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57年出土9歲女孩墓葬,棺蓋上書開者即死,專家冒險打開結果如何
2024/04/29

「可都別亂碰,你們看這上面寫了一句話‘開棺者即死’,真嚇人啊!」

幾個游客聚集在陜西省西安市的碑林博物館的一處墓葬石棺前,看著眼前這個比正常的棺墓小了好幾個碼數的石棺,一時間停住了腳步。

西安市,是著名的十朝古都,多少朝代在這里建立都城,這里出土過數不盡的文物,比如世界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陵等等。

所以西安的各類博物館,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而這天在碑林博物館里就出現了很多人,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眼前的一個文物。

「你們看這尊石棺,如此小巧精致,還刻著這種詛咒,肯定是什麼公主郡主的棺木吧?」

這時,西安市碑林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走了過來,看著對這尊石棺十分好奇的游客,便給大家講了講這個石棺的故事......

博物館里的石棺

講解員給大家介紹著眼前的這個石棺,名叫「李靜訓墓」,又叫「李小孩墓」,里面躺的是一個僅僅年約九歲的孩童。

只要來過碑林博物館的游客,幾乎都會在這座石棺面前駐足幾分鐘,因為碑林博物館都是收藏著一些碑文拓本,不論石碑也好玉碑也好,很少有棺墓的展示。

實際上,是因為這個石棺的特殊性,所以才把它擺在這里。石棺上的棺蓋刻有一段非常優美,且字體非常灑脫的文字,是這個小小的九歲孩童墓主人的墓志銘。

原文的主標題是《隋左光祿大夫歧州刺史李公第四女石志銘并序》,全文四百字左右,表達出了對這個名叫李靜訓的孩童的驟然離世而無比悲痛和懷念的心情。

里面也詳細寫出了李靜訓的家族,李靜訓的成長史,她的性格品貌如何,才能德行如何,最后因何而亡等等細節,這些細節全都被記錄在這墓志銘里。

「戒珠共明珰并曜,意花與香佩俱芬。既而繁霜晝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澤蘭之夭。」

游客們讀著墓志銘里的這段話,不禁感嘆道中國古文的優美,但透過文字,又深深覺得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小女孩啊。

「其實‘開棺者即死’這幾個字,其實是李靜訓的親人們對她死后的一種保護,畢竟這可以對一些盜墓者產生威懾作用。

而且李靜訓的墓下葬地點也是經過仔細挑選過的,是個難得山明水秀的好方位。」講解員看著這尊棺槨,解釋道。

眾人聽了連連點頭,但不少人心里犯起了嘀咕,這幾個字終究是一種「詛咒」,當初這個李靜訓墓到底是怎麼發現的?開棺者到底有沒有事呢?

村外發現古跡

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進行古代遺跡考察和古代遺物研究是極具重要意義的,考古工作是帶人類探究遙遠古代的途徑之一。

但對于專業的考古專家來說,他們并不會主動去打開一些古墓,除非是為了搶救文物進行挖掘,而李靜訓墓就是其中一個。

1957年,在陜西省西安市梁家莊附近,有幾個施工隊準備在這里建造一個倉庫,掘地三尺的時候發現有些不對勁,地底下好像有東西,便急忙聯系了當地部門的相關人員。

考古專家們接到消息,急忙趕到了現場,隨即就在那里發現了一座保存較為完整,考古等級極高的墓葬,因為施工已經對古墓造成了影響,所以必須要抓緊挖掘。

否則里面的文物會受到損害不說,萬一有盜墓賊聞訊趕來,或者附近的居民趁亂盜竊,都會引起不少麻煩,于是專家們便馬上進行開掘。

這個墓葬整體是長方形的豎狀深坑,從低層到地面,整個墓坑深度能有3米左右,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進行挖掘,發現主墓室的南側有一個斜坡式的小路。

