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名媛陸英出嫁那天,有人驚嘆排滿長街的十里紅妝、有人艷羨一對才子佳人的珠聯璧合。
張武齡一家人合照
唯有路旁一圍觀的老太太,偶然窺探了新娘子的驚鴻一面,驚艷過后,忍不住發出感慨。
「太露了,藏不住,不是長壽之相。」
自古以來,便有紅顏多薄命的說法,女子美貌太盛,連上天都忍不住會「嫉妒」,很難在人間久留。
老太太這話甚是喪氣,卻不料一語成讖。陸英的人生確實如曇花一現般,開的美麗,敗的倉促……
1885年,合肥陸家,迎來了一位小千金,也就是陸英。
陸英的四個女兒
伴隨著她的降生,陸老爺的仕途一路高升,家人都覺得她是「天賜的福星」,生來就是大富大貴的命格。
事實也確實如此,陸老爺被任為揚州主管鹽運,是個流油的肥差,經過數年的經營,陸家儼然成了當揚州地的名門望族。
陸英長在家中最鼎盛的時期,是金尊玉貴,綾羅錦緞,嬌養出來的大小姐。
再加上揚州的風水養人,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春風十里揚州路……陸英是美人堆里的美人,剛過十歲,前來陸家求親的媒人都要踏破門檻。
陸英是典型的大家閨秀,婚姻觀念也很傳統,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堅信父母會為她挑選最合適的婆家。
陸英和四個女兒
陸老爺沒少在女兒的親事上費功夫,既要家世好,又是品學兼優,各種詳細考察篩選之后,定下了安徽張家的公子張武齡。
陸英自然沒什麼意見,雖然婚前沒能跟張武齡見上一面,但從父親帶回來的信息里,能猜出對方是一個博學儒雅,溫和謙遜的年輕人。
她對此十分滿意,安心在家中待嫁。
時間一晃到了婚期,陸英出嫁當天,父母親人萬分不舍地將她送上了花轎。
因為是外嫁,花轎出了街,還要去碼頭坐船,所以從陸家門口,到龍門巷十里亭,全是一箱又一箱的紅封嫁妝。
整個揚州街頭的百姓都趕來湊熱鬧,一睹陸家嫁女的盛況,真正的十里紅妝,風光大嫁!
所以人都說陸家女兒好命,出嫁后的日子只會越過越好,圍觀老太太「太露了,留不住」的喪氣話,實在是太不和諧,很快就消失在了漫天的吉祥話里。
張武齡和四個女兒
就連陸英自己都沒能想到,她的命運會應了一街邊老人的「預言」。
那時候的她,滿心滿眼都是新婚的丈夫,都是如何做好張家婦,經營好新的家庭。
張武齡確實和陸老爺打聽的一樣,是個頂好的人,陸英與他脾性相投,志趣一致,有著說不完的共同話題。
這場始于父母包辦的「封建婚姻」,卻讓他們過成了先婚后愛的「甜寵文」,琴瑟和鳴,羨煞旁人。
婚后的第二年,陸英就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張家也是官宦世家,且子孫單薄,長輩們就盼望這從小兩口傳宗接代,添丁進口。
陸英難免會有壓力,覺得自己生了女兒,有些對不住丈夫。
張武齡卻毫不在意,甚至反過來安慰妻子:「如今時代不同了,男孩女孩一樣好,只要我們悉心教導,都能成才。」
張家四姐妹
陸英這才放下心來,其實她并不重男輕女,只是怕丈夫心中介意,如今得到保證,就不再瞎擔心了。
之后的幾年里,陸英陸續又生了三個女兒:張充和、張兆和、張允和。眼見每個女兒的名字里都帶有「兒」字,她誤以為丈夫是在期盼兒子的降生。
