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小二,切二斤肉來」,宋朝人口中二斤肉,到底是什麼動物的肉?
2024/04/29

「小二,切二斤肉來!」

在一些電視劇里,那些江湖俠客們經常人還沒進店,就開始在門口吆喝著要切兩斤肉。

就比如說水滸傳中的那些梁山好漢們,他們經常會「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看起來十分快意豪邁。

可是讓人疑惑的是,他們口中的肉到底是什麼肉?

牛肉

在水滸傳中,大伙兒總愛吆喝著要兩斤肉,有人說他們要的是牛肉。

要知道,宋朝的牛肉,一直以來都是個謎。

牛肉在宋朝社會中具有非同尋常的地位,一方面,它代表著國家財富與民生福祉,另一方面,它也是普通百姓夢寐以求的奢侈品。

為了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宋朝制定了一系列嚴苛而又略帶彈性的刑法,希望可以在保護牛只與滿足需求之間達成平衡。

然而理想與現實往往存在差距,牛肉的特殊性還是成為了這一時期十分明顯的特征。

牛是農業社會的基石,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在人力耕作的局限日益明顯后,牲畜的引入極大增強了土地的產出。

相比人力,牛的力氣要大上數倍,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

一頭牛可抵數人力,若大規模宰殺,勢必影響糧食產量,所以說,宋朝規定牛只為國家保護動物,私自宰殺要以死論死,以示牛只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性,而且屠宰牛也需要官方批準和許可證。

想吃牛肉,老百姓必須申請才有可能得到許可,先要找到本地衙門,述說理由,經過層層審批,才有幾率得到屠宰證明。

即便得到批準,也只能宰殺有限的牛只數量,整個申請流程冗長復雜,對窮苦百姓來說難上加難。

可想而知,一般百姓基本無法通過合法途徑取得牛肉,就算是弄來了,價格也必然十分高昂,不菲的成本導致牛肉價值不菲,絕大多數人無力承擔。

由此可見,在朝廷嚴令禁止的情況下,牛肉對普通百姓實在是奢侈品,就算取得,也是劣質的殘肉。

放眼宋朝,坊間能夠真正買到優質牛肉的機會,恐怕寥寥無幾,牛肉之于老百姓,更像是一種期盼和夢想,難以觸及的奢侈享受。

羊肉

因為價格的原因,牛肉被排除在外了,那麼會不會是羊肉呢?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的時期,各類物產供應充足。

在當時的肉食種類中,牛肉地位最高,素有「畜中之王」之稱,但由于其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所以很少被宰殺作為食物。

馬肉地位僅次于牛肉,也因其在交通運輸、傳遞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很少出現在餐桌上,于是,達官顯貴們吃肉的首選就是羊肉了。

羊肉在宋朝極為普及,是上流社會宴請賓朋和祭祀用肉中的上品。

史書記載,北宋時期皇宮廚房有一天竟吃掉了300多只肥羊,足見當時皇室對羊肉的偏愛,這種情況在民間也很常見。

許多江湖豪杰進了酒樓,總喜歡大聲吆喝著要上整只肥羊,然后一群人圍坐,邊吃邊暢飲佳釀,十分痛快,他們會將羊肉烹炒燴煮,做成各色美味佳肴。

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宋朝,羊肉消費似乎非常普及,從皇宮到民間都見其身影,這也給人一種羊肉已經成為了日常主食的錯覺。

