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一不小心,讓敵人殘兵游竄到京師附近」。
袁崇煥是「不,小心地讓敵人主力部隊毫發無損到京師」。
情況不一樣。
左宗棠沒有犯罪,更沒有犯下特別嚴重的大罪,沒有原則性問題,而且于國有功。雖然有一些小錯誤,屬于瑕不掩瑜,朝廷稍作懲戒,讓他寫個檢討,吃個處分也就差不多了。
袁崇煥犯下諸多重罪,忠誠度有問題,而且有原則性問題,他犯下了三件事,賣糧資敵,謀款斬帥,敵軍入寇不能堵截,這些很多都是當殺之罪。朝廷想從輕處理,也需要理由吧!
更何況犯下重罪后,他的一些做法,讓皇帝顏面掃地。皇帝不殺他,會威信大跌。袁崇煥不死都沒法交賬!
舉個例子,東江斬帥。
袁崇煥:「本部院今日奉密詔斷將軍頭,若屈殺將軍一刀,他日償還將軍千百刀!」
聽到「奉詔」倆字,毛文龍當即大腦宕機!于是,大明東江鎮總兵官毛文龍,前一刻還針對袁崇煥編造的十二大罪逐條批駁,后一刻,跪地請死!
因為袁崇煥聲明自己是奉詔殺人(雖然事后看,那是矯詔,但當時分辨不清)。毛文龍他不想體面,可能會禍及家人,牽連部下,甚至整個東江軍斷絕糧餉,全變成餓死鬼,大家都不體面!
毛文龍選擇體面地死亡,自然獲得了很多人同情。
袁崇煥殺毛文龍后,皇帝原諒了袁崇煥。袁崇煥本人是怎麼認識的?
但文龍大帥,非臣所得擅誅。便宜專殺,臣不覺身蹈之。然茍利封疆,臣死不避,實萬不得已也。。。《薊遼督師袁崇煥題本》
「然皇上寬職,職終不敢自寬也。
專誅何事?而自職開之,萬一后有矯命雄行,以不利疆場者,將以職為嚆矢(響箭:比喻事物的開端)。是皇上即赦職一時,職終無逃于千古!計唯有踐五年之約,平奴自贖。他日論功,職正贖死而不受賞,則萬世之下知職所以殺文龍者,封疆之故,則皇上今日亦為封疆容職!」。。。
《今史》二年七月初十日
皇帝說你袁崇煥矯詔殺毛文龍是事出有因給你一個「不必引罪」,無非是給你一個將來立功贖死的機會而已。
真以為斬帥是合法合規的?你要是這樣認為,那連袁崇煥都不如!
他怎麼做的?
己巳之變,后金兵臨北三環,孫承宗派人去袁崇煥軍中傳話。兵部官員沈文學進入袁營探聽虛實,沈對袁說:
天子新踐祚,即不次擢公,可謂公知己,同知公必不忍負朝廷。但公列營城外而不入朝,天下何從識公忠誠哉?……且公枉殺毛文龍,人已疑公,方冀公立功自贖,稍不盡節,天下爭臠公,可不畏歟!
皇帝力排眾議提拔你,讓你督師薊、遼、登萊,天津衛。你矯詔殺了左都督毛文龍,皇帝賭上名譽,給你東江斬帥背書,你怎麼回報他的?平遼平到北三環?犯下諸多重罪這種境況,你不主動戰死,固然不得好死,問題是,你的能力已經不能指望了,人品如果也不能指望,那皇帝也跟著丟人現眼啊!
你主動戰死,皇帝起碼挽回點面子。你不盡節,大家會笑話皇帝睜眼瞎。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
趕快去死吧!
(這基本上和自裁謝罪沒啥區別)
在孫承宗等人看來,袁崇煥聲稱五年平遼,卻一番神操作下,讓敵人打到京師。加上東江斬殺毛文龍事件,以及賣糧資敵,私自議和,還有傳聞中的通敵,已經闖下大禍的袁崇煥,當時的選擇,基本上就是一條路:
趕快去戰死沙場!
免那三千六百刀!
可惜袁崇煥沒把位卑言輕的沈文學放在心上,也不重視他。
如果是孫承宗本人去軍營,一定會揪著袁崇煥耳朵,大聲說:
你這蠢貨!知道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天下人懷疑叛國了?知道不知道你有多麼招恨?大家恨不得想吃你!你以為我們美言幾句就能讓你過關?就算要給你美言幾句,也需要你做出表現啊!重要的事說三遍:趕快戰死!趕快戰死!趕快戰死!