經過細細挖掘,發現這條小路足足有6米長,可見這條路就是通往墓主人的棺墓去的。

考古工作人員經過長時間地細致清理后,夯土下面的主墓室,出現了一座石棺。該石棺整體呈宮殿模樣,雕刻工藝巧奪天工,栩栩如生,精美細致,讓人望而生嘆。

從墓葬的模樣和風格來看,考古專家們一致認為,這個墓主人身份一定很尊貴,畢竟能把石棺制作成如此精美的外觀的,大概不是達官顯貴,就是皇親貴胄。

但令人奇怪的是,這尊石棺不似普通石棺大小,一個成年人是絕對進不去的,考古專家們便猜測可能是一個孩童或者幼兒的棺墓。

石棺整體是長方形形狀,長約近2米,寬不足1米,高約1米,宛如一座皇城宮殿,以「面闊三間」的樣式呈現。

這里大到門框、門檻、窗戶皆在眼前,小到卯榫門釘整齊分布,甚至連門兩邊的侍女都清晰可見,她們拿著一些飾物,扶著裙擺,宛若翩翩仙女。

就在考古專家一邊驚嘆這巧奪天工的寶藏,一邊小心翼翼地把這尊石棺抬出來后,仔細清掃著上面的余土,可他們赫然發現一句話后,突然停下了手里的工作。

那句「開棺者即死」的字樣,讓在場的幾個考古工作者誰也不敢進行下一步的開棺工作,紛紛停下手里的話,都僵在那里,畢竟古人們的一些「詛咒」還是令人害怕的。

僵持許久后,這時候有個年輕的考古專家大喊一句:「我們要相信科學,這是為我國考古事業服務,有怪莫怪,有怪莫怪……」

考古工作人員便「冒險」將這尊石棺打開,一陣塵土飛揚,眾人仔細一看,這才看到,石棺的棺蓋被人雕刻為四角彎翹的宮殿屋頂模樣,又在屋頂上刻著凹凸有致的瓦片。

這每一片瓦片都交錯而至,鱗次櫛比地排列著,檐頭的瓦當表面上也雕出了美麗的蓮花紋,石棺內壁也雕刻著精美的圖樣。

眾人將石棺蓋子小心移到別處以后,率先映入考古專家眼簾的是一大塊絲麻制品,經過歲月的洗禮,已經將近腐朽的程度。

就在眾人疑惑這是什麼的時候,其中一個專家揭開了這個絲麻制品,里面較為完整的人骨和圍滿人骨的隨葬品赫然展現在眾人的眼前。

看了石棺里的墓葬品,眾人才得知這座石棺上的墓志銘「戒珠共明并曜,意花與香佩俱芬」的含義,這簡直就是描繪出了整個石棺里的景象。

石棺里的隨葬品精美雅致,一個個價值連城,有各式各樣的陶俑,各類花樣的玉石項鏈、玉手鐲、金屬類手鐲,齊全的日用雜物,宛如白玉的名貴瓷器,金銀器皿等,琳瑯滿目,這個石棺還真像一個寶庫一樣。

令考古專家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有一條鑲嵌著一顆大珍珠和雞血石,旁邊雕進去一個大角鹿的青金石的金項鏈。

墓主人的骸骨上帶著各類花式的金戒指和金手鐲,頭上也帶著金制的髮飾,整個人顯得光彩奪目,可見這個墓主人的身份一定是很尊貴的。

專家將這一個個名貴的陪葬品小心挪走以后,又將注意力集中在這墓主人的骸骨上,這個墓主人小小年紀,為什麼隨身陪葬了這麼多價值不菲的貴重物品,這個小孩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隋朝顯赫大官之女

1957年,這尊宛若宮殿一般的石棺在陜西省西安市梁家莊附近被相關專家挖掘出來,眾考古專家帶著疑問,經過對石棺的墓志蓋、陪葬品以及墓主人骸骨的深入研究,翻閱古書典籍,才弄明白了這個墓主人的故事,這個小小的墓主人著實有著不小的身份。

李靜訓是個貨真價實的「官四代」,曾祖父李賢是當時北周的驃騎大將軍,戰功赫赫,被北周皇帝重用。

到了祖父那一輩,祖父李崇年輕時就跟著北周武帝參與作戰,頗有戰功,後來又跟著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一起打天下,建立隋朝后,李崇在一次擊打突厥的戰役中不幸殉國,隋文帝傷心不已,立刻追封謚號,還對李氏后代多加照拂。

