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權力,後來他的兒子司馬師當街斬殺皇帝曹髦。這一切雖然使得司馬氏奪得政權,但也使得司馬氏的皇位來得不正。
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晉武帝司馬炎大肆分封自己的宗族,期望他們拱衛皇帝。但這些藩王卻心懷異心,你殺了皇帝,才能當皇帝,我殺了你,豈不是我也能當皇帝?
于是,司馬氏藩王互相殘殺,史稱八王之亂。少數民族也趁虛而入,史稱五胡亂華。
自漢朝以來,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遷徙,這其中有自愿的,比如漢武帝時期,匈奴部落投降漢族。漢武帝的托孤大臣金日磾便是來自于這個匈奴部落。
也有被強迫的。三國時期,人口銳減。曹操希望能恢復生產,但人口卻不可能驟然增加,于是曹操選擇將胡人遷徙進中原,讓他們負責一部分生產。
事實上,曹操的計策很成功,在中原王朝強大的武力下,這些少數民族不敢反叛,只能安安穩穩地生活。
縱觀整個漢朝,乃至三國時期,各個政權對少數民族都呈現壓倒性優勢。西漢成湯曾這樣說:「一漢當五胡」,意思是一個漢族士兵能抵得上五個匈奴士兵。
就算是中央式微的三國時期,魏蜀吳各個政權對少數民族仍舊是降維打擊,其中諸葛亮甚至使得西南少數民族心悅誠服。
近代時,法國士兵入侵云南,許多少數民族曾奉「諸葛阿公」的命令,抗擊外國侵略者。這個「諸葛阿公」其實就是諸葛亮。
本來,中原有著強大中央政權的存在,少數民族根本不可能作亂,但西晉的存在,卻打破了這一定律。司馬炎死后,晉惠帝司馬衷便成了八王之亂的受害者。
為了爭奪皇位,西晉的各個藩王互相仇殺,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看到機會,也趁虛而入,史稱五胡亂華。
為了自保,部分西晉皇室和士族衣冠南渡,來到長江流域,建立西晉王朝,自此和少數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隔江相對,互相敵視。
一轉眼,距離衣冠南渡已經過去幾十年,東晉已經在長江流域站穩腳跟,北方的苻氏也在關中立國,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到了公元382年,前秦已經基本統一北方,開始和南方的東晉分庭抗禮。
建元十八年,苻堅便發兵西域,為自己的南下掃清后顧之憂。到了八月,苻堅開始全面進攻南朝。他先是讓自己的弟弟苻融率領二十五萬兵馬先行,隨后自己率領將近九十萬大軍隨后趕到。
這前后百萬之兵,如泰山壓頂般,浩浩蕩蕩朝東晉壓來。此時東晉朝堂驚恐不已。早在公元379年,前秦軍隊已經攻破襄陽,梁州刺史朱序堅守近一年時間,但最終還是無力回天。
眾所周知,中國南北以秦嶺-淮河一線劃分南北,因為在地理上,秦嶺和淮河確實隔絕了中國南北。
北方政權要想進攻南方,秦嶺和淮河一線是必須通過的。但秦嶺山高風寒,根本不允許大部隊通行。淮河一線,雖然沒有高山阻隔,但水網密布,自華北平原沖鋒而來的騎兵進攻一條條水網,沖擊力也大幅降低,根本沒有戰斗力。
而在秦嶺和淮河中間,則有一個城市——襄陽。只要攻破襄陽,江漢平原則近在眼前,北方政權甚至能順江而下,一路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
在這危難之際,東晉朝廷命謝玄為先鋒,統領近八萬部隊,抵御前秦攻勢。
為了抵擋前秦,謝玄先派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號「北府軍」,阻前秦大將梁成。最終,劉牢之大破秦軍兩萬,大大提振了軍心。
此后雙方的大部隊在淝水相遇,兩軍隔水相望。謝玄見此情形,決定派人前去前秦陣中,對他們喊話道:「你們遠道而來,卻列好堅固軍陣,這是不想速戰速決嗎?你們退后些,讓我們的部隊也和你們拼一拼。」
苻堅部下反對,但苻堅卻仗著自己兵多將廣,同意了謝玄的請求。并說:「他們一過河,我們就將他們趕下河去,一擊致命。」于是下令士兵退后。
然而,苻堅手下士兵超過一百萬,消息難免有傳遞不到之處,前軍一退后,后軍便不得不退。恰好梁州刺史朱序作為降將正在后軍之中。
他雖然投降,但那是彈盡糧絕的無奈之舉,內心還是心向東晉。朱序看到軍隊后退,于是大聲呼喊:「兵敗了!兵敗了!」不知所以的后軍當即亂作一團。
值此混亂之際,謝玄親率八千精兵渡河迎敵。在混亂中,前秦軍隊自相踩踏,百萬大軍竟無一點戰力。東晉軍渡河后,自是如砍瓜切菜般斬殺前秦軍。
最終,一百多萬前秦軍當場折損八成,東晉大勝,朝堂中久日彌漫的陰霾也一蕩而空!要說這次淝水之戰,有誰的功勞最大,那必然是謝玄、劉牢之、朱序三人。
前秦軍進攻襄陽,朱序獨自堅守一年有余,算是不負國家。此后苻堅親率百萬大軍進攻東晉,又是謝玄臨危受命。先不談結果如何,敢領兵抗敵,便是大功一件。
河間之戰中,劉牢之敢于和前秦硬碰硬,以五千之士大破前秦猛將梁成兩萬之眾,先聲奪人,長了本軍志氣,同樣算大功。
淝水之戰時,已是降將的朱序不忘國家,暗中擾亂敵軍,為淝水之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如果不是這三人,那麼苻堅一旦勝利,那麼東晉的滅亡恐怕只是時間問題,那漢族恐怕也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