他這個皇帝位置幾乎是撿來的。他不懂得民間疾苦,也沒有經歷過戰爭和官場的磨煉,更不會去鏟除舊貴族勢力,因為他本來就是這幫舊貴族捧上位的(這群人對于晉的滅亡也起了很大推動作用,例如賈充家族),他這位開國君主,成長環境、繼承方式更類似于其他王朝中晚期的君主,西晉早亡就是難免的了。
而其他開國皇帝,劉邦朱元璋之類是白手起家從底層做起;劉秀、楊堅、李淵李世民、趙匡胤雖然出身重臣貴族,但經歷過長期亂世和戰爭,懂政治也懂社會。
歷史課很少提到西晉的事,司馬炎因此免去了很多罵名,但他實際上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說他庸君都抬舉了,更何況是開國皇帝。他父親和爺爺如果泉下有知,估計很難接受這位后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