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興成一統,金烏飛上天中央’。這是小說《三國演義》文末的一首詩篇中的一句。三國即形成于東漢末年,而東漢的開國之君即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光武帝劉秀。
劉秀作為兩漢開國君王之一,他與西漢的開國之君劉邦又有著哪些相似與不同之處呢?他為開創東漢基業又是怎樣的一生?
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劉秀和其兄劉縯本來也是南陽大地主出身。
新朝末年,大批農民起義爆發后,那個年代,講究的是上陣親兄弟,他們兄弟二人以復興漢室為名,著手拉起了家鄉的一支起義隊伍,,而且大哥劉縯多年來廣交豪杰,絕對是更有王霸之氣的人物,所以起兵是以劉縯為首,南陽的劉氏親友和市井豪杰們一并加入。也就是舂陵兵,當時劉縯被任命為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
人并不多,由于都是親戚,所以老少都有,拖家帶口。裝備也很差,除了必要的一些兵器以外,連馬都沒有,劉秀又常常將搶到的戰馬讓給別人,于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的坐騎都是牛……
在與王莽軍隊作戰時,年僅29歲的劉秀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膽識。
在他的不斷指揮下,漢軍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役即是昆陽大捷,當時劉秀與眾義軍將領皆被新朝四十萬大軍圍困在昆陽城中,由于莽軍太師王邑堅持‘前歌后舞,喋血而進’的主張,誓言要血洗昆陽城,不斷攻城,矢如飛蝗,導致起義軍將領個個人心惶惶,萌生了各自的想法。正在這義軍將要土崩瓦解的危急存亡之刻,劉秀卻將團結尚有一線生機,散伙則必然是全軍覆沒的道理講了出來。
并且自己還親自帶著一批勇士作為先鋒前去突圍。由于這番義理喚醒了起義軍他們便拼死沖殺,最終應了《孫子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那句至理名言。他們沖破了重圍,并且繼續攻陷了長安和洛陽,成功地推翻了新莽政權。
當初楚漢爭霸之時,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由于主帥是一個軍隊的最高象證,為了穩定軍心,同樣是在這種危急時刻,劉邦也未曾慌亂,而是掩蓋了自己的傷勢,正是憑借著這種穩重,臨危不亂的品性而最終擊敗了項羽。
新莽政權覆滅后,由于劉秀之兄劉縯性情暴躁,對更始政權甚為不滿,加上更始政權內部有人早已對其有意見,故被更始帝殺害。劉秀聽聞兄長被殺后,雖然無限悲痛,但仍然對更始帝表現得畢恭畢敬。
公元23年,借征討河北興起的王郎政權為由而乘機出走。開始為建立帝業作準備。他把河北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廢除了新莽的苛政,整頓吏治,安撫百姓,得到百姓的擁護劉秀憑借自己的聲望和政治手段,鞏固壯大了自己在河北的勢力。但他不戀酒色,事必躬親,是一位難得的賢明之君,這些方面與漢高祖劉邦卻又不太一樣。
他與漢高祖劉邦一樣,非常地重視人才的運用。如馬援,岑彭,馬武,耿龕等云台二十八將對他于當時仍舊動蕩不安的局勢中脫穎而出是起到很大的幫助的。
劉秀的義軍統一了黃河以北的地區,徹底與更始政權決裂。
公元25年,劉秀舉行了登基大典,改元為建武元年。隨后他又很快將更始帝劉玄的軍隊擊敗,而后占據洛陽,并選定洛陽為都。后面又通過十余年的時間相繼消滅了其他的政權。
東漢王朝建立伊始,民生凋蔽,百廢待興,劉秀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及經濟方面的改革,裁撤冗官,他同樣恢復了奴隸的自由與平等,并將稅務由十稅一改為了漢初的三十稅一水平。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而削弱了豪強的勢力。
東漢一統天下。光武帝封賞功臣,息武興文,精簡官吏,發展農業。國家力量不斷增強,人口從不足千萬增長到兩千多萬,經濟從徹底糜爛(1斤黃金只能買5升豆子)恢復到正常水準,史稱光武中興、建武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