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二號人物是蕭何,這點毋庸置疑。
作為一個現代人,你得有一點基本常識吧?打仗本質上打的是什麼?
是?后勤啊寶貝!
漢入關中,統治時間非常短,統治基礎不牢固,在這種情況下劉邦數次大敗都能卷土重來,關中在楚漢爭霸的關鍵時刻基本上沒掉過鏈子,那玩意是動動嘴皮子就能做到的?
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1]
什麼叫學會了哥的運營,剩下的只要A過去就可以了啊?
要知道劉邦不是什麼舊貴族出身,一介亭長,吊兒郎當。是,入關之初他約法三章,得了民心,問題是這民心能持續多久?要知道彭城大敗之后蕭何連老弱病殘都送到前線去了,老秦就那麼心甘情愿讓他抓壯丁?
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
[2]
大家都知道淮海的勝利是支前民工用小車推出來的,怎麼到了楚漢爭霸這就變成了劉邦跟項羽都可以無視后勤虛空暴兵了呢?打到后期項羽失去戰略定力是因為他打不過劉邦嗎?不,是因為他的后勤壓力要爆了,他遭不住了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饟。漢王項羽相與臨廣武之間而語。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3]
項羽:
劉邦:大點聲,急什麼王?
那麼呂澤——或者說老呂家是干嘛的?是托底用的,秦末那個鳥樣子,動不動就你殺我我弄你的,劉邦又向來以輕慢著稱,隊伍打沒了跑到誰那靠譜?只能去找自家人
是時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
注意這個「間往從之」,為什麼是「間往」?因為兵打沒了,大搖大擺過去說不定半道遇見一個平時看自己不爽的就要被割了腦袋去見項羽,這樣的倒霉蛋秦漢之際又不是沒有;為什麼是「從之」?以少投多,以小投大,我一定要認你這個漢王嗎?要知道秦漢之際的潛規則可不是這樣的,另外這個「從」的字眼在劉邦出成皋去張耳、韓信軍中的時候也用過一次,那次的情況可是有詳細記載的:
漢王逃,獨與滕公出成皋北門,渡河走脩武,從張耳、韓信軍。
諸將稍稍得出成皋,從漢王。[4]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5]
什麼叫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啊?真當一個漢王的名頭亮出來別人都納頭便拜?劉邦說我可不敢賭這事,要賭你去賭好了。
所以呂家的好處就體現在了這里,咱們是實在親戚,就算沒了呂雉,還有孝惠呢!所以你可以看到彭城大敗之后就是孝惠被火速立為太子,一直被劉邦放置Play的章邯終于迎來了他的末日——漢軍引水灌了廢丘,關中的最后一顆釘子被拔掉了,這就叫攘外必先安內,咱們先把內部鞏固鞏固,然后再跟項羽接著干。
按照一些人的想法,你劉邦不喜歡孝惠,眼下正好呂雉被俘了,你NB你清洗掉呂澤,把孝惠往那一扔,再娶個王后另立太子多好啊!干嘛這麼著急立太子?
這個就叫做「在歷史的大轉折、大危難的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抉擇」。實際上劉邦與呂家都能明白一個道理,兩家如果擰成一股繩,那麼這是一個完整而有力的核心團隊配置——劉邦有領袖特質,有大局觀,有決斷,呂家的兩個男丁在軍中為他充當了保險繩,另一個呂家姑爺樊噲則可以充當劉邦麾下頭號雙花紅棍,以此為紐帶聯系起來的豐沛功臣集團又圍繞在劉呂的周圍,這就是一個非常靠譜的小團體。而如果兩家分裂,那麼劉邦會失去自己的鐵桿擁躉,而呂家的最大問題則在于男丁中沒有特別出色的領袖型人物,只能再另選一個主君進行侍奉,那麼要選誰?項羽嗎?樊噲嗎?蕭何嗎?你琢磨琢磨誰行?
劉邦想要換太子那是天下初定之后的事情了,起碼在楚漢爭霸的歲月里,呂家與劉邦之間的聯盟一直非常穩定。只是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間,終究不能郁郁乎久居人下——連劉太公都知道要用君臣之禮對自己兒子,你呂家見了我還不乖乖跪舔?你看人家戚夫人舔的多好!
所謂牢不可破的聯盟,終究還是有一個隱患在其中:劉邦年邁,呂后年少,劉氏功薄,呂氏功厚,如果放任呂家坐大,那麼日后劉邦一死,豐沛功臣集團的核心到底是劉家還是呂家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所以劉邦晚年一直試圖更易太子。而可悲的則是呂后,雖然她在劉邦死后一直試圖用「約為婚姻」的辦法鞏固兩家的關系,但是過于強勢的作風與分封諸呂的做法卻讓宗室與功臣集團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誰?知道你到底是要代代親睦還是騰籠換鳥啊?最要命的地方在于老呂家的基因可能確實不太行,不僅呂澤這輩人里沒出過什麼好漢,就連后代腦子也不太靈光,掌握了南北軍軍權之后能說扔就扔,這樣的家族沒了也就沒了吧,真要代代約為婚姻,指不定以后得生出點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