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急于處置姑姑太平公主,并非他冷酷無情、六親不認,而是當時如果不先發制人,或許他連活下去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太平公主手中有足夠威脅到皇權的籌碼。
太平公主雖是一介女流之輩,但作為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女兒,備受寵愛。她之所以能權柄滔天,甚至可以稱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這得歸功于她經歷的兩次政變:神龍政變,唐隆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公元705年,太子李顯在忠誠于李唐老臣的擁護下,以誣稱武則天的男寵想要謀反為借口,最終目的是逼迫武則天退位,恢復大唐國號的一場政治事件。而這場政變能夠成功,太平公主功不可沒。
話說武則天晚年,經過立儲風波之后,最終確定太子人選為李顯,李唐皇室終于可以在武則天百年之后將權力再次掌握在手里。然而此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亂政,他們仗著女皇的寵信,肆意妄為。公元701年,將私自議論他們的郡王李重潤,其妹水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獄逼死。
由此可見男寵二張,連李唐皇室和武氏族人這兩支能夠左右朝局的重要勢力都不放在眼里。如果讓他們繼續興風作浪下去,受害最深的無疑還是李唐一族,好不容易努力得來的局面將會灰飛煙滅。最終擁護李唐的老臣鳳閣侍郎張柬之經過縝密的謀劃,在太平公主等人的幫助下,武則天禪讓,李顯即皇帝位。太平公主因擁立之功,加封「鎮國太平公主」。
之所以說太平公主在神龍政變中得到了巨大的好處,主要是因為其一,她將武則天的親信「巾幗宰相」上官婉兒成功拉到了反武陣營里;其二,她擁護李唐江山的態度,成功贏得了唐中宗李顯的信任。也就是從這一刻起,她開始一步步走向政治權力的中心。而她權力的頂峰,便是唐隆政變中,跟李隆基一起合謀干掉了想效仿武則天的韋后。
說回神龍政變后的唐中宗李顯,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個窩囊廢,跟老爹唐高宗李治不一樣的地方,他是個徹頭徹尾軟弱無能的皇帝,朝廷大事完全是自己的老婆韋皇后說了算。
而韋皇后跟她婆婆武則天一樣也是對權力欲望非常強的女人,她甚至也想效仿婆婆成為真正的女皇后,于是在公元710年,和女兒安樂公主一起毒死自己的無能丈夫李顯。
同時為了掃除障礙,韋后母女便想除掉相王李旦也就是李隆基的父親、太平公主等勢力。韋后的種種表現自然是引起他們的警覺。為了防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事情發生,李隆基找到了太平公主,兩人一拍即合,發動了唐隆之變,殺死了韋皇后,之后一起推舉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繼位,便是唐睿宗。
在唐太宗死后,唐家的皇帝簡直沒有一個是能成大器的,全部被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間,讓號稱李氏唐朝的王朝丟盡了顏面。此外太平公主在兩次的皇帝之爭中,都走對了路,自然自己的權勢也是達到了頂峰,可以說直接威脅到皇權的統治。
從太平公主兩次政變中牢牢掌握權力來看,她也是一個沉迷權力的女人,或許心里也曾經動過心思,自己能夠像母親武則天那樣,成為能夠公然站在台面上的女帝。此時能夠和她一較高下的人,還有誰呢?除了皇帝李旦之外,就是年輕的李隆基了。
唐睿宗李旦雖然有點智慧,但是在政事上能力不夠,也就是帝王氣場不夠。所以她在權衡之后,認為李旦雖然有威脅,但無傷大雅。
而李隆基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他發動了唐隆之變,足夠見其野心,如果太平公主想要九五之位,李隆基就是最大的阻礙,姑侄二人從統一戰線變為兵戎相見的政治對手。
就在這時,唐睿宗李旦直接做了一件大跌眼鏡的事情,他決定退位為太上皇,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李隆基,或許李旦是擔心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會謀反,又或許擔心自己的兒子會不會像李淵被李世民一樣逼位,所以還是早早的退位為好,眼不見為凈。
可見李旦也是一個軟蛋,真的應驗了一句話,「兵熊熊一窩」。
據記載,太平公主為了將李隆基拉下位置,在后者的身邊安插了許多耳目,專門尋找把柄,甚至更是公然勸說宰相支持她更換太子。到了睿宗朝末期,有記載稱「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文臣武將有一半都是支持太平公主。就當太平公主圖謀不軌時,李隆基先發制人,將太平公主的黨羽誅殺殆盡,太平公主見大勢已去,逃到山寺,三天后返回,太上皇李旦為太平公主求情,被李隆基拒絕,最后被賜死。
李隆基跟太平公主都有著對權力的渴望,從中也能看出一點,只有永恒的利益,權勢斗爭十分殘酷,毫無親情可言,也說了一點,無毒不丈夫。所以李隆基繼位后想要除掉姑姑,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