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暗弱,無猜險之性。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后圖。——孫盛
公元263年,鄧艾率兵偷渡陰平來到了成都城下,劉禪自知無力抵抗選擇投降,蜀漢自此滅亡。後來劉禪被帶到了曹魏的都城,由司馬昭進行監視,過上了提心吊膽的「安穩生活」。
關于蜀漢的滅亡,很多人只知道劉禪與他樂不思蜀的典故,認為這一場滅國之戰很平和。可是,自古以來滅國之戰又有幾個是太平的呢?
劉禪有7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這些人在蜀漢滅亡后為何沒有提及,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死了,而且相當的悲壯慘烈。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暢談蜀漢的風云歷史。
根據歷史的記載,劉備是中山王靖王劉勝的后裔,因為漢武帝的推恩令使得諸侯的權力越來越小,最后甚至連平民百姓都不如。因此,到了劉備這一代,他們家看上去根本與皇族沒任何關系。
不過,劉備自幼志向遠大,后在公孫瓚的幫助下拜名師學習,多年后又得到了商人張世平、蘇雙的資助,拉起了一班人馬參加黃巾起義從而建功立業。
東漢末年軍閥林立,各大軍閥之間為了利益相互功攻伐,勢力弱小的劉備只能在諸侯之間徘徊求得喘息之地。可惜的是,赤壁之戰中袁紹被曹操打敗,依附于袁紹的劉備不得不南下投靠劉表。
在這里劉備得到了諸葛亮,按照他規劃的宏偉藍圖一步步發展,與孫權達成了盟約贏得了赤壁之戰,從而得到了荊州的大片土地,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根基。
公元209年——公元219年這十年的時間,是劉備人生上升最快的階段,他以荊州為跳板先后占據了益州、西川和漢中等地實力大增,建立了與曹操、孫權鼎力的政權。
曹操去世后曹丕稱帝,公元221年他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之位,自此漢朝正式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曹丕建立了魏國、孫權建立了吳國,劉備則隨之建立了蜀漢,寓意就是延續漢朝正統。
可惜的是,自從劉備登基稱帝后,他的運氣就不怎麼好。先是與吳國斷絕了聯盟,隨后又在夷陵遭遇了大敗,蜀漢數十年來積累的家底消耗殆盡。
胡蝶效應到此時還不算完,逃到白帝城不久劉備便迎來了大限,不得不將諸葛亮等重臣叫到白帝城進行托孤,同年劉備去世其子劉禪繼皇帝位。
《出師表》曾言:「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劉備死后蜀漢一度陷入危機,幸運的是諸葛亮站了出來,他一方面重新建立與東吳的聯盟,一方面穩固國內政治發展民生經濟,蜀漢才得以從頹廢中走出來。
從三顧茅廬到臨終托孤,劉備對諸葛亮不僅有知遇之恩,更有信任之情,所以后者一直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作為人生的第一個目標。
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軍深入南中與孟獲展開了7次大戰,最后平定了南方的叛亂得到了一個穩固的后方,同時因南蠻的歸順蜀漢的實力也得到了增強。
幾年之后曹丕去世,其子曹叡繼承大位,趁著政權交替之際諸葛亮發動了北伐戰爭。奈何,因為馬謖大意失去了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潰敗。
此后諸葛亮又先后發動了4次北伐戰爭,期間雖然頗有戰國,但最后都因種種原因而失敗,并于公元234年八月病死于五丈原,至死都沒能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話說,蜀漢與曹魏的綜合國力相差那麼大,諸葛亮作為聰明人不可能看不出來,既然如此他又為何要進行北伐呢?從曹魏朝廷的一次朝議上我們或許能窺探一二。
自從劉備去世后,曹魏的主要力量就集中在對付孫權上,但是大軍屢次出征卻屢次失敗。在這個過程中,蜀漢又從衰敗中走了出來,使得曹魏的關中、隴西備受威脅。
