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1995年,張愛玲在美凄涼離世,死后1周才被人發現,身下墊著毯子
2024/05/31

1995年9月8日,中秋節,在美國加州的一所公寓里,房東發現已經好久沒見到那位瘦削的中國老太太了,預感不妙的她立即報了警。

洛杉磯警察趕來,打開公寓的門,驚訝地發現了已經死去6~7天的女作家張愛玲,她身穿旗袍,身下墊著毯子,身上沒蓋任何東西,死于心血管動脈硬化,終年75歲。

顯然獨居的張愛玲死時,身邊沒有任何一個親人。所幸自知大限將至的她,留下了一份遺書,遺書中提到了生前好友林式同。

警察給林式同打去電話,林式同很快趕了過去,他是唯一到過張愛玲去世現場并親眼見過張愛玲遺容的人,據他回憶:

  「張愛玲躺在房里唯一一張靠墻的行軍床上,身下墊著一終灰藍色的毯子......她的遺容安詳,出奇的瘦,保暖日光燈依然亮著光......」

真是恍若隔世,50年前一代才女橫空出世,50年后卻飄零在異國他鄉,孑然一身悄然離世,如此凄涼晚景,不免令人動容。

一起來看看張愛玲的傳奇人生。

一:原生家庭,如此悲憫

著名作家施叔青曾這樣說:「中國近現代作家有三個人可獲諾貝爾文學獎,沈從文、張愛玲、老舍,但三個人都死了。」

而作為特立獨行的作家,張愛玲曾不無自信地說:「我生來是一個寫小說的人。」而她并不知道,她傳奇的人生經歷也是小說范本。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于上海,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綸,祖母是李鴻章之女李菊耦。母親黃素瓊接受過新式教育,父親張廷重喜歡吟風弄月,可謂出身名門,文墨飄香。

張愛玲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幸福童年時光:家境優渥、父母恩愛、仆人環繞、衣食無憂。她3歲會背名詩,7歲能寫小說......

然而,好景不長。

後來父親開始抽大煙、養小妾,讓接受過新思潮的母親無法忍受,便以伴讀為名與張愛玲姑姑張茂淵到了國外,扔下了年幼的張愛玲與弟弟。

殊不知,母親不管不顧的任性離去,給張愛玲的一生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後來父母感情破裂失婚,父親再娶的繼母孫用蕃對張愛玲姐弟很不好,張愛玲因頂撞繼母而被父親幾乎毒打致死,就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逃了出來,從此與父親恩斷義絕。

可見,張愛玲的童年時光是缺乏父愛的,這為她後來的擇偶與感情奠定了悲涼的底色。

張愛玲從父親那里逃出來后,跟母親住到一起,希望獲得一點久違的母愛,但卻是徒勞的,剛開始母女倆相處還算融洽,但不久母女關系就冷淡下來了。

由于經濟捉襟見肘,母親給了她兩條路,要麼嫁人;要麼讀書,張愛玲選擇了后者。

1939年張愛玲進入香港大學讀書,因獎學金被母親賭掉而果斷與之斷絕關系。多年后母親去世,想見女兒最后一面也被拒絕了,可見張愛玲對母親有多耿耿于懷。

張愛玲與母親

可見,張愛玲的原生家庭給了她一生很大的羈絆。就像三毛在《滾滾紅塵》中所說:張愛玲對父愛渴求、對母親之憫愛,她想快快長大改變宿命。

張愛玲11歲進入貴族學校圣瑪麗亞女中讀書,從此開啟漫漫文學旅程,10多歲讀紅樓夢,14歲完成小說《摩登紅樓夢》,她深知文學才是摒棄家庭痛苦的避風港。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張愛玲恰好是那個不幸的人。

只有到了大學,大學生活才讓張愛玲有了真正活潑而年輕的心境,此時的她格外發奮用功,成績數一數二,才情也得到了極大發揮。

張愛玲小時候與弟弟關系好,但後來關系逐漸淡薄,弟弟費盡周折聯系上她,她卻十分冷漠,甚至死后巨額遺產也不留給弟弟分文。

也許,張愛玲對親情太失望了。

張愛玲與弟弟

二:謀生也謀愛,低到塵埃

張愛玲是聰明的,她深知在一個旋渦似的時代,哪怕是一個女人也要把握好自己命運,于是生存的推力將她推向一個成熟的高峰。

由此,寫作成為了她賴以生存的工具。

1942年,張愛玲返回上海就讀圣約翰大學,不到兩月陷入困頓,生活的壓力迫使她專職寫作賺取搞酬謀生。幸運的是,她于1943年發表的10多篇小說轟動一時。

比如最出名的就有我們喜歡的《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金鎖記》等,使張愛玲一夜之間成為上海文學界一顆新星。

