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真實老照片:光緒皇帝出殯,抬棺多達7920人,花費白銀45萬兩
2024/07/19

1908年10月14日下午,38歲的光緒皇帝在他的囚禁之地——西苑瀛台涵元殿含恨去世,死前孤零零,無一人陪伴。

作為清王朝的第11位皇帝,他4歲登基,38歲去世,34年的在位時間里,幾乎從來沒有真正掌握過朝廷大權。這既跟他本身「軟弱無能」的性格有關,也跟他背后那個強大的陰影——慈禧太后,有直接性的關系。

可以這麼說,光緒作為一個皇帝,生前幾乎沒享受到皇帝應該有的待遇,所以在他去世以后,出葬儀式異常濃重,豪華鋪張,整個出殯活動消耗白銀45萬兩,算是最后讓他風光了一把。

他窩囊了一輩子,大概只有死后的這一次出殯才找回了一點皇帝的尊嚴。

光緒復原圖

光緒在位時并沒有提前建造寢陵,直到他去世的第3天,朝廷才正式頒發圣旨,宣布由溥倫、陳壁帶人負責此事,最終陵址選定在了西陵的金龍峪。

陵址選定以后沒多久,就安排人施工了。此后金龍裕方圓五里以內的范圍呈現出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周邊家家戶戶的老百姓幾乎都參與其中。

工程最吃緊的時候,20多家廠商,6000多人在現場同時施工,場面浩大無比,用人山人海形容絲毫不為過。

可由于工程量實在太大,加之經費緊張(國庫早就被慈溪敗光了),直到清王朝滅亡,光緒的寢陵依舊沒有修造完成,這也導致了光緒直到5年以后才終于被入土為安。

修建中的崇陵

光緒死后不久,朝廷安排人大殮,原本他是中毒(后面科學家有證實他體內含有大量的砒霜)而死,但沒有人敢說出真相,所以最后記載的結果是因病暴斃。

大殮之后,他的棺槨暫時放在了乾清宮,之后再移至景山觀德殿。

1909年3月12日,光緒皇帝的出殯儀式正式舉行。前面說過,由于沒有提前建造寢陵,因此朝中掌權的人一番商量之下,決定先把光緒皇帝的棺槨運往清西陵龐各莊的行宮「暫時安放」。

紫禁城與龐各莊之間的距離是100多公里,當時鐵路已經開通,但由于種種原因,朝廷最終決定放棄鐵路,采用最原始的方式——徒步前往龐各莊出殯。

光緒出殯畫面

這一個小小的決定,讓上萬名人員參與其中,如果加上圍觀的百姓,總人數恐怕超過了10萬。

由于送葬的人數眾多,所以看上去十分壯觀,隊列最前面是由清軍馬隊開道;往后是引幡隊伍,共計64人;再往后是儀仗隊,約1300多人。

最中間是光緒的棺槨,棺槨外是一層棺罩,棺罩上是用黃緞繡成五爪金龍的裝飾,遠遠看上去就像一乘大橋,因此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吉祥轎」,這頂大轎寬度超過5米,高度超過4米,其豪華程度可見一斑。

「吉祥轎」后面是全副武裝的清軍,一共排成10列,這也是大清王朝最后的臉面了。再往后就是馬車隊伍了,車上坐著隆裕太后、貴妃和一眾皇親國戚,當然還少不了文武百官,整個馬車隊伍有1400多輛馬車。

吉祥轎

如此龐大的送葬隊伍,很難不引起老百姓的注意。很多百姓生前沒見到過皇帝、高官,聽說光緒出殯,都像趕集一樣,大老遠就等在道路兩旁,只為「一睹圣容」。

按照清王朝的規定,皇家出殯時沿途官紳、百姓可不用回避,但棺槨經過時必須下跪默哀,可當光緒的棺槨經過時,兩邊圍觀的百姓都直勾勾著腦袋目送棺槨從面前經過,無一人下跪,他們或坐或站或蹲,臉上也絲毫沒有悲痛的表情。

僅從這一個細節就可知道,此時清王朝在民間的權威已經蕩然無存了。負責維持秩序的清軍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并沒有強迫要求圍觀人員下跪默哀。

而根據著名作家夏衍的回憶,老百姓聽說在光緒發喪期間不能婚嫁,且禁止一切娛樂活動的消息后,大多數人頗有怨言。

看熱鬧的百姓

說回光緒的葬禮,由于「吉祥轎」規模巨大,因此需要很多的抬棺人員。據統計,在光緒葬禮中僅抬棺的人員,就多達7920余人

他們一共分為60個班,每班128人,此外,還有240余名備用的人員,這樣就可以隨時替換那些體力不支的人。

人一多了,行動就慢,因此光緒帝的出殯過程,前后一共花去了4天三夜的時間。3月12日早晨出發,直到15號下午才抵達龐各莊的行宮。這之后便是繁瑣的祭奠活動,一直持續了大半個月有余。

光緒皇帝的一生,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慘,兩個字就是:很慘。連從小看著光緒長大的太監寇連材(原本他是被慈溪派去監視光緒的),都說過這樣一句話:光緒是全中國最慘的人。(中國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光緒帝)。)

出殯過程中的百姓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傀儡皇帝,比如: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獻帝、被項羽逼著搬家的楚義帝,但個人覺得最慘的還是光緒,明明有遠大抱負、卻只能無所作為,生為皇帝保護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甚至連子嗣都沒留下,生前沒吃過幾頓像樣的飯(你能想象一個皇帝去太監窩里面搶東西吃嘛),最后還死得不明不白。

如果說還有誰比他更慘,那估計就只有他的難兄難弟——溥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