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僵尸」為何穿的都是清朝官服?專家:并非胡扯,其實有依據
2024/08/14

提到僵尸,很多人會在腦海中會不自覺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頭戴頂戴花翎,身著絳藍清朝官服,腦門黃符紙,僵直著雙臂,砰砰砰跳躍狀向前突進……

這副鮮活的經典僵尸形象,曾廣泛流行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僵尸電影中,成為不少人難以忘懷的童年陰影。

(香港僵尸電影)

但在看著精彩的電影、感受著感官刺激的同時,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會疑惑,為什麼僵尸都穿著清朝官服?僵尸難道是清朝獨一份的「特產」嗎?

一、志怪與民俗交織的產物

「僵尸」即為僵死之尸,在現實生活中指人死后身體逐漸僵硬的狀態。

而在民間傳說中,僵尸則是一種鬼怪,由死后陰氣過重的尸體「尸變」而成,具有諸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僵而不死等超自然力量。

(電影僵尸形象)

關于僵尸的志怪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李肅《紀聞》中記載「有死人面仰,其身洪脹,甚可憎惡,巨鼻大目,挺動其眼。」段成式《酉陽雜俎》中也曾提到剛亡故的新婦尸變的故事,「尸遂起舞,樂聲復出,尸倒,旋出門,隨樂聲而去。」

到了宋代,尸變故事的內容更為豐富,洪邁《夷堅甲志》中描述的僵尸可以模仿生者的行為,會一直追抱活人。此時的僵尸已經悄然進化,具備作祟害人的能力。

至明清時期,僵尸志怪迎來了發展高峰。袁枚的《子不語》、《續子不語》,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許奉恩的《留仙外史》等等,均收錄或撰寫了大量僵尸故事。這時的僵尸儼然成為了一種危害社會、帶來混亂與災難的鬼怪象征。

(《聊齋》中的尸變故事)

清代中后期,僵尸的設定體系越來越完善。一些腦洞超常的先輩作者們將其嚴謹地歸納分類,根據尸變時間、外形特征及行動方式劃分出6大等級,依次為「白僵、黑僵(也有紅僵一說)、跳僵、飛僵、魃、魔」。

《續子不語》中根據僵尸體重又劃分出「游尸、伏尸、不化骨」3大類型,甚至連尸變,后世竟然都歸納出來18種不同的情況。

(電影中僵尸分類書)

這些故事雖然荒誕不經,但在封建愚昧的時代局限下,卻讓人們認為「理必所無,而事所或有」,模糊了怪談與現實的界限。當然,這其中滿清殯葬習俗也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在清代僵尸類故事中,導致「妖魔害人」的直接原因里,往往有逝者得不到合適安葬這一點。

這和滿清時期大行風水堪輿觀念影響到民間殯葬風俗有關。

為求死后享福,滿清人會給死者穿官服下葬。而為尋得一處能夠安葬死者的風水吉穴,停喪不葬的現象屢有發生,甚至演化成清代的一種獨特葬俗,時人稱之為「停柩(jiu4)浮厝(cuo4)」。

在這種風俗的影響下,生者與死者的存在空間時常被迫交織在一起。

(官服下葬)

清代光緒年間,浙江嘉善縣令江峰青在《勸諭貼土葬棺示》中講道:「善邑浮厝之多,甲于天下,往往棺木朽壞,尸骨散亂,慘不忍睹……」清服僵尸的尸變故事及形象某種程度上得以「就地取材」,更加反映出封建末期混亂失序的社會狀況。

二、影視作品的持續推動

我們都知道,僵尸電影是香港電影中最經典、最獨特的一個類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僵尸電影曾經接連在香港、台灣、日本等國內外多個地區創造票房神話,時至今日仍深受大眾的關注與喜愛。

作品中,法力高強的茅山道士,身著清朝官服、僵直著雙臂蹦跳的高能僵尸,幾個意外被卷入災禍中的民國倒霉男女,這副多方人員斗智、斗勇、斗法的經典影視畫面,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拍手叫絕,也讓經典清服僵尸形象深刻留存在了觀眾的記憶深處。

(茅山道士與清服小僵尸)

但其實,香港僵尸電影在剛剛起步的時候,不僅沒有給僵尸穿清朝官服,甚至不論故事創作,還是形象設計,都取材參考了美國驚悚電影中的吸血鬼電影類型。

就拿香港于1936年出品的第一步僵尸電影《午夜僵尸》來說,它就是依據同時期的西方恐怖片的模式而創作。

這種非中非洋的中間態顯然不怎麼對中國人胃口,票房慘談,不僅沒什麼人看,看過的人評價也不怎麼高。

(原片黑白電影已無)

隨后持續多年的創作發展中,香港僵尸片創作開始向國人喜聞樂見的民俗題材發力,無論是故事創作方面,還是影片制作方面,都大量融入了本土文化內核,塑造出獨樹一幟的清服僵尸形象,構建起中式恐怖的奇觀魅力。

1985年的電影《僵尸先生》中,僵尸真正成為了電影的大主角,一經上映便票房大賣,橫掃香港金像獎各大獎項,在國內外引發了一波僵尸熱。《僵尸先生》也成為以后香港僵尸電影的敘事范本,清服僵尸更是作為必備的形象符號,深入人心。

(電影《僵尸先生》海報)

而影視創作者們將僵尸形象定制在清朝,也是從民俗及志怪記載方面下了功夫。

如上文提過清朝人官服下葬的習俗,線條挺括的清朝官服會讓僵尸造型更好看,且僵尸的設定和民間傳說在清朝時最為完善,直接沿用更是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另外,晚清時期處于封建社會末期,新舊文化交替,社會失序混亂,人們飽受苦難,清服僵尸的出現會更帶有隱喻社會混亂、人心黑暗的作用。同時,借助茅山道士等同伴的懲惡揚善之舉,可以讓影片傳播出俠義主題,傳遞正能量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