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1936年,張學良活捉蔣介石前的合影,注意看兩人表情,早已「貌合神離」
2024/07/26

張學良和蔣介石在華山的合影

1936年10月26日,張學良陪同蔣介石爬華山,這是兩人在華山蒼龍嶺拍攝的一張合影。照片中除了張學良和蔣介石外,兩人身后分別是侍從室主任錢大鈞中將(右)和侍從室少將高級參謀蔣孝先。

這張照片拍攝時,35歲張學良滿臉疲憊,而49歲蔣介石面露微笑,兩人早已貌合神離。當時蔣介石根本沒想到,短短47天后將發生「西安事變」,他直接被扣押。有人表示這是一張「詭異」合影,因為四人中只有張學良愁容滿面。如今再回顧這張老照片,依舊令人感慨萬千。

張學良和楊虎城

「西安事變」的發生不是偶然,是在當時的時代大歷史背景下一種必然行為。對于張學良來說,他本人痛恨打內戰。張學良晚年接受采訪時坦言:

「我恨透了內戰,當年我隨父親出關,到河南隴海路的一個站,前頭有紅槍會,不能走了,停在那兒。哎呀,我難過死了,現在想起來我的眼淚都要掉下來:火車停在那兒有個老太太,也不大歲數,五十不過。我送給她饅頭,她就把那饅頭連土抓著往嘴里吃。我說你怎麼這樣啊?我很難過,她說,我家里的壯丁都叫人拉走了,當兵去了,就剩我,我也不能做事情,歲數大了。」

張學良和蔣介石等人合影

然而,隨著綏遠抗戰的勝利,以及中共不斷呼吁全民族聯合反擊日寇。同時,東北軍對家鄉無比思念,紛紛請書要求打回東三省,張學良深受感染。1936年11月27日,張學良以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的身份,給蔣介石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請纓抗敵書》。

張學良寫道:「……今者前鋒既接,大戰將臨,就戰略言,自應厚集兵力,一鼓而挫敵氣,則調遣良部北上,似已其時……凡此種種,想均在洞鑒之中,伏懇迅頒寵命,調派東北軍全部或一部,克日北上助戰,則不獨私愿得償,而自良以下十余萬人,擁護鈞座之熱誠,更當加增百倍。」

張學良陪同蔣介石等人游覽茂陵

蔣介石直接拒絕了,理由是「時機尚未成熟」。不僅如此,蔣介石還派出陳誠到綏遠前線,阻止綏遠軍民的抗戰活動,甚至要求傅作義立即「協助」張學良、楊虎城全力「圍剿」陜北紅軍。

張學良很不滿,他決定做最后一點努力,他親自駕駛飛機前往洛陽面見蔣介石,當面向他闡述東北軍的抗日情緒高漲,來到了無法抑制的程度。蔣介石直接拒絕了,兩人不歡而散,這讓張學良憤怒不已。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直接來到西安,住進臨潼的唐代御池遺址華清池,他要當面逼著張學良完成「圍剿」陜北紅軍的目標。12月7日下午,張學良驅車來到華清池繼續勸說蔣介石。

張學良等人合影

面對蔣介石無動于衷,張學良聲淚俱下地說:「日寇侵略我國,步步進逼,繼東北淪陷后,華北已名存實亡了。最近,綏遠又復告急,國家民族的存亡已到最后生死關頭。非抗日不足以救亡,非停止內戰,舉國團結一致,不足以言抗日。繼續‘剿共’斷非出路。當今抗日是第一大事,紅軍問題可用政治方法解決,只有一致對外,才能安內,一旦抗日,就能統一。」

很遺憾,無論張學良如何勸說,蔣介石還是拒絕了,并且大聲訓斥。事已至此,張學良對蔣介石不抱有任何期待。12月12日凌晨1時,張學良下達了活捉蔣介石的命令,大約清晨5時許,蔣介石被扣押,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眾所周知,「西安事變」最終以和平的方式得以解決,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反觀張學良本人,他堅持要送蔣介石回南京,結果直接被活捉,直到1990年才獲得人身自由。

張學良和趙一荻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軟禁生涯中,張學良對「西安事變」只字不提。據資料,張學良被軟禁期間,只在台灣跟蔣介石見了一面,他們幾乎沒有任何深入交流,短短半個小時后便不歡而散。

蔣介石在世時,張學良多次給他寫信,希望能還他自由,結果都以失敗告終。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台灣病逝,享年88歲。蔣介石葬禮舉辦時,張學良來到現場,并送上一副挽聯,上書: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讎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