是啊,毛文龍面對「餉斷于海路,誹謗滿中朝」,面對你口稱奉密旨,不得不選擇「就死于一軍之前」,最大限度保全部下,保全名節。你袁督師現在平遼平到北三環,比當時的毛文龍境況更差十倍!你該咋辦!
如果毛文龍那是「怨恨深于萬丈」,你袁崇煥怕是「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吧。
你這樣,怎麼能不死呢?
你到現在,還幻想啥呢?
后面我們也知道,袁崇煥不肯體面,入獄前,還布置好兵變要挾朝廷的計劃,執行人是祖大壽!
對于當事人袁崇煥而言,死,真的是一件容易做出的抉擇?還是那句話,千古艱難唯一死,做出死的選擇并不容易!畢竟人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對袁崇煥而言,死了,啥都沒有了,我袁崇煥花那麼多錢當上督師就是為了今天的死亡?袁崇煥死了,豈不是讓很多官員把責任推我這死人身上?
活著,或許有官場上運作一番,不是沒有機會的,以前不是有過這個例子?讓天啟皇帝開除公職,崇禎時候依舊復起。
再說,畢竟錢龍錫是朋友,王恰是朋友,韓火癀是坐師,都能和皇上說上話,運作一下,未必要死吧!
再說,萬一,繼續加大游說,說不定就達到了讓皇帝同意關寧進京的閾值,軍隊控制京師,還怕什麼?
皇帝逮捕我,關寧軍就兵變,讓崇禎小兒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他最終沒有戰死。
崇禎自然生氣:叫你袁崇煥體面,你就是拖拖拉拉不肯體面!竟然還屢次嚷嚷著要部隊進城?前腳把你控制起來,你的心腹祖大壽后腳就鬧出兵變?還是敵人兵臨城下的節骨眼!要你的手書?要挾我?
皇帝火了,按照孫承宗的「大開生路,收攬人心」的建議,關寧軍隊基層軍官可以都不追究;只要和袁崇煥劃清界線,中高級軍官也可以網開一面;祖大壽迷途知返,那就繼續讓他帶兵;如果祖大壽鐵了心一定要給袁崇煥撐腰,那就讓他反了算了!
不肯體面,那皇帝自然讓他體面!袁崇煥被活剮了三千多刀,做成了生魚片。
至于袁崇煥入獄前,布置好祖大壽兵變,則涉及槍指揮黨的問題。
薊遼督師袁崇煥,面對崇禎的質問,和滿桂的對質,明顯是打算以沉默權硬杠。
結果,本來崇禎只是懷疑他瀆職和謀殺,他沉默應對,崇禎卻升格成懷疑他通敵。
吃飯要注意,為的是防止「病從口入」,
沉默權應用,主要是防止「禍從口出」!
袁崇煥被崇禎質問仨個問題:
(1)為何殺毛文龍?
(2)為何敵軍入寇?
(3)滿桂箭傷怎麼解釋?
面對三個問題,袁崇煥一句話不吭,崇禎發現袁崇煥沉默,就死死認定袁崇煥是國賊(袁崇煥粉絲的說法,這是不講理的表現)。
來不及說?錦衣衛抓他捆綁的時候總是有幾十秒鐘的時間,緊要關頭袁崇煥竟然繼續不說話,直到投入大牢!
崇禎不聽他的解釋?沒給袁崇煥解釋時間?不過嘛,如果不打算讓袁崇煥開口說話,直接抓起來投入大牢就行。
面對崇禎問的是三個問題,袁崇煥完全可以選擇一個問題先回答,絕不可能一個都不回答!如果要抵賴,他大可先回答可以回答的問題,比如敵軍入寇是什麼原因,起碼強調強調客觀原因(推掉一部分責任),再平復一下心情,用避重就輕,春秋答法回答難回答的問題(比如斬殺毛文龍),至于射滿桂,這個可以假癡不癲(袁崇煥那個既然乏餉,為何不報告,典型的裝傻)
。。。。。。啊?有這事?戰場誤傷吧!。。。。。。云云。我真不知道!
但這些也沒有!
如果袁崇煥要坦白認罪,也沒必要沉默到底,一個問題都不回答!
