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篡改不了。
司馬昭殺高貴鄉公曹髦,持續時間最多一上午,涉及地點也就是洛陽城皇宮周邊,死者除了曹髦,最多幾百名皇宮甲士,最后司馬家可是篡位成功,但這事沒有被抹去。
李世民殺李建成,持續時間最多一晚上,涉及地點就在太極宮北玄武門附近,死者除了李建成、李元吉,最多幾千名太子衛隊,李世民作為千古一帝,不要臉的干涉史書撰寫,但這事沒有被抹去。
趙光義殺趙匡胤(存疑),持續時間最多一頓飯,涉及地點就開封皇宮里的一間屋子,死者就趙匡胤一個,這事大機率還是假的,但這事沒有被抹去。
靖難之役,持續時間四年(1399-1402年),涉及地點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南直隸諸省,死難者多達十數萬(包括軍隊和平民),剛從元末大亂中恢復一點元氣的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遭到極大程度破壞,這種事怎麼抹去啊……
真把歲月史書拿出來嗎?
感謝大家愿意看我的回答。我這里在跟大家說一點個人對這類問題的看法。
如果大家看懸疑劇比較多,應該會對羅卡定律比較熟悉,是法國法醫學家、犯罪學家艾德蒙·羅卡(Edmond Locard)創建的,其理論在于「凡兩個物體接觸,必會產生轉移現象」。這個定律廣泛用于犯罪現場調查中,行為人(犯罪嫌疑人)必然會帶走一些東西,亦會留下一些東西,即現場必會留下微量跡證。一起案件,參與人數量越多、作案時間越長、行動軌跡越復雜、案發時間越近,留下的痕跡就越多,被發現的機率也就越大。
這個定律在歷史領域也適用,一個歷史事件,參與人數越多、持續時間越長、行動越激烈、距離我們越近,留下的歷史痕跡就越多,被我們發現并解讀的機率也就越大。
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商紂王,我們都知道商紂王在位時期對東夷諸國進行了長期征伐,但我們了解的也僅限于戰爭的發生時間、主要參與者、結果而已,紂王統帥的軍隊有多少、東夷諸國軍隊有多少、軍隊都是什麼構成、在哪里打、是野戰還是攻城、有沒有用什麼計謀,我們一概不知。兩千年后,另一個在河南定都的政權——大宋,他所發動的戰爭,我們不僅知道戰爭發生的時間、參與者、結果,還知道軍隊構成、武器裝備、在哪開打、是攻城還是野戰,甚至連趙二驢車漂移這種事我們都知道。這就是歷史事件距離我們時間遠近的影響。
同樣的,還是在大宋,燭影斧聲事件中,我們知道的只有一個似乎是趙光義的影子在燭光下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看見似乎是趙匡胤的影子引柱斧戳地,并聽見趙匡胤說「好做,好做」……然后沒了……啞劇信息量都比這個大……歷史上所有對這個事件的分析,都是基于這兩行字的分析,而且與其說是分析、不如說是腦洞,甚至現在史學家對柱斧到底是什麼,還有爭議,有說是兵器斧子,有說是禮器斧子,有說是手把件小斧子,還有說根本不是斧子,而是一種類似匕首的隨身配飾。
這就是歷史事件參與人數、持續時間和行為激烈度的影響。
而且這個痕跡與歷史記錄者記不記錄是無關的,就像很多懸案的痕跡也不是警察第一時間發現的一樣,痕跡發生了就會一直存在,所有試圖擦拭痕跡的行為,反而會形成新的痕跡。李世民在即位后,也想系統性的抹去玄武門之變的歷史,但他試圖抹去歷史痕跡的行為,那幾次對自己起居注的突然「關心」,反而成了我們研究玄武門之變最明顯的痕跡。
靖難之役是一場戰爭,戰爭是所有歷史事件中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行為最激烈的事件,而靖難的時間離我們在歷史尺度上又是如此的近,留下的痕跡是如此的多,抹掉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