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唐朝最大的昏君,因為此人,世界第一的大唐帝國徹底走向覆滅!
2024/05/27

唐朝,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富庶的一個朝代,從公元618年,高祖李淵創唐開始,到公元907年朱溫滅唐結束,唐朝以二百八十九年的享國時間穩居歷朝榜首。

然而,自公元755年起,一場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徹底讓強生如斯的大唐王朝走向衰亡覆滅的絕境。

在今后一百年多年內,雖然唐朝依舊茍延殘喘,艱難維系。但藩鎮割據與宦官專權兩大毒瘤,已讓此時的大唐王朝名不副實,已然失去話語權,像一塊朽木般浸泡在時代的泥沼中,難以自拔。

然在此過程中,唐王朝第十代君主李適,曾經也欲憑一己之力,艱難地爬出泥沼,重振大唐雄風。可惜只是一場回光返照

一場特殊的事故,讓李適倒行逆施,轉而成為讓唐王朝徹底走向覆滅的始作俑者。

那麼,他有著怎樣與眾不同的故事呢?

年少顛沛流離,飽嘗戰亂之苦

作為王孫貴胄,李適本該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如果不是之后的那場變故,他即便沒有位列九五,也大抵是一個逍遙快活的「富貴王爺」。

但歷史沒有如果,在他十四歲那年,安祿山與史思明兩員悍將公然叛變了!祖爺爺李隆基帶著摯愛楊玉環跑去了成都,自己也要跟隨家人輾轉奔波,以避禍亂。

很難想象,逃亡路上,凌亂的街市、倒塌的屋舍、羸弱的饑民、累累的白骨……這一番破敗凄慘的景象會給一個十四歲孩子造成多大的心靈創傷,他弄不明白,小時候,父皇經常給他描述的那個萬邦來朝的盛世大唐,怎麼一下子竟成了這般模樣?他更搞不懂,為何好端端的君臣關系非要鬧到劍拔弩張,不可收拾的地步,難道君明臣賢,相互信任真的那麼難嗎?

這樣的日子折騰了七年,疼愛他的父皇還不忘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安史之亂平息的前夕,李適被封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沽名釣譽的方式成為了平定這場叛亂的最大受益者。公元764年,二十三歲的李適被封為皇太子,可是直到十五年后,已近不惑之年的他才初登大寶,正式成為李唐王朝的第十任君主。

中年雄心勃勃,力促中興氣象

也許是經歷一場大的戰亂后,那流離失所的大唐子民,那廢棄在道路兩旁的殘垣斷壁,甚至那帶著鮮血,搖搖欲墜的殘陽,都無時無刻地提醒著他:要振作、要中興、要做一名「挽狂瀾于既倒」的明君圣主。

所以,這個時候,他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心態,讓身邊聚集了一大幫頗有本事的能臣干將。楊炎就是其中之一。

楊炎生于公元727年,比李適足足大了十四歲,可謂老成持重,經驗豐富。據史料記載,楊炎須眉俊美,文藻雄麗,豪爽尚氣。從李適登基后,他就在宰相崔祐甫的推薦下,得到了一個位列宰輔,指點江山的寶貴機會。

在楊炎的建議下,李適開始對國家稅收做大刀闊斧的改革。自唐以來,一直實施的是「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的稅收制度,各項苛捐雜稅,讓當時的百姓本就不堪重負,再加之地方豪吏的層層盤剝,惡意克扣,更將平民百姓逼至絕境。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現狀,楊炎適時提出「兩稅法」。該法的最大亮點便是將以往的「按人丁收稅」轉變為「按資產收稅」,最大可能降低了各級地方官吏以各項名義對百姓進行盤剝、索要的風險。

此外,再收稅時間上,楊炎也做出硬性規定,官吏收稅只能在夏秋兩季對百姓依法征繳,其余時間嚴禁騷擾百姓;在征稅對象上,相比以前的「租庸調制」,「兩稅法」也將商賈、官吏列為征稅對象,一時之間,得到了底層群眾的廣泛支持。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李適任用楊炎等干吏實施地這一場場顛覆性改革,讓千瘡百孔的大唐王朝似乎又恢復了生氣與活力,官民無不歡欣鼓舞。

在此良好局面的帶動下,李適趁熱打鐵,對于動搖國家根基的閹禍之亂,李適也做出硬性規定:太監一律不得干政。可惜,李適此番作為僅僅是大唐王朝的一次回光返照,繼安史之亂后,又一場規模空前的叛亂,徹底擊碎了「舵手」李適揚帆遠航的信心,大唐,這艘「百年巨輪」終于到了壽終正寢,徹底沉沒的邊緣。

藩鎮閹宦之禍,徹底擊垮信心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白居易的這首《賣炭翁》真實記述了唐德宗李適后期暴政給普通人民帶來的傾軋和傷害,有讀者可能會問:李適不是一位力行改革,一心為民的好皇帝嗎?怎麼又出現了地方酷吏嚴重剝削人民這樣嚴酷的事件呢?

