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可能會有謀逆之心,但典韋不會,除了硬性條件外,最重要的是典韋對曹操的忠心,這份忠義可以媲美關二爺。
那麼曹操為何如此信任典韋呢?看看典韋三救曹操就能明白了,尤其是最后一次,真的是舍命相救。
公元194年,曹操攻取徐州,親自率兵向濮陽挺進。但是那個時候的曹操明顯有些輕視呂布,在陳宮的建議之下,呂布盡出徐州兵馬,夜襲曹操營地。咽不下這口氣的曹操,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但是呂布早有了防備,曹操率領的軍隊反而陷入了呂布的團團包圍之中。幸好在這個時候有典韋的存在,典韋左突右沖,絲毫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最終在典韋的反復沖殺下,才保護曹操脫離了險境,經此一戰,曹操對典韋多了一份信任與敬重。
還是在徐州之戰的時候,呂布陳宮再次密謀破曹之計。這次用詐降,是讓濮陽城中的大戶,假意歸降曹操以做內應。到時候大戶在城樓上舉火為號,打開城門后曹操在引軍攻入。
求勝心切的曹操果然中了呂布的計謀在率軍攻入城中之后,呂布的伏軍從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出。關鍵時刻。典韋在亂軍火海中挺身而出,救下了曹操。
此后,曹操便將自身的安危全部寄托給了典韋,讓典韋跟隨在自己的身邊,專門負責自己的安全。
這一次便是著名的宛城之戰,張繡帥率眾將突襲曹營,將曹操打的措手不及曹操率騎兵落荒而逃。典韋給曹操贏得逃跑的時間,在門前浴血奮戰。
韋戰于門中,賊不得入。兵遂散從他門并入。時韋校尚有十余人,殊死戰,無不一當十。賊前后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余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余賊不敢前。
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賊乃敢前,取其頭,傳觀之,看覆軍就視其軀。太祖退住舞陰,聞韋死,為流涕,募間取其喪,親自臨哭之,遣歸葬襄邑,拜子滿為郎中。車駕每過,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韋,拜滿為司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滿為都尉,賜爵關內侯。
這是最驚心動魄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因為典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典韋的忠心與赤誠一直被曹操和其子孫后代所銘記,祭祀供奉感謝典韋的恩義。
歷史上舍命救主的人很多,他們個個忠勇無雙,但向典韋這樣每次都用生命去護主,從來不知道后退的人卻不多,可以說如果沒有典韋,可能就沒有曹操的霸業。
袁枚說:「然而公始則霽云斷指,繼乃公孫洞胸。小白未僵,大黃猶射。又典韋臨危之戟,貫數人。沖張遼已出之圍,再呼殘卒。淺色黃衫,言蓋棺之衣早備。玄矮新歸元之面如生。可以謂之勇矣,可以謂之烈矣。
羅貫中《三國演義》這樣評價典韋:
「鐵戟雙提八十斤,濮陽城外建功勛。
典韋救主傳天下,勇猛當先第一人。「
「守護中軍帳,英雄獨典韋。
聞風皆膽裂,望影總魂飛。
猿臂持雙戟,彪軀掛鐵衣。
淯河鏖戰死,千古顯神機。
鐵戟雙提八十斤,威風凜凜鎮乾坤。
欲將英杰從頭數,惟說當年有典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