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藥。
從儒家看
1.司馬氏得國不正,魏國好好的,也不是像大漢一樣運轉不下去了,當街格殺高貴鄉公,後來篡位。(不忠)
得國不正,下面的官員都看在眼里有樣學樣,只要有機會就搞事情,怎麼長久?
2.以司馬氏為首的貴族門閥奴役少數民族和漢族平民(不仁)
奴役平民,民怨沸騰,天下有變則山呼海嘯,一旦被亂世梟雄利用就是滾滾洪流,怎麼長久?
3.司馬氏誘殺曹爽王凌,不講信用(不信)
雖然是政治斗爭殘酷,可透支自己家族的信用誆騙別人,連騙兩次劣跡斑斑,王凌也是笨的可以,曹爽還在鴨脖子樹上吊著呢,他還相信司馬懿的鬼話。其他人看見了,以后哪個敵人敢解除武裝投降?對敵人說話不好使了,本來想投降的都嚇怕了,只能一條路走到黑凡事都得靠武力解決。
(國家怎麼長久?)
4.司馬氏出賣蔣濟等人,不講義氣(不義)
同三,反正司馬懿是吧敵人朋友都坑了一遍,透支光了司馬家族的信用,后世司馬家子孫都不好意思提司馬宣王做的爛事。做生意的沒有信用怎麼做?搞政治的沒有信用又怎麼搞?溝通的效率大大降低,舉步維艱。(國家如何長久)
儒家的忠孝仁義信,巍巍大晉唯一敢提一提的就剩個孝字,單憑一個孝字如何治國理政?
從法家上看
法:賈充搞得法律還是很不錯的,后世一直借鑒。但司馬炎執行法律就像個婊子一樣,需要的用的時候法律是法律,不需要用的時候法律就是件破衣服。為了討好世家,同一個案件的不同案犯,一樣的罪行,有人斬首,有人免官,有人毫發無損。這麼搞的代價就是內部毫無凝聚力。
術:司馬炎以前的皇帝御下是沒有問題的,到了司馬衷就瞎了,傻子皇帝,受制于人。
「為官乎?為私乎?」
「何不食肉糜?」
「此嵇侍中血,勿浣也!」
哈哈,如果是生在尋常人家,還挺可愛,可惜錯生在了帝王家。
勢:司馬炎臨死前設置的權力格局看起來沒有問題,實際上問題太大了……
1.首先他立了一個傻子太子,這有點一言難盡。
立司馬攸他肯定不甘心,我甚至懷疑司馬攸就是司馬炎授意太醫搞死的,後來司馬囧喊冤又殺太醫,呵呵。
立賢不立長他又怕引起動亂,加上皇孫司馬橘少年時聰明伶俐,司馬炎把他和小時候的司馬懿相比較。于是就把籌碼全部allin在了皇孫身上,頗有點朱元璋的味道。
既然傻子皇帝司馬衷,只是用來過渡的皇帝。為了保證國家能一直健康運行下去,大楊皇后死了,司馬炎又立小楊皇后,目的很明確,就是想讓大楊后的妹妹小楊皇后在自己死后保這個傻兒子上位,司馬炎立小楊后,也有看上了皇后爸爸楊駿沒有兒子就沒有野心的優勢,所以弘農楊氏,一門二后。
如果司馬炎立胡奮的女兒當皇后,那司馬衷就危險了。
又立了賈南風為太子妃,看中的是賈充的勢力,賈充雖死,賈家門生故吏遍布朝野,能量不可小覷,同樣,賈充也是個沒兒子的可憐人,看來司馬炎專挑沒有兒子的家族當外戚,其用意不言自明,司馬炎的布局能力還是非常強的。
同時也是看中了賈南風的權略,賈南風的政治手段比高比不過,比爛還是湊活的,所以不管賈南風又丑又黑,司馬炎放著衛瓘家的白富美不取也要取賈南風,就是希望在司馬炎死以后,賈家也可以扶持司馬衷。
然后朝中又安排了文帝的外戚王氏,加上其他士族門閥和寒族,讓他們互相牽制,互相監視,只能依賴皇帝,司馬炎死后,皇帝雖然是個傻瓜,卻又太后族的楊駿,皇后賈南風幫他理政,其實也不打緊。
同時為了防止朝中出事情,又把司馬衷的親兄弟司馬柬,司馬瑋,司馬允分別立為秦王楚王淮南王,掌管要地重權,拱衛京師支持司馬衷。
為了防止這三個親兄弟作亂,又在大晉到處封宗室王,讓他們互相牽制,單獨作亂則沒有贏得把握,一起行動便可以打壓一切。「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如此政治上、軍事上,疊床架屋,無非就是為了互相鉗制,達到均衡的政治態勢,確保國家的平穩過渡。
明朝朱元璋干的跟司馬炎有點類似但也有不同,所以老朱家沒出大亂子,最后還是肉爛在鍋里,司馬家整的民不聊生,人都要死絕了。
原因何在?司馬炎光顧著布置權力格局,他忘記了,他手下那些老家伙,沒幾個好東西,一天到晚想的都是篡權奪位。可司馬炎卻把他們想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理性人,希望他們迫于勢的壓力,和平共處,以皇帝為中心,分享權力。
可恰恰相反,個個都不是好東西,因為都知道司馬家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個個都是野心勃勃,就好比一顆石頭丟入了平靜的湖面,激起一波又一波的余波,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劇烈,由于各方勢力都是均勢,所以誰也無法短時間內搞定對方,紛爭一起,倒下了第一張,第二張也站不住了,如同多米諾胡牌一樣一張張倒去,權力海嘯來了。
最先開始的是楊駿,一個志大才疏又野心勃勃的投機客。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改天有興趣再來詳細寫,先睡了。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微信搜索【讀史悟道】關注作者
解讀資治通鑒,學點通鑒智慧,助你在官場、商場、職場、情場少走十年彎路,取得更大成就。
原創公眾號:讀史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