再到父親這輩,李靜訓的父親李敏從小就養在宮里,多才多藝,將隋文帝的長女北周皇后楊麗華的女兒嫁與他,還加以高官厚祿。

要說李靜訓,就不得不說一說她的外祖母楊麗華,楊麗華是北周末期的皇后,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和獨孤皇后的長女。

當時隋朝還未建立,楊麗華就嫁給了北周皇帝宇文赟,然而深宮寂寞,宇文赟只是因為她是楊堅的女兒才和她成婚,對她并沒有多寵愛。

兩人沒什麼感情基礎,反倒是其他的妃嬪搶了皇帝給她為數不多的愛,更過分的是這個皇帝宇文赟後來還立了其他四個妃嬪為后,這是活生生地打了楊麗華的臉。這讓楊麗華在皇宮里生活得極其憋屈。

楊麗華畫像

待自己兒子長大后,等來的不是身為太后的安詳生活,卻是父親楊堅反帝稱王的大事,楊堅戰勝以后,建立了大隋朝,楊麗華從北周太后變為了隋朝的長公主。

楊麗華也只能接受現實,她心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安排好自己唯一的女兒宇文娥英的婚事,隋文帝便下令召集全天下的貴公子哥們前來「選秀」,為自己的外孫女招婿。

最后楊堅一眼就相中了養在宮里多年的李敏,李敏從眾多王公貴族子弟中脫穎而出,和公主成了婚,婚后兩人琴瑟和鳴,恩愛有加,接連生了三個孩子,而第四個孩子就是李靜訓。

這個孩子一出生就不愛哭鬧,喜愛讀書,聰穎可愛,時常跟隨母親進宮陪伴外祖母楊麗華,楊麗華也非常疼愛她。

楊麗華劇照

楊麗華便經常送李靜訓一些珠寶首飾,漂亮的衣裙,裝飾精致的鞋履,把李靜訓打扮得像個小公主一樣。

楊麗華還整天不厭其煩地抱著小外孫女去后花園游玩,和她一起下棋作畫,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

然而,一切的美好都在大業四年戛然而止,時年才九歲的李靜訓突患疾病,當時醫療水平低下,歷史上并沒有記錄這個孩子到底患了什麼病,只知道她患病沒過多久后,就死在了一個寢宮里。

李靜訓陪葬品

這件事發生后,除了隋文帝,還有李靜訓的父母,最悲痛的就是和外孫女時常相伴的楊麗華了。

楊麗華忍著悲痛,請求父親隋文帝以公主的待遇厚葬李靜訓,并找來能工巧匠為孩子細細打造獨一無二的石棺,將高檔無二、孩子生前喜歡的陪葬品一一放在李靜訓遺體旁。

她還把自己心愛的一條鑲嵌著一顆大珍珠和雞血石的金項鏈掛在孩子脖子上,并安排人精心挑選下葬的地方,最終選在了的皇家御用的萬善尼寺,命三千余名僧人為李靜訓超度。

做完這一切的楊麗華似乎還是有些不放心,又讓人在外孫女李靜訓的墓上面建造了樓閣。

李靜訓陪葬品

為了防止有人盜掘李靜訓的墓,又在石棺開口處刻上「開棺者即死」的字樣,以自己所能做的最大限度保護著李靜訓。

或許是悲痛過度,楊麗華在李靜訓去世的第二年也撒手人寰了,李靜訓終于在地下和外祖母相見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楊麗華作為李靜訓的外祖母,不論在孩子身前還是身后,都悉心為李靜訓考慮著。

李靜訓這個小小孩童也不曾想到,多年以后,自己的棺槨會意外重見天日。

李靜訓陪葬品

當然,我們的考古專家們并不是為了牟利,而是盡最大的努力保護了她留下的遺物,也讓更多人知道了她的故事,也許正是因為如此,那句「開棺者即死」并沒有帶來什麼不好的事情。

也有人覺得這句話本來就是迷信,哪怕真是暗藏了什麼門道,也是毒霧之類的機關,并不是什麼詛咒。

如果是這樣,我們也應該感謝那些默默無聞的考古工作者,他們冒著巨大的危險,搶救了無數文物,讓后人得以見證和了解到更多的歷史。

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才讓我們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和歷史長河中的人物有一次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