既然崇禎要問話,自然要給袁崇煥解釋的空間。就算說來話長,袁崇煥也有的是機會爭取回答的時間。有人拿于謙的例子說事,問題是,袁崇煥又沒有未來眼,知道自己必然被抓!況且,就算袁知道自己回答完畢后依然免不了被抓的命運,也不會沉默的。
被懷疑謀反被抓,和被認定失職被抓,完全是兩碼事!前者,作為謀反嫌疑人,監獄里面的人絕對會不計后果虐待;后者,總還是體面一點。
沉默原因太簡單了。
袁崇煥第三次平台招對,崇禎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是套東西!
絕不能隨便回答,否則倒霉!
因袁崇煥不是善男信女,更不是忠臣良將,褲襠里有很多見不得人的屎!這次到北京平台召對,也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加上他身上有著許多見不得光的事。這樣的人,突然被崇禎抓住,自然會選擇保持沉默。
實際上,即使是失職人員,戴罪人員,面對崇禎那樣的質問,也不會像袁崇煥那樣的!如果「敵軍為何入寇」,被質問的是總督劉策,或者總兵張世顯,總兵侯世祿,顯然他們是不會沉默的。他倆一定會喋喋不休,向皇帝說八十回:
「恩,總之,雖然我犯了失誤封疆的錯誤,我有失職罪行,但畢竟有客觀原因!(態度好一點)
恩,朝廷預算有限,部隊裁軍,台兵盡撤,偵防不足(內閣戶部的鍋)
總之,因為袁崇煥讓他返回密云,怕袁崇煥找茬殺自己,畢竟毛文龍被殺,皇上也沒有替他討回公道,大家都怕啊(這是皇帝的鍋,不能怪我們);
總之,當時袁崇煥是薊遼督師,節制勤王部隊,就算他的命令很奇葩,要遣散援軍,我們也不得不執行(這是袁崇煥,內閣,皇帝的鍋,不怪我們)。」
雖然目的是推卸責任,聽起來不好聽,但畢竟也是事實。又沒有見不得人的事情,這有什麼不能說的?
問題是,劉策,張世顯,侯世祿,都能這樣推卸責任,你袁崇煥可以?
袁崇煥僅僅是失職嗎?這次敵軍入寇,進城找崇禎,也來是游說崇禎開進京許可證的。
至于挾款議和這種端不上台面的目的,他哪敢說呢(當然,關寧部隊進京自然敢說)?
崇禎拋出三個問題,只是因為對這些問題有了疑惑,而且袁崇煥行軍路線所作所為看起來也像個引敵入寇。但問完三個問題,袁崇煥那種沉默的表現,卻讓崇禎肯定了自己的判斷:
雖然一時還搞不清楚,但袁崇煥百分之百心里有鬼!他不是打算進京擒王,就計劃逼迫皇帝議和的!他難道不知道自己身處嫌疑之地?為何不積極辯解?積極辯解雖然逃不了西市一刀,但至少不會禍及家人!
這廝肯定有大問題!否則的話,他明知不好好和我解釋,就被懷疑通敵謀反,他明知被懷疑通敵謀叛,多半禍及家人甚至滿門抄斬,為何還要沉默?
因為,一切是顯然的。如果在薊門敵軍入寇僅僅是個意外,最多失職,或者看似導敵的行軍路線有合理的解釋。
袁崇煥恐怕早就說個沒完沒了!
「總之,斥候沒看清楚,斥候是臨時工干的!警戒負責人是某某某!至于那種行軍路線,實在是君父有難急上火了!」
袁崇煥為什麼不說呢?顯然是因為,他的心里有鬼,他怕說錯了話!
更不幸的是,滿桂就在旁邊和他對質,人家是軍事上的專業人士,袁崇煥忽悠崇禎未必忽悠得了滿桂!
錢龍錫到底是不是出賣了自己,孫承宗是否給自己說話,統統不知道。形勢大變,讓袁崇煥一時摸不著頭緒了。所以,他需要觀察情形,選擇機會,仔細考慮
「誰出賣了我?
崇禎知道了什麼?
崇禎打算知道什麼?
不知道什麼?」,
這樣就可以避重就輕的交待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
如果祖大獸順利兵變,祖大獸除了我袁崇煥的書信,誰也不聽,皇帝圣旨也沒用!到時候朱由檢不由自主地求我,這還可以反將崇禎一軍。
如果我們能明白這個道理。那袁崇煥的沉默、崇禎投石問路般的三個問題,和袁崇煥沉默后崇禎堅持逮捕袁崇煥,自然就好理解了。當然,祖大壽臨陣逃脫然后全軍嘩變,也能理解了!
