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在西安城西的梁家莊附近,中國的考古人員們發現了一座保存完整,等級規格極高的隋代墓葬:李靜訓墓。
然而就在考古人員們對這座古墓進行挖掘時,卻驚奇的發現墓葬中的石棺上,竟然醒目地刻著「開棺者死」四個大字。
一般人見到此情此景,都會有所避諱,心生恐懼,但為何考古人員看到后卻激動萬分呢?
這還得從李靜訓的生平開始說起,她是隋朝公主楊麗華的外孫女,自出生以后,李靜訓就一直備受寵愛。
她心思單純且活潑,和同齡人相比,李靜訓似乎也更懂得如何討得祖母歡心。
只可惜李靜訓從出身一來,身體素質就一直不好,這也讓人十分心疼。等到她年僅九歲的時候,因意外感染一場大病,使得小小年紀的她便就此撒手人寰。
深受萬千人寵愛的掌上明珠,突然失去光芒,任誰都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
萬分悲痛之下,隋朝皇室決定破格以公主待遇將其安葬。使得李靜訓雖年幼,但墓葬中的陪葬品卻一點不少,全都價值連城。
為了保護李靜訓的墓葬不遭受破壞,隋朝皇室及其家屬,還專門為她打造了一具特殊的棺材。
精美的花紋以及雕飾,各種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印刻在上面。以李靜訓的年紀來看,其中一定有很多都是她未曾見過的寶貝。
除此以外,還有前文中提到的「開棺者死」,對信奉鬼神之說的古人而言,僅憑這四個字,便足以嚇退不少心思不純的盜墓者。
那麼面對如此恐怖的警告,為何考古學家們在打開棺材以后,卻會感到激動萬分呢?主要源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確定墓葬主人的身份。盡管在開棺以前,通過墓穴周邊的陪葬品,已經大概能夠確定墓葬主人的身份。但唯有開棺定論,考古學家們才能確定自己的推測方向,是否正確。
其二,則是幫助考古學家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隋朝年間的喪葬文化制度,如前文所言,李靜訓是以公主規格入藏。
所以她的存在,其實就能很好地反映出隋朝年間的公主墓葬,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而這一發現,絕不局限于墓葬,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態,以及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
其三,考古文明的發展,本就有利于幫助后人了解歷史的每一個腳印和文化。
作為唐朝以前的大一統國家,盡管隋朝享國僅有38年,但也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見一葉而知秋,了解李靜訓墓葬的配置,也有利于考古學家們了解隋朝的文明發展狀態,甚至這個朝代為何僅存38年,也由此可知一二。
其四,中華文明彼時的科技文明,發展到了何種角度,當時的墓葬也能夠提供一些線索。
在諸多和盜墓題材有關的小說之中,都曾經提到墓穴之中都有哪些機關。而這些機關,其實就很好地證明了彼時的社會整體發展力。
盡管其中絕大部分「科技」,都是后人想象得來,但通過實地考察得來的數據,往往來之不易。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考古是前人的冒犯,可歷史文獻記載所缺失的內容,除去無數歷史資料和歷史文獻的補充之外,也需要無數考古資料的佐證。
唯有如此,因歲月流逝而風化腐蝕掉的諸多細節,才會向人們講述歷史長河之中的中國故事。
文明的傳承,也才會因此擁有更多的機會變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