張武齡耐心解釋:「名字的兒,不是兒子的兒,而是代指兩條腿,我希望每一個女兒,將來都能離開家門,走向社會。」
這番話對陸英產生了極大的觸動,她雖然是家里最受寵的女兒,但教育全是按照舊式閨秀的規格培養的,真正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她曾經也向往過外面的世界,本以為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如今丈夫的話,點燃了她內心的「一道光」。
十幾年后,這些女孩們也確如父母的期盼那般,一個個走出了大院,踏上了更廣闊的人生舞台。
陸英再也不提生男生女的事情,安心地打理家務,照顧四個女兒。說來也巧,從那以后,她竟然又一連串生了五個兒子。
她憑一己之力,讓原本子孫單薄的大家庭,變成了兒女成群,子孫滿堂。家里的長輩樂的合不攏嘴,紛紛打趣:「你成親的時候,忘記吃花生,所以沒能花著生,這才四個女孩,五個兒子呀!」
這話雖是玩笑話,卻實實在在解決了陸英的一塊「心病」,也讓家里的老人們放了心。
這本是皆大歡喜的好事,畢竟那個時代,尤其是豪門大族,就是講究多子多福的,陸英也只是順應時代而為。
張武齡和陸英
可卻有很多人對此不滿,還給陸英冠上了「生育工具」的帽子,認為她嫁進張家后,每年都在忙著生孩子。
這種說法實在太過片面,且很不明智,任何細觀過陸英生平的人,都不會如此做出如此草率的評價。
她雖然生的孩子多,但都一視同仁,悉心教導,將每一個都培養成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陸英夫婦為了讓兒女們接受最好的教育,學習孟母三遷。先是將家搬到了上海,讓孩子們接觸各種新鮮事物,學習外來的思想和教育方式,培養他們的眼界。
等孩子大一些后,又怕上海的繁華氣息,會過度「腐蝕」孩子們的心性,就再次舉家搬到了蘇州。
張家人合照
蘇州氣候宜人,生活節奏不緊不慢,孩子們能最大程度地釋放天性。陸英陪孩子們上手工課,種植課,一起栽花種樹,培育果苗。
當時四個女兒都有專門照顧的保姆,陸英就讓孩子們當各自保姆的「老師」,這樣既能考察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又能提高保姆們的文化修養,整個家里的學習氛圍空前高漲……
除了寓教于樂,陸英夫婦還嚴抓他們的文化課,認為讀書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張武齡夫婦平常都十分喜歡讀書,各自都有一個大書房。
搬家到蘇州后,張武齡又給四個女兒各自開了書房,古今中外的名著書籍,全都搬進了她們的書房。
張家人的回憶錄
在同齡孩子們懵懂識字的時候,張家的女孩們已經會捧著書籍看故事了……
陸英最喜歡的時光,就是待在書房的一點一滴。
她的桌上擺著一個銅鎮尺,是丈夫親手刻給她的,上面還刻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情詩。
她與丈夫的書房是挨著的,中間的那片的空地,載滿了大片的芭蕉葉,只要一推開窗,就能看到對面的人,也能看到枝葉茂密的芭蕉。
最美的景色就在眼前,就愛的人就在對面……
陸英的女兒們
除了夫妻恩愛,教育兒女,陸英還要照顧一家老小的日常起居,管理各種大小事務。放在今天,絕對是一位卓越的管理型人才!
