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故事在成書之前,有著上百年的演化發展過程。
武松打虎則是流傳最早的水滸故事之一,架構非常成熟。施耐庵只是在細節上進行了處理。
這個細節也包括吃了多少酒。
我們來看看元代關于武松喝酒的描寫。
從圖片文字中,可以看得出來,至少在元代,根本就沒講武松到底吃了幾碗酒,說的是再來!再來!
就是讓酒保不停地倒酒,喝到讓酒保驚訝的地步。
這是單本折子戲,主要看點是后面的武戲,武松打虎。
武松和一個扮演老虎的武生在台上搏斗,各種原創武術動作。比如翻筋斗,從一兩米高的布景上翻下來。
文戲只是交代劇情,對話細節并不是很考究。京劇《武松打虎》,最簡短的版本甚至連武松和酒保的對話都省略了,武松唱一段三碗不過崗場景描述,直接進入到打虎環節。過去戲班演戲,是出錢的主家來確定演什麼。看這出《武松打虎》,要的就是[高·潮]部分,其他都可以略過。
到了《水滸傳》成書時,自然不能這麼搞。要前后連貫,貫穿一氣。
電視劇里如果用三個碗倒無數回,這是多余的拍攝時間,中間又要增加許多台詞,實際上相當于廢話,顯得拖沓。還不如拿一堆碗,一次倒滿,主題清楚,內容簡潔。
重點依然要放到后面打虎這一環節。
至于是15碗,還是18碗,都是各說各話,這都是在流傳過程中的細節失真。
要說源頭,我們能找到元代雜劇實際上就沒有這回事。
無論如何,武松打虎不只是屬于《水滸傳》,也屬于各種戲劇和民間傳說。這是共同的文化財富。
將這個文化財富用影視劇的形式再現出來,進行新的創作,也無可厚非。畢竟《水滸傳》也是在戲劇和民間傳說再創作的,沒有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