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呂洞賓勸人戒色的一首詩,因太露骨被認為是污詩,今成警世名詩
2024/04/29

自古就有「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的說法。可見「酒色」對人的影響之大,而我們所熟知的人,因色而誤國的也是一數一大堆。

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惜以烽火戲諸侯,鬧得國滅身4;唐玄宗因迷楊貴妃,從此「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賬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弄得大唐從此轉入頹敗,最終使得大唐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代;而陳后主為了美色,更是留下了「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笑話。

因此,美色成為「禍水」的說法在歷史上比比皆是。而且因為美色,在我們的歷史中還有「英雄難過美人關」一說,于是從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提出了」戒色」的想法。

而談到戒色,曾國藩則是「戒色」的最著名的例子。為了「戒色」,曾國藩拼命地寫日記,痛斥自己的「好色行為」,他還充分地利用時間,讓自己「閑不下來」,以至于沒有時間去想其他的「閑事」。

曾國藩戒色的例子,誠然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而最早把戒色一事寫成詩歌的名人,那應該要算唐朝的呂洞賓了。呂洞賓為了勸誡世人戒色,他特意寫下了一首勸人戒色的詩,至今仍然對世人起到警醒的作用。

呂洞賓是神話故事中的神仙人物,由于他神一般的存在,所以在民間,留下了許多關于他的傳說和故事,比如什麼「點石成金」,什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什麼「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趣事。

呂洞賓的本名叫姓呂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是我國唐朝時期的河東蒲州河中府人,他是道教丹鼎派的祖師,又有「妙道天尊」的尊號。後來更被道教全真道尊奉為「北五祖」之一,一生享有極高的聲譽。

傳說中的呂洞賓,一開始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一儒生,後來被世外高人傳授劍術,64歲時又被漢鐘離傳授丹以煉丹之法。終有所成,所以呂洞賓又有劍祖劍仙的稱號。

作為道教丹鼎派的祖師,呂洞賓在修道成仙之后,自然開宗立派,傳道于其他修道之人,普度眾生。于是人世間關于他的傳說,漸漸地多了起來,而他也被人們尊為天下劍仙之首。

呂洞賓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使人們記住了關于他的傳說故事,記住了他流傳世間的道教道法,而他在養生以及文學詩詞方面的造詣,也流傳了下來,在今天《全唐詩》中,就收錄了呂洞賓詩詞二百余首。

而本文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這首勸人戒色的詩,就是一首名為《警世》的詩,這首著名的詩由于太過于露骨,流傳世間后就被人們稱為「污詩」之首。而且後來還被明代的文學作品《金瓶梅》給收錄了,作為《金瓶梅》的開篇之詞!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呂洞賓的這首《警世》。

《警世》賞析:

警世

唐·呂洞賓

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凡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全詩翻譯過來就是:

「十五六歲的佳人,其體態優美,潤澤如酥,千般輕盈,萬般美好。但這樣的人,其美色卻如同殺人如麻的利劍一樣,殺人于無形之中,所以勸誡世間愚昧的凡夫俗子們啊,千萬要了解其中的危害,而不能沉溺其中。如果不知自持而陷溺其中,最終往往會因此而傷害自己的性命。

這樣殺人如麻的利劍,雖然表面上看不到讓人直接一顆顆的人頭落地,但是暗地里卻把一個人的精氣神耗得精疲力盡,骨髓干枯,最后使得一個人身體急速衰敗。」

本詩的出現,意在提醒世人不要迷戀于那些令人賞心悅目的美色,因為這樣的美色表面上讓人精神快樂,其樂無窮,實則是暗藏殺機,殺人于不知不覺中。

本詩雖然僅僅只有二十八字,但是其起到的警醒作用卻是非常之大的,他提醒了那些重色輕義的人一定要遠離美色,注重身體,否則一旦沉溺其中,給貪戀美色的人所帶來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

而呂洞賓之所以這樣大發感慨,實在是因為歷史上有很多鮮活的例子,這些鮮活的例子中的主角,因為美色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第一個有史可考的為美色而付出沉重代價的人便是夏王桀。在夏朝,有一個美艷如妖的美女迷惑了夏桀的心智,她是夏王桀在攻打其他部落的時候得到的俘虜,她就叫妹喜。

妹喜的出現,使夏桀本人從此毫無道理地迷上了她。而妹喜也靠著絕美的容顏,使得桀對她百依百順,言聽計從,以至于使得夏桀從此把朝政都交給了別人打理,而自己則不管不問。

妹喜想要肉林酒池,在里面尋歡作樂,夏桀就建立了這樣的肉林酒池,日日與之在酒池中飲酒尋歡,歌舞升平。從此桀就徹底遠離了朝政。如此一來,桀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歷史上第一位亡國之君。

而第二個為美色而付出慘重代價的便是西漢成帝劉驁。這西漢成帝劉驁真的是與夏桀有一拼,他因為寵信著名的美人趙飛燕與趙合德姐妹,整日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不能自拔。而他的放縱無度,也使得他年紀輕輕就暴斃于趙合德的床榻之上。

沉湎于趙飛燕這樣的美人,劉驁本人暴斃了不算,他還讓漢家江山從此走向了難以挽救的深淵。

當然了,這僅僅是其中的兩個例子,而事實上,因美色而身死國滅的人大有人在。而呂洞賓也正是站在這種角度上,寫下了這首通俗易懂的《警世》,希望人們能夠從中有所警醒。

呂洞賓作為道家高人,得道之后不僅從個人修身養性的角度出發,還從警醒世人的角度出發,寫下此詩。希望人們能夠從中體會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體現了呂洞賓達己渡人的一面。

當然了,這里所謂的「戒色」,并不是指完全不碰,而是勸告訴人們要適可而止,而不是過度追求,甚至是沉迷其中,最終害人害己。

當然了,勸誡世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拯救蒼生,造福于黎民百姓。呂洞賓是一個得「道」的世外高人。他是這樣勸誡世人的,也是這樣做的。當天下蒼生遇到了困難時,他同樣會拯救百姓于水火,救濟蒼生于亂世。

唐末五代,曾經是人間樂土的中原大地被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給淹沒了。一個「亂」字禍害了中原大地,短短五十多年中,中原大地一共換了十四位皇帝,各方割據勢力都想著過把「皇帝癮」,天下百姓從而飽嘗了戰爭之苦。

這時候的呂洞賓,作為世外高人,他沒有置之不顧,而是身背寶劍,遨游四方,懲惡揚善,濟民于水火,從而幫助了無數流離失所的百姓免受戰火荼毒。

另一方面,呂洞賓用自己的道教感化世人,規勸那些受到戰爭荼毒的人們忘卻煩惱,滅掉人欲,戒掉貪嗔。如此一來,受到呂洞賓感化的人越來越多,他的事跡也越來越被世人所熟知。所以在歷史上,上到文人士大夫,下到窮苦大眾,很多人都被他的德行所折服,所以即便是今天,呂洞賓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有很大的影響。

而呂洞賓勸人戒色的這首《警世》,也在繼續起著警示的作用,讓人們在讀了之后,會在不知不覺中警醒自己,不至于犯了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