袁崇煥和關寧軍高級將領,肯定商量了很多端不上台面,甚至見不得光的事情!袁崇煥被抓,萬一交代出問題,祖大壽能不害怕?
一個安善良民,突然被條子抓住了,自然會沒完沒了的說話。因為,他們心里沒有鬼,他所說的話,都合情合理的,也都可以經得起事實檢驗;他所作的事,也都是能見光,更不怕人知道。所以,他可以不假思索的說話,可以不假思索的為自己辯解,甚至質問條子:抓我干啥?
一個人如果不是安善良民(逃犯)身上又有著太多見不得光的事。被突然抓住,他就會自然而然的選擇保持沉默。
因為,他的內心不會像安善良民那樣坦蕩,有什麼敢說什麼。他們說話時,都會小心翼翼的考慮好,生怕一不小心說錯了話。
罪犯和警察玩沉默,那是為了防守沒有被攻克的防線。在這種背景下,警察就很難發現一些,他們并沒有掌握的問題。
沒有經驗的罪犯,被警察抓住后。通常總會一個勁的主動辯解,他們以為這樣可以騙過警察。其實呢?他們說的話越多,透露出來的信息就越多。到時,警察審問他時的突破口就越多。(警察頭痛沉默不說的罪犯了,因為人家一問三不知,不是裝傻就是充楞。你還審了個什麼勁?)
鉆法律空子的律師,也總會一再提醒自己的客戶:
「不要亂說話,盡量選擇沉默。你說的話越少,警察掌握的信息就越少。警察掌握的信息越少,律師編故事的空間就越大。
如果你沒事亂說話,警察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多。到時,律師想給你編一個合情合理的故事,那可就難了。」
警察問問題,那是為了擊垮罪犯的心理防線。因為,在這種背景下,罪犯會感到警察關注自己見不得光的事情,會感到亞歷山大。但罪犯不知道警察到底掌握了他多少問題。
當然,警察問問題會很小心,直切要害,觀察嫌疑人反應,然后分析之!盡量不要暴露底牌。如果警察揭開了自己的底牌,罪犯馬上就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了。
總而言之,你知道的,我全說,你不知道的,我什麼也不說。
如果罪犯忍不住亂說話,雖然是試圖干擾警察發現他的底牌。有時,卻會弄巧成拙。因為,你說的話越多,露出破綻的機會就越多,你說的話越多,透露出來的信息就越多。
警察可以尋找到的突破口就越多。
還是那句話,沉默權是自保策略,但問題是,你用此策略對抗,說明你有見不得光的事情,一定會招致重點懷疑!
袁崇煥用沉默權對抗崇禎的盤問,崇禎也不和他廢話,錦衣衛大牢里面呆著,錦衣衛,全面調查他。
問題是,全面調查,他禁得起查嗎?
由于袁崇煥的失職,造成極其嚴重的惡果!而且他的行為非常詭異!遠的如東江斬帥,禁海斷糧,近期的有遣散援軍,敵軍過薊,還有疑似的潛攜喇嘛,以及不戰就要入城,還有疑似箭射滿桂,等等。
滿桂等人的言詞和指控表明,袁崇煥他是一個極度危險的犯叛國罪的嫌疑人,如果不及時拘捕他,后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基于京城的安全和滿桂的人身安全把他拘捕了。
在京城危急之中,皇帝拘捕薊遼督師,或許時機不太合適。但在京城危急之中,一個城防司令居然是滿城風雨有著通敵叛國嫌疑的人,這在歷史上也是沒有的事。這種獨一無二的背景下,才有了獨一無二的結果。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嗎?
這本是一件無可非議的事,雖然不能說百分之百正確,但絕不能說皇帝做錯了什麼。
但關寧軍卻因此,在京城極度危急之中,不管不顧的集體撤走了!
當時是12月3、4日,敵人大軍依然包圍著北京城。直到12月底后,敵人才開始逐步從北京城撤走。在此期間,關寧軍就在距京城上千里外的錦州管也不管,直到后金軍隊決定撤出長城后,這枝軍隊才開始幫助孫承宗去收復失地!當然了,這些失地無一例外的都在長城以內!(那已是第二年4、5月份的事了)
老百姓每年為遼餉弄得貧困不堪,現在到好,敵人打到家門口燒殺劫掠了!