說起來,這都源于李適的「心太大」,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王朝剛剛恢復生氣,呈現中興氣象之時,他做出的一項決定,讓自己徹底墜入黑暗的深淵。

這個決定便是:削藩!客觀地說,李適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讓大唐恢復往日恢弘氣象,削藩是必要手段,只有「全國一盤棋」,方可辦大事。但是,李適在實施的過程中,卻犯下一個致命錯誤,導致藩鎮越削越多,最終尾大不掉,至此,大唐皇族再難翻本!

原本一開始,形勢發展地相當順利,山南節度使梁崇義和成德節度使李惟岳先后臣服,這讓李適由衷歡喜,看來,賓服九州的日子不遠了!

然而,讓李適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所用的「以藩攻藩」的政策非但沒有起到一勞永逸的奇效,反倒導致地方各藩王的強烈不滿,以朱滔為首的四大藩王首先亮出反唐的大旗,繼而,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宣布起義,與四大藩王沆瀣一氣,給大唐王朝以重創。

與此同時,由于李適并未兌現給削藩軍隊的承諾,遂導致內亂。涇原軍統帥的太尉朱泚自稱秦帝,率軍直逼長安!慌亂中的李適倉皇逃往奉天。原本,他還要效仿他的曾祖父李隆基,也帶著家眷逃往成都,還好經過身邊大臣勸諫,方才打消念頭!

這場歷時兩年之久的「涇原兵變」終于在渾瑊、馬燧、駱元光等將領的征討下得以平息,但經此一劫,李適性情大變,李唐王朝從此也跟隨著他的橫征暴斂,貪婪任性走向了不可逆轉的覆亡道路。

晚年性情大變,貪婪昏庸無道

一場巨變瞬間讓李適覺得人生苦短,及時行樂興許才是正道!于是,他將繼位之初的恢弘抱負統統遺棄,將自己與楊炎制定各項有利民生的改革措施統統廢除,幾乎就在那麼一瞬間,就由一位積極敢為,英明仁義的中興之主淪為了橫征暴斂,貪婪成性的無道昏君!

晚年的李適成為鼓勵貪腐的第一人,據《資治通鑒·唐記五十》記載:一個叫陸贄的官員由于拒不接受收禮而遭到李適的訓斥,謂他「太不懂人情世故」,一個國家最高領導人,居然慫恿官員以索賄收禮為榮,千百年來,聞所未聞!

為了自己享樂,李適不斷向地方官員索取錢財,甚至鼓勵他們盤剝百姓,當起了大唐王朝的「第一流氓」。

原本宣稱太監不得干政的他,此刻卻讓宦官充當他的小弟,到民間替他搜刮錢財。李適想到的方法也相當特別。宦官到民間采辦宮中用物時,經常以低價或者不給錢拿到貨物,這簡直就是強盜行為,可李適就是希望太監這樣干!甚至還將此行為美名其曰:宮市!

如此鮮廉寡恥的行為必定遭受底層人民的強烈反抗!事實上,在李適統治的后期,他將宦官的權力無限放大,閹宦除了可以統帥禁軍之外,還掌握宣徽使、學士使、內弓箭庫使、內莊宅使等各項特權,幾乎與文武百官平分秋色,各握權柄。

故此,好不容易壓制下去的閹宦專權,再次死灰復燃,且達不可收拾的地步,一步步吞噬著大唐王朝已然腐朽的肌體,直至一個叫黃巢的人發起那場規模宏大的起義,一個叫朱溫的人以手下百萬雄兵徹底敲響大唐的喪鐘!

結語

大唐王朝曾經擁有過讓人為之驕傲的巔峰時刻,萬邦來朝,百姓富足,天下安寧,這是自開天辟地以來從未有過的恢弘氣象。

然而,精通音律的李隆基卻沒能讓盛世大唐繼續演繹和諧樂章,一場場兵敗,一場場離亂,逐漸讓五彩斑斕的大唐失去顏色。

直到李適的出現,才讓千瘡百孔的大唐有了重整旗鼓,浪子回頭的模樣,但那終究是臨死之前的回光返照,一場曇花一現般的改革,卻因又一場藩鎮之亂灰飛煙滅。

這究竟是天意的安排?還是人為的破壞,李適前后施政的判若兩人,除了叫人發出一陣唏噓之外,剩下的,可能就是長安城頭那面仍在凄厲北風中飄揚著的殘破「唐」旗所發出的哀嚎之音!

參考資料: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鑒》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