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印度洋撈出明代石碑,內容翻譯過來后,才知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
2024/04/29

前言

同治九年(1870年),一塊許久不見的古樸石碑從印度洋神秘現身,上面刻著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軌跡,勾勒出了一個嶄新的畫卷。

這塊石碑的蹤跡被發掘出來,傳奇波瀾的命運與鄭和下西洋一樣傳奇。那麼,這塊滄海橫流多年的石碑,又與鄭和下西洋有何淵源?它又將揭開怎樣的歷史真相?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塊不起眼的石碑

1911年,一位名叫湯普森的英國考古學家在斯里蘭卡東部海域進行考古活動時,偶然在一個漁村附近發現了一塊古舊的石碑。這塊石碑已被當地漁民作為磨刀石使用多年,表面磨損嚴重,幾乎看不出原來的樣子。出于好奇,湯普森將石碑帶回倫敦詳細鑒定。

在湯普森細細清洗石碑表面后,一個一個仿佛蝌蚪一般的文字浮現出來。這種奇特的文字使在場的語言學家陷入了迷惑,沒有人能讀懂上面的內容。就在人們打算放棄時,一位學識淵博的翻譯專家看出,這似乎是中國明代的文字!

在這位翻譯專家的努力翻譯下,這塊看似平平無奇的石碑終于吐露出了它波瀾壯闊的歷史......

原來,這塊石碑就是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訪滿剌加(今斯里蘭卡)時所立,用以紀念此次友好往來!石碑上記載了鄭和船隊來到斯里蘭卡,兩國友好往來的歷史過程。

一個偶然的發現,讓這塊沉寂了四百多年的石碑重新回到人們視野,它開啟的,是重新認識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之門。

朝局動蕩,鄭和啟航

在湯普森發現這塊石碑之前,人們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了解還十分有限。鄭和下西洋究竟出于何種目的?歷史書上對此解釋不一。這塊石碑的出現,為破解這個歷史謎題提供了珍貴線索。

我們不得不回到600年前的明朝,當時正值一個多事之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忙于經營這新生的王朝,但很快就遇到了繼承人問題。

他原本立皇太子朱標為嗣,但朱標早逝后,只得立年幼的孫子朱允炆為繼承人,就是後來的建文帝。然而,朱元璋晚年又封多位親生兒子為藩王,其中尤以第四子朱棣勢力最大。朱棣出任燕王,掌握軍政大權。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出于集權考量,打算削藩。而朱棣直接起兵反抗,最終奪取帝位,是為明成祖。建文帝在這場叛亂中失蹤,生死不明。

朱棣奪權后,為了穩固統治地位嘎用各種手段來加強自己的合法性。尋找建文帝就是其中一環。建文帝若在世,對朱棣的皇位造成威脅。所以朱棣便散布建文帝出逃海外的傳聞,派遣鄭和下西洋,一方面搜尋建文帝的下落,一方面也進一步打擊建文帝的勢力。

正因為朝局動蕩,明成祖迫切需要提升國威、穩定局勢。在這種背景下,鄭和奉命踏上了遠航的征途。

鄭和啟航,波瀾壯闊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任命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領外洋班師27800人,搭乘63只巨艦自蘇州劉家港啟航,正式開啟了史無前例的遠洋探險之旅。

據石碑上的記載,鄭和第一航海就歷時兩年余,長達3萬余里,最遠達到。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船隊,載著豐厚的貢品,穿越狂風巨浪,只為實現明成祖的夢想。

船隊里不僅有水手舵工,還有翻譯、醫官等,甚至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匠。鄭和在訪問各國時,會帶來這些技藝嫻熟的工匠向當地人民展示各種手工技藝,中外文化在船隊上充分交融。

可以說,鄭和船隊是一支海上大國的命脈,更是一支海上文明的使者。

滿剌加邂逅,謎題解開

據石碑所載,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船隊訪問了滿剌加。當時的滿剌加國王想強占明朝船隊所帶的貢品,遭到鄭和的堅決反對。鄭和以武力制服滿剌加國王,并立其弟即龍牙兒為新王。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鄭和訪問各國,并不像西方殖民者那樣掠奪資源,強占土地。相反,鄭和奉行「武力不凌人」的理念,以禮相待,傳播中華文明。即便遇到當地君主的無jiao理行為,也堅持正義原則,不失大明朝使者的尊嚴。

可以說,鄭和下西洋更像是一次和平的友好訪問,他沒有占據任何一寸土地,只留下了這塊兩國友誼的見證。鄭和給滿剌加也帶去了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禮物,滿剌加國王也回贈了寶藏。兩國以禮相待,造福當地百姓。

從這件歷史可以看出,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宣揚大明威德,傳播中華文明,穩定東南亞局勢,而非征服占領。這也給后人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去審視這段輝煌的歷史。

驚濤駭浪,邂逅之緣

鄭和與滿剌加的邂逅是多舛歷程中的一環。據石碑記載,鄭和下西洋途中曾遭遇驚濤駭浪,船難頻發。

一次,鄭和的大船在印度洋遭遇颶風,狂浪如山,仿佛要把船吞噬。船上的人面露驚恐之色,生死一線之間。

就在船快要翻覆之時,鄭和在船尾祈禱求佛保佑。只見浪頭忽然平息下來,風浪竟然如驚弓之鳥,退散開去。人們這才長舒一口氣,將這視為佛的眷顧。也正是面對海上驚濤駭浪,大家才會更加珍惜這難得的邂逅緣分吧。

碑立傳奇,風雨兼程

鄭和與滿剌加國王立碑紀念這歷史性的邂逅,留下了千古佳話。但這塊碑石也經歷了坎坷的命運。

自鄭和立碑至今,這塊石碑已傍水600余載。它見證了滿剌加的風云變幻,卻也幾乎湮滅在歲月長河中。直到1911年才被英國人發現,又被當作磨刀石,文字幾乎全毀。好在湯普森將它帶回倫敦修復,這塊石碑才再度重見天日。

這塊連年跌宕起伏的石碑,猶如鄭和下西洋的縮影。海上風雨,未曾磨滅逐夢人的熱情;歲月滄桑,亦難掩兩國深厚友誼。這段跨越時空的故事,在風吹雨打中彌足珍貴。

結語

這塊沉睡多年的滿剌加石碑,以其獨特視角為我們講述了一段隱秘的歷史。

鄭和下西洋,開啟了中國自主對外交流的先河,將中華文明傳播到東南亞各國。鄭和秉承「以禮為先」的理念,不同于西方殖民擴張的掠奪式模式,而是真正的友好交流。

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風吹雨打中歷久彌新。滿剌加石碑的發掘,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讀懂鄭和下西洋的真正意義所在。

這段跨越時空的友誼故事,將繼續激勵著后人不畏艱難險阻,營造一個多元交流、和衷共濟的社會。正如鄭和的航海夢,它不會就此止步,而會在每個時代重新出發,走向新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