然而,如果我們深入剖析,可以發現這種熱潮僅僅停留在表面,真正能吃得起羊肉的人畢竟為數不多。

最重要的是羊肉價格高居不下,這一點可以從詩詞中窺見。

蘇東坡寫道,十年前吃的是最好的肥羊羔,現在只能吃豬肉了,前者是京城富貴人的料理,后者是黃州貧民的代名詞。

光從羊肉和豬肉的價格差距,就可見一斑,再看當時諺語「寧要一石米,不要半石豬」,意思是一石米更值錢,而豬肉就跟泥土一樣廉價可得。

這也是因為羊肉的來源有限。

宋代草原面積縮減,牧民減少,羊的數量難以大量供應,而游牧業是羊肉的主要來源,一旦游牧衰落,羊肉數量自然受限。

再說了,羊肉具有祭祀和禮賓的屬性,它不僅顯示出當時不同社會階層的消費結構差異,也反映了各種肉類背后所蘊含的生產成本和市場情況,所以人們也刻意維持著高價,這更是限制了羊肉的數量。

有些富商大賈就喜歡送些羊羔給官員討好,然后就能在生意上得到照顧,還有的達官會聘請知名廚師,用各種手法處理羊肉,去掉膻味,做成精致佳肴招待賓客。

所以說,真正能吃得起羊肉的只有少數人。

宋朝皇宮的豐富供應只是特例,多數老百姓連豬肉都吃不起,哪里還想得到羊肉?

富商大賈在酒樓點羊肉也屈指可數,別說尋常百姓了,真正吃得起羊肉的只有達官權貴,更別說那些江湖好漢們了。

所以人們便紛紛猜測,既然牛肉和羊肉都不太現實,那是不是就只能是豬肉了?

切的到底是什麼肉?

相比之下,豬肉價格低廉,是普通百姓比較容易吃到的肉食。

但是,由于烹飪技術的限制,豬肉的腥味很重,口感不佳,所以即便價格低,也沒有太多人樂意食用,這也就造成了豬肉的尷尬局面——既不受上層人士待見,也不被下層人士喜愛。

直到蘇東坡創造了「東坡肉」的烹飪方法,豬肉的地位才得以提升。

他利用酒去腥,配上特殊的配料與烹飪方法,成功將豬肉的美味帶出來。

從此,豬肉才真正為普通百姓所接受,成為了餐桌上常見的葷菜。

其實,在蘇東坡之前,豬肉的烹飪方法就已經有了一定的進步。

據說,宋太宗時期,已經出現了以豬肘子為主料的名菜,通過慢火烹飪去除腥味,但這時豬肉的產量還很低,豬只個頭不大,可食用部分有限,加之烹飪門檻較高,所以并沒有推廣開來。

另一方面,酒也是古人去除豬肉腥味的關鍵,但釀酒技術尚不成熟,取得的酒產量少之又少,價格昂貴,很難拿來當做豬肉的料酒使用,這些因素都制約了豬肉烹飪的發展。

直到宋朝中期,釀酒業有了長足進步,豬只數量也得到增加,豬肉的消費量才有了提高,一些酒樓酒館開始用比較簡易的烹飪方法處理豬肉,慢慢打開了市場,到蘇東坡創作「東坡肉」時,條件已經趨于成熟,他的創新才能迅速被推廣開來。

不過也有人說,雖說宋朝年間的「小二,切二斤肉來」大機率都是豬肉,但也不是沒有特例的。

宋朝酒樓作為人員頻繁來往和聚會的場所,往往充滿著不確定性,店小二需要面對各種不同身份的客人,比如富甲天下的客商大亨,也可能是一貧如洗的游俠義士,他們點菜時的要求也五花八門。

有的客人明擺著一副豪邁態度,厲聲吆喝要上最貴的牛羊肉,這些人也許并不真的有能力負擔得起,但出于維護面子和身份的需要,他們必須如此表現。

就好比今天某些人首先詢問最貴的奢侈品,雖買不起,也能通過這種行為顯示自己的品位。

另一些客人如林沖和武松,雖然打抱不平,但經濟條件有限,上桌的很可能是便宜的豬肉。

為了面子,店小二也只能照單全收,然后想法設法去滿足,面對這樣復雜的客人,老闆和小二就需要發揮藝術,既讓客人消費得起,又不失面子。

當然了,還有人說這句話是一句暗語,畢竟在古代,小心駛得萬年船。

那麼,大家覺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