張家家大業大,又沒分家,單是長輩就有十多位:祖父的姨太太們、公公的姨太太們、叔叔的姨太太們……
還有十幾個小叔子和小姑子等平輩,更不要說陸英自己還有一大幫孩子們。
除了這些正經的「主子」,家里還有各種管事、幫工、打雜,照顧孩子的奶媽和保姆,教導孩子的家庭教師等等。
每天只是安排三頓飯,就就是一項大工程,再碰上其他的事情,簡直忙的不可開交。
陸英和張武齡的復原照片
可就是這樣一大攤子家事,全部都交陸英一人打理,進門十幾年從未出過差錯,將一切管理的規規矩矩,有條不紊。
對待府中的下人也是寬嚴相濟,恩威并施,自她進張家后,從上到下,無一不敬服。
看著妻子每日操勞,張武齡很是心疼,勸她歇一歇,不要事事都操心。陸英卻堅決不肯:「一個只會享受的少奶奶式的母親,是教不出有作為的孩子的。」
事實證明,她這種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的確深刻影響了每一個孩子。
那時候,張武齡對女兒們最殷切的期盼就是:「希望女兒們將來能像你,那就再好不過了!」
張家人合照
就連葉圣陶都夸贊過張家的四個女兒:「蘇州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這樣贊美的話,都側面印證了陸英教育的成功。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陸英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育工具」,她雖然長于舊社會,卻是看向新社會的獨立女性。
以至于她太過能干,太過完美,連老天都忍不住「嫉妒」!成親時老太太的無心之言,時隔十六年,還是應驗了。
1921年,陸英剛生產沒多久,意外患上了牙疼病。
張家人合照
原本只是一樁再小不過的病痛,連陸英本人都沒放在心里,可就是這場不起眼的小毛病,直接葬送了她的性命。
陸英去醫院拔牙,手術一切都很順利,只是拔掉后,缺口血流不止,當時跑遍了各大醫院,也沒能治愈。
經今人研究,陸英的死因多半是「壞血病」,再加上常年操勞,產后虛弱等原因,當時醫療水平低下,救治又不及時,只能淪為悲劇。
1921年的秋天,陸英從醫院被接回家中,最后的日子里,她想在家人的陪伴下度過。
陸英的四個女兒
床邊圍滿了孩子,最大的也才十幾歲,最小的兒子還尚在襁褓中,還有相伴了十幾年的丈夫……一想到這些,陸英就心如刀絞。
可她還是強撐著虛弱的身子,為孩子們安排好今后的生活,她把家中的奶媽和保姆們都召集來,逐個叮囑。
「我給你們一人二百塊大洋,請你們答應我,不管日后遇到什麼問題,無論錢夠不夠用,不管自己有多苦,一定要堅持把孩子帶到十八歲,替我把他們撫養成人。」
奶媽和保姆們,都是家中伺候的老人了,平日沒少受她的恩惠和照拂,即便沒有錢,出于道義也不會拋這些孩子不顧的。
得到了保證,陸英心里放心了不少,唯一放心不下的,只剩下了丈夫。
陸英的四個女兒
從前他們感情深厚,張武齡不愿意納妾,身邊除了她一個,再沒有其他的女人,如今她就要不在了,剩他一個人該怎麼過啊?
陸英的視線穿過了一群兒女,看向了角落的張武齡,曾經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一家之主,如今六神無主,像極了盲目無措的孩童。
她好想再抱抱他,卻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最后連一句告別都沒說出口,就永遠的閉上了眼。
院子里的芭蕉葉落了,屋里的女主人也永遠離開了,帶著無盡的眷戀和不舍,「消弭」在了秋日的寒風中。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曾經象征著陸英和張武齡愛情的芭蕉葉,隨著她的離去,也一道凋零了。
張武齡和女兒、兒子
1938年,陸英去世后的第十七個年頭,張武齡也因病去世。
彼時戰亂,他和陸英的九個兒女也天各一方,沒能陪在他身邊,他在混亂和遺憾中,離開了人世。
直到五年后,張家的兒女們才有機會將父親的靈柩遷回老家安葬,按照張武齡生前的遺愿,跟發妻陸英合葬在合肥鄉下的一落村莊。
同樣是深秋,和當年陸英離開時的季節一樣,張家的孩子們扶著靈柩,一路扶靈而下。
天人相隔,兄弟姐妹們對著父母的墳墓,痛哭流涕,唯一能安慰他們的,就是此地山清水秀,綠蔭如蓋。
陰陽相隔了十幾年的父母,終于能在另一個世界相遇了!
張武齡
總的來說,陸英的三十六載人生,成就了張家的「枝繁葉茂」,也養育了一代社會人才,雖然很短暫,卻不能說不美滿。
她的孩子們但凡提起早逝的母親,都是驕傲依戀的。
正如張允和在回憶錄里說那樣:「在四姊妹中,我的組織能力最強,這大概就是從小從母親那里學來的吧。」
陸英生于名門、貌美端莊、夫妻恩愛、子孫滿堂……
她雖然是舊世族養出的閨閣小姐,但從來不是封建思想的古板捍衛者,更不是沒有思想的「生育工具」。
只有真正了解了陸英的生平,才能讀懂她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