曹丕去世曹叡登基,文武百官關于如何對待蜀國的問題上進行了一次議論,有的大臣說可繼續興兵討伐直至擊敗他們,但大臣孫資卻表示:
蜀漢僅僅只有漢中、益州等地,而曹魏卻占據九州之地,若是和平發展下去實力必然會碾壓它(蜀漢)。另外,蜀漢所在之地關隘居多、易守難攻,曹魏若是大舉興兵討伐必會損耗國力得不償失。
與其如此,不如我們也拒關而守發展實力,到時候魏國實力呈壓倒性趨勢,自然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曹叡認為孫資的方法可行,便將這一個政策作為戰略執行。
蜀漢在曹魏的探子將此事秘密告知諸葛亮后,諸葛亮也明白若是任由曹魏發展下去,蜀漢必然逃不過滅亡的命運,因此他便選擇以攻為守、主動出擊,從戰爭中尋找翻盤的機會。
從某個角度來說,諸葛亮北伐不是目的,縮小蜀國與魏國的差距、在戰爭中尋找生存的機會才是目的。可是,自諸葛亮死后無人懂得他的戰略意圖。
蔣琬執政時期還好,一邊發生民生經濟一邊攻打曹魏;董允執政時期只顧發展民生,減少了對曹魏的進攻頻率;蜀漢末期,姜維則只顧與曹魏交戰,忽略了國內民生的發展。
根據一些歷史的記載,從公元238年至公元262年,姜維對曹魏先后進行了十一次北伐,雖然勝多負少,但因忽略了國內民生的發展,使得蜀國與魏國的差距日益變大。
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在邊疆地區屯田打算繼續北伐,完全忽視了后方政治不穩的因素。以至于鐘會五路大軍討伐蜀國的時候,劉禪才派人匆匆救援,混亂中必然會有失誤。
鄧艾趁著蜀漢軍隊不注意,帶著大軍偷渡陰平進兵至綿,最終包圍蜀漢都城成都。當時,劉禪的身邊沒有一個可用之人,蜀漢諸多的文臣力求自保選擇投降,自此蜀漢滅亡。
蜀漢亡國之后,劉禪被魏軍帶到了洛陽城,雖然在那里日日夜夜受到司馬昭的監督,但因「樂不思蜀」的心態使得司馬昭并沒有殺他的心思,人生晚年得以善終。
不過,劉禪雖然得到了善終,但是他的幾個兒女卻個個下場悲慘,向世人展現了蜀漢的亡國并非風平浪靜。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劉禪的長子叫做劉璿,他也是蜀漢的太子。
劉禪選擇投降時,劉璿卻誓死不降,還帶著自己的手下起兵反抗,結果遭到了魏軍的屠戮。奈何,蜀漢傾盡全國之力都不是魏軍的對手,他一個沒有實權的太子又能做什麼呢?
最終,劉璿被魏軍殺死,家人也沒能幸免。劉禪的五子劉諶與大哥一樣有骨氣,魏軍入城后他誓死不降,學著崇禎皇帝自盡于蜀漢的祖廟之中。
次子劉瑤、四子劉瓚、六子劉恂和七子劉虔等人,他們與父親一起帶到了洛陽城,原本生活得相當安穩。可惜的是,永嘉之亂爆發后,他四人受到政變的牽連被殺。
至于劉禪的三子劉琮,則在蜀漢滅亡之前就去世了,下場相比于幾個兄弟稱得上是善終。說完了劉禪的七個兒子,再來看一看他的2個女兒。
兩個女兒具體叫什麼名字,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只知道大女兒嫁給了諸葛瞻。綿竹之戰中,鄧艾的大軍從天降打得他措手不及,最終諸葛瞻戰死沙場。
古代的女子地位相對低下,戰亂年代更是朝不保夕,由此觀之即使她是蜀漢皇族,在亡國之后的結局也不會太好,甚至會比一般的百姓下場還要悲涼。
二女兒嫁給了關羽的兒子關統,襄樊之戰中關羽曾水淹七軍,曹魏的大將龐德被關羽擒住,后因不愿意投降蜀漢被關二爺所殺,自此關家與龐家算是結下了梁子。
關羽雖然被東吳所殺,但龐德的后裔依然咽不下這口氣,所以蜀漢滅亡后龐德的子孫沒有放過關羽的后代,關統及其家人全部被殺,劉禪的二女兒也不例外。
所以說劉禪算是劉備后人中唯一一個善終的,這樣的結局不得不說很悲涼,甚至有點凄慘。劉禪能夠在亂世善終,也從側面證明了,他可能并非大家所說的「扶不起」,樂不思蜀或許只是一種偽裝手段罷了。
通過上述的介紹不難發現,蜀漢與曹魏綜合實力差距很大,即使沒有劉禪蜀漢最后也擺脫不了滅亡的結局。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鄧艾攻入成都后,發現了蜀漢的戶籍冊。
上面清楚地記載蜀漢的人口不到一百萬,但官員、士兵卻足足有十幾萬之眾,相當于六七個人就要養一個官、兵,這樣的壓力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很大,亡國是早晚的事情,與劉禪的關系不大。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