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14張1930年代的台灣舊照,台北榮町市街,冷冷清清,空無一人
2024/06/15

1895年4月17日,清朝廷在甲午戰敗后,與日本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本組圖片出自一本叫作《台灣的風光》攝影集,由日本人拍攝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因圖片較多,小編將圖片整理修復后,分三期分享給大家。

基隆港

基隆港地處台灣島北端,和高雄并稱為台灣島上的兩大港口,建于清光緒12年(1886年)。《馬關條約》簽訂后,遭到了台灣百姓的強烈反抗,日本陸海軍于1895年6月3日向距離最近的基隆發起進攻,基隆隨即失陷。

基隆車站

1893年10月20日,基隆至台北的鐵路竣工,在新岸壁附近設立基隆車站。 基隆車站一直被日本人看作台灣的正門,當時台灣一共有九萬人口,其中日本人占了兩萬一千名。在車站附近有許多大型建筑,如官員宿舍、大阪商船隊、稅務局、市政廳以及郵局等。

基隆街道

吉隆市府門前的街道。基隆港口距離台北只有二十八公里的鐵路,被視為保護台灣北大門的掛鎖,來自日本、大陸和南海的大大小小的船只都要經過這里。這里是宜蘭線的終點站,這條鐵路線連接著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和宜蘭等主要城市。

總督府

總督府位于台北老城區,開建于1912年,1919年3月竣工。樓高五層,中央塔樓高六十米 ,是當時台灣島內最高的建筑物。

台北榮町

台北中央街區榮町通,路邊商鋪上有中文招牌,亦有不少日文招牌,彼時的台北共有28.4萬居民,其中8.2萬為日本人 。

台北新公園

這座新公園位于台北車站以南大約半公里的地方,公園里有博物館、音樂禮堂和一個廣播台。圖為公園內的博物館建筑,前面豎著鬼子雕像是兒玉源太郎,這家伙曾兼任灣總督,。

台北三線路

這里因建設三條平行的馬路而被稱為三線路,道路之間由樹木隔開,這里曾是台北城墻所在地,如今已蕩然無存。

台北橋

台北橋的前身可追溯到1889年 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的橫跨在淡水河上的木橋,它將三重埔(今三重區)與台北大稻埕埠頭連接起來。後來橋梁屢毀屢建,后改建為鐵橋,1925年6月18日上午十時,新建的鐵路橋竣工通車。1960年,圖中的大橋因銹蝕嚴重被拆除。

明治橋

圖中的明治橋于1930年1月25日開始建設,1933年3月20日完工, 橫跨在流經台北北部的基隆河上,大橋的一頭就是台灣神社的大門。這座橋的前身是一座建于1913年的鋼吊橋,台灣光復后,更名為中山橋。

劍潭寺

劍潭古寺位于今台北士林區劍潭旁邊的劍潭山附近,相傳建于明鄭時代,即清康熙(1662-1722)初年 。因寺內主供觀音菩薩,最初名「觀音寺」,后稱「劍潭寺」。1940年, 日本以擴建台灣神社為由,強迫寺廟搬遷至大直北安路山邊的現址。

溫泉浴場

草山溫泉公共浴場,位于大屯山火山群半山腰,建成于1913年,當時從士林車站下車后 ,還需徒步穿過蜿蜒的山谷和盤旋的山脈才能到達。

淡水碼頭

這里是淡水河的終點,是河流流入大海的地方,這里曾是一座非常繁忙的碼頭,隨著時間的推移,淤泥堆積讓這里變得越來越淺,它的繁榮被基隆港取代。

北投溫泉

北投昔日有溫泉之鄉的美名,早在清朝就因采硫磺而聞名。日本人占據台灣后, 將這里開發出了名噪一時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規模很大,有幾十個澡堂。圖為具有代表性的的頭號溫泉。

北投公園

位于溫泉區附近的北投公園的一角,這座公園開辟于1911年,園內亦有從地熱谷的溫泉溪流過,使整個公園充滿了硫磺味,形成一種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