而這枝每年耗費巨大遼餉的軍隊,竟然在這種時候因為私人恩怨(他主帥被皇帝刑事拘捕了)不管不顧的集體撤走了。
這叫什麼事?!關寧軍是明朝軍隊還是袁家軍? 如果他的主帥是個好東西,就把軍隊給訓練成這副德性?!
在此其間,明王朝戰死的高級將領多了!比如大同總兵滿桂,還有因為觸怒袁崇煥而下崗的副總兵孫祖壽。
戰死的將士也多了!據普遍歷史書中寫,這次保衛北京城明王朝死傷將士有好幾萬。
獨獨他袁崇煥的軍隊,從開始敵人逼向京城時,就圍著敵人亂轉,一仗不打!後來廣渠門保衛戰,據普遍歷史學者寫,也不是什麼真正的大仗。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懷疑袁崇煥與敵人有什麼默契!
在同一天還有德勝門保衛戰,那是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事實上,那里才是主戰場!
只有金庸先生才敢漠視這種史實,開口閉口當時袁崇煥在廣渠門九千對十萬,打退十倍于己的敵人。如果這是真的,皇太極親自率軍進攻的德勝門有多少滿清軍隊。總不成皇太極就帶一枝偏師、甚至是幾百人親征吧!
事實上,金庸先生把滿清攻打得廣渠門的滿清將帥數了個夠。但對德勝門的滿清領軍人物,提也不敢提。因為一提德勝門是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那再無知的人也知道,當天主戰場絕不可能在廣渠門!
11月20日,滿清兵分兩路從廣渠門、德勝門進攻北京城,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德勝門。對此所有的歷史書都直言不諱,但金庸先生卻是諱莫如深!為什麼?因為這樣一寫,那袁崇煥的廣渠門之戰就不可能是主戰場了。
為了突出袁崇煥的偉大,金庸先生就只有這樣略改動一下歷史了!
大家都覺得袁督師和皇太極不清不白,作為袁崇煥的嫡系,總兵祖大壽就應該率領關寧軍隊,給袁督師爭一口氣。總而言之,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袁督師及他的軍隊,是真正忠君愛國的軍隊。
問題是,滿清大軍在北京城附近肆意劫掠的時候,祖大壽竟然率軍撤走了!
面對這種結果,皇帝自然是恨得發狂,
北京城附近的百姓,其實也是恨得發狂。
皇帝拘捕袁崇煥,不意味著一定會殺袁崇煥;更不意味著皇帝一定要打算將他千刀萬剮!
皇帝剮碎袁崇煥,不意味老百姓也希望袁崇煥被千刀萬剮;更不意味著百姓想吃他的肉!
祖大壽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袁崇煥就是應該千刀萬剮!就應該如孫承宗所說的那樣「天下爭啖」!
我們必須得知道,祖大壽率軍撤走時,滿清的軍隊還在北京城附近肆意劫掠。
毫不夸張的說,誰處于皇帝的位置上,也不會原諒袁崇煥的。
因為皇帝為了支持袁崇煥,讓他隨心所欲的調整關寧地區的組織結構、人事安排;甚至默許他矯詔誅殺高級將領。
但是結果呢?他竟然讓敵軍殺到了北京城下;更主要的是,皇帝追究一下他的失職行為,他的軍隊當時就撂挑子了。于是,滿清大軍還在北京城附近肆意劫掠,關寧軍隊就不管不顧的撤走了。
做為一方統帥,就把自己軍隊訓練的眼里只有將帥,既沒有皇帝、朝庭,也沒有民族、百姓。只因自己主帥被刑拘,就在京城極度危急之中,敵兵肆虐百姓之際不管不顧的集體撤走,這本身就是無可饒恕的大罪!
放在任何年代也是一樣的!
皇帝在京城極度危急之中,居然無法使這枝軍隊留下來保衛京城,只因他的主帥涉嫌通敵叛國罪被拘捕了。
任何人生活在當時的北京城,也不會原諒袁崇煥的。
袁崇煥做事情很噁心,皇帝懷疑,老百姓非議、指責、漫罵、恨他絕對有著足夠的理由。
如果袁崇煥的過錯,只有這些瀆職和謀殺,估計也就是個被砍頭。
問題是,他的錯誤,顯然比這大多了。所以皇帝把他凌遲處死了,而老百姓也都排著隊要吃他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