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代只有三個。
一、周朝名存實亡到秦實現統一,分裂了大約有四五百年時間。
二、東漢名存實亡至隋實現統一,分裂了大約四百年。
三、唐朝名存實亡后,五代十國、宋金遼夏并立,大約又四百多年。
其它時間呢,統一是主流,即使出現分裂,通常也都在十多年時間就恢復統一。
秦滅亡,天下分裂,劉邦用了十來年時間統一天下。
西漢滅亡,天下分裂,劉秀用了十來時間統一天下。
隋滅亡,天下分裂,李淵父子用了十來年時間讓天下統一。
元滅亡天下分裂,朱元璋也用了十多年時間就讓天下統一。
明滅亡天下分裂,順治用了十多年時間就讓天下再度統一。
更早期的夏商交替、商周交替,過渡時間也很短。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時期,為什麼天下容易保持穩定統一,即使偶爾分裂,也能迅速統一呢?
用唯心史觀、英雄史觀去看,顯然是因為每次大分裂都會出現一個大英雄;而且每次統一之后都有英明神武的統者出現。否則,天下怎麼會這樣迅速統一,并且可以一直延續下去呢?
春秋戰國四五百年的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四百年的分裂;五代分裂,宋、遼、金并立四百多年。
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用唯心史觀、英雄史觀去看,顯然是因為這幾百年時間里,一直沒有一個大英雄降世。如果有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那樣的牛人出現,早就統一了。
其實呢,每個大分裂的時代。其實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周朝名存實亡后,天下難以迅速進入統一,那是因為中國漸漸進入青銅器高度成熟的時代。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歷史疆域的范圍開始不斷擴大。對此,只要隨便翻開一份歷史地圖就可以知道了。
在這種背景下,統一天下的難度變大了。關鍵是相關生產力伴隨的交通媒介能力,并不足以維系如此廣闊的地區統一。因為類似的原因,雖然當時英雄輩出,但是誰也無法統一它。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通媒介漸漸足以維系這個廣闊的地區實現統一。在這種背景下,統一變得容易了,而且也變得容易維持了。
東漢名存實亡后,天下難以迅速進入統一,那是因為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我們的先人可以把江南更廣闊的地區開發出來,所以統一天下變得困難重重了。
在此前,一個統治者只要統一北方,統一天下就是臨門一腳的事了。但是從東漢末年開始,一個統治者統一北方,距離統一天下,那是遙遠的很。因為曹氏、司馬氏、石氏、苻氏、拓拔氏都曾統一過北方,但是都也無法征服江南。
這種事,在此前的歷史上,就是無法想象的。
雖然說,江南的綜合實力,在當時依然明顯弱于北方,但是依靠崇山峻嶺、大江河流的阻隔,讓南方的統治者足以與北方長時間的分庭抗禮了。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通媒介不斷發展,崇山峻嶺大江河流的地勢,不足維持江南的割據了。在這種背景下,統一變得容易了,而且也變得容易維持了。
發展到唐朝名存實亡時,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從前相對落后野蠻的地區,都進一步得到開發,所以統一天下的難度再次增加。
在此前,一個統治者只要占據關中、河北等政治、經濟、軍事重心所在地,就容易維持自己爭奪天下的優勢。而從此以后,這種優勢漸漸沒有了。
後來,隨著生產力發展,相應的交通媒介又足以維持這樣廣闊地區的統一了。
總的來說,天下的統一也好,分裂也好,并不是簡單的因為統治者能力優劣可以決定。
最簡單而言,三國兩晉南北朝;殘唐五代,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但是因為處于一個特定的階段,就是誰也無法讓天下實現統一。
這就好像,翻開歐洲后期的歷史,這個大帝、那個某世;這個牛人、那個英雄都牛X的不得了,但是誰也無法恢復羅馬時代的輝煌。
其實歐洲後來變得難以統一,主要原因也在這里,因為在此前,一個統治者只要占據了地中海為中心的一系列半島,就意味著統一西方了。但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統一了這個范圍,距統一西方,那實在差的太遠了。
畢竟中國的疆域相對于西方而言,是一個封閉、疆域較小、自然阻礙較少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