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敬英雄,中國民間流傳著無數英雄的故事,關羽關二爺在中國人眼中的地位是很高的。關云長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的故事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只不過這樣的英雄結局卻令人惋惜,最終大意失荊州,自己也被東吳所殺。
關羽大意失荊州漸漸地也成為了民間的俗語,意思就是不要太驕傲。人們都認為關羽是因為太自信,已成驕兵,而驕兵必敗。這一事件導致劉備集團失去了戰略意義重大的荊州城池,諸葛亮隆中的戰略最終無法完成。但事實上,關羽并不是導致荊州喪失的最主要原因,這個黑鍋他已經背了一千多年了。
在此之前,劉備與曹操兩大集團在漢中展開了一次決戰,此戰以劉備集團獲勝告終,曹操元氣大傷,開始收縮戰線,而劉備的蜀漢在這次大勝中士氣高漲,蜀漢勢力如日中天。為了配合進軍西涼,關羽領命率荊州軍馬發起襄樊之戰。
曹操得知關羽正在進攻襄陽,立馬抽調三萬人馬馳援,關羽深知自己以寡敵眾不能強攻,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水淹七軍。由于禁和龐德率領的三萬人馬損失殆盡,曹仁只能堅守襄陽拒不出戰,關羽破城只是時間問題。
這一戰讓關羽威震華夏,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曹操甚至打算做出遷都鄴城的決定,孫權同樣擔心關羽順流而下順勢攻打江東,派出使者向關羽提親。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關羽非但沒有同意這門親事,反而對孫權出言不遜,導致雙方關系破裂。曹操則是抓住這次機會,派出使臣游說東吳。
雙方達成協議,只要東吳出兵配合曹操夾擊關羽,曹操便把荊州讓給孫權。孫權遂派遣呂蒙來了個白衣渡江,將關羽的大本營給攻破,關羽軍隊士氣一落千丈,最終敗走麥城被吳將所擒,殞命刀下。
荊州的丟失與關羽不無關系,但如果說全都是關羽的過錯,那顯然是不合理的。首先東吳對于荊州的想法已經不是一朝一夕,早在孫堅之時,就有了吞并荊州的想法。後來孫堅死于荊州,孫策便開始對荊州發動戰爭,由于實力不足久久不下。
在曹操發動赤壁之戰后,孫劉結成聯盟,一同打敗曹操。周瑜果斷出兵,想要率先占領荊州南郡,不成想被諸葛亮捷足先登。周瑜一度要對南郡發動進攻,迫于孫權的壓力才放棄這一計劃。也就有了後來劉備借荊州這一說法,而雖說是劉備所借,但實際掌控顯然牢牢抓在劉備手中。
孫權曾因此事,多次派使者向劉備討回荊州,但均被劉備以無落腳之地為由推辭。在劉備入主益州之后,孫權又一次向劉備要回荊州,劉備又以各種理由推脫。可這一次孫權也有了脾氣,派軍隊與劉備進行對峙,最終迫于曹魏的隱形壓力,雙方均作出妥協承諾共治荊州,此事也不了了之。
與劉備的空頭支票相比,曹操這一次給東吳的條件,就顯得非常切實際且誘人。東吳只需要派兵偷襲沒有關羽駐守的荊州,便可以獲得除了襄陽以外的所有荊州土地。此時荊州城內多半是老弱,精銳已經被關羽帶走進攻襄陽,如果在此時發動襲擊定能成功。
反觀荊州,幾乎沒有作什麼抵抗,就打開城門投降東吳。這一結果并不令人吃驚,當時的荊州四分之三的人馬被關羽帶走,城內除了守城軍隊之外只剩幾千軍士,還多半是老弱傷員。東吳由呂蒙率領四萬軍隊渡江攻打荊州,荊州此時腹背受敵關羽無力回援,在沒有任何希望的情況下,荊州守軍斗志全無,最終開城投降。
有了這樣的利益作為前提,孫劉聯盟不擊自潰。孫權再也不愿意吃劉備畫的餅,對于荊州的渴望促使孫權在二者之間做出了決定,這一決定是利益的驅使,同樣也葬送了東吳的前程。
在此戰役中,關于憑借三萬軍隊,立刻數倍于己的魏軍,不可為不驍勇。即便關羽再英勇善戰,雙拳終究難敵四手,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武圣關羽只能接受戰敗的結局。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誰,都無法改變現狀,扭轉戰局,因為這一次并非大意而失荊州,其背后多種因素錯綜復雜,關二爺最終背了這口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