她的文字老練而成熟,仿佛出自一位飽經風霜的大家之手。她的奇跡又延續到1944年1945年,小說集一版再版,一時洛陽紙貴。

然而,就在張愛玲名氣如日中天時,一位她生命中重要的男人-胡蘭成闖入了她的生活,成為了她心頭永遠都抹不去的一道傷痕。

1944年5月,身為汪偽政F宣傳部副部長的胡蘭成寫了一篇文章《評張愛玲》,夸張愛玲帶給人間健康明朗的、不可摧毀的生命力。

這段文字是帶有私人感情的,據說那時二人已陷入熱戀。為何這樣?一說胡因張的《封鎖》產生情愫,一說胡為避難與張相識。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感情在當時掀起巨大輿論。那時張愛玲24歲,胡蘭成38歲,還是一個有婦之夫。

胡蘭成每次回上海,都去張愛玲赫德路的公寓,在那里度過美好的二人時光。

胡蘭成很懂張愛玲,讓張愛玲沉迷其中,不管年齡差距,不管對方頂著「漢J」罵名。

張愛玲還送給胡蘭成一張自己的照片,背面寫上經典的表白話語:

「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里,但我的心是歡喜的,并且在那里開出一朵花來。」

缺愛尤其缺乏父愛的女子,遇上喜歡的年長男子是真會低到塵埃里的。

但如果對方值得,那無可厚非;但若對方是渣男,那就悲劇了。不幸的是,胡蘭成屬后者。

1944年8月,胡蘭成與第2任妻子失婚,張胡二人才有一紙婚書,但沒有任何儀式,時代的變動、感情的背叛終是沒逃過。

1944年11月,胡蘭成動身去湖北,臨行前委婉說了一句:「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即時為樂成了胡蘭成習以為常之事,仿佛張愛玲只是他生命中的過客。而張愛玲卻心領神會、全盤接受。

果然,胡蘭成在湖北又有了新人并結婚,對方是年僅17歲的護士周訓德,年輕貌美,嬌艷如寶石一般。胡蘭成在1945年3月回上海時主動將此事告知了張愛玲。

張愛玲那堅貞不屈的愛情瞬間轟然坍塌了,她一度以為對方在開玩笑,然而更令她崩潰的還在后面。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胡蘭成逃到浙江諸暨期家與期家庶母親范秀美相戀,范將其送到溫州途中,兩人結為了夫妻。

晚年胡蘭成

胡蘭成毀三觀啊,一路逃亡,一路結婚,全然不顧及與他結合的女子的感受,尤其心思敏感細膩的張愛玲。

張愛玲獲悉胡蘭成在溫州,馬不停蹄趕過去,卻不料遇上尷尬一幕。

二女一男相見,場景一度尷尬,令張愛玲驚詫不已。而范秀美簡單的三言兩語,就將旅館里的張愛玲變成了胡蘭成的前妾,連妻子都算不上,最多逄是一個朋友而已。

不善言辭的張愛玲,在范秀美面前完敗。而此時的胡蘭成啞然不語,既不能離開避難之處,又不能對眼前的情人張愛玲說抱歉。

張愛玲離開那天,天下著雨,似在為她鳴不平,她幽幽地對胡蘭成說:

「你到底是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不致尋短見、不再愛別人」這是張愛玲對胡蘭成愛情的最后倔強與堅貞。

想必胡蘭成背叛與張愛玲的愛情,大致原因還是為自己逃亡找避風港吧。這個自私的男人,不管何時何地,考慮的永遠都是他自己。

但作為聰明、有思想的一代才女張愛玲,卻勢必要為這一場愛情畫上圓滿句號的。

1947年,張愛玲給逃亡中的胡蘭成寫了一封分手信: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張愛玲又附上30萬元的分手費。這30萬元無疑是才女對愛情的最后倔強:不是你不要我,而是我不屑與你在一起。

三:遠走異國,半生之緣

與胡蘭成分手后,張愛玲一度情緒低落直至遇上桑弧后再次陷入熱戀,但兩人終究只是一段不了情,對方最終選擇圈外女子結了婚。

此時連續兩次被拋棄的張愛玲,已然少了創作熱情,只得于1952年遷居香港療傷,但在事業受挫后,又于1955年赴美國定居。

誰知到美國第二年,生活便陷入困頓。

所幸36歲的她結識了大她29歲的劇作家賴雅,對方已65歲了,兩人有著共同的文學愛好,賴雅還帶給張愛玲作為女人的溫情。

賴雅結過婚有女兒,卻生性奔放自由,不愿受婚姻束縛,直到65歲遇上張愛玲。

也許張愛玲本身就有戀父情結,這次與賴雅結識兩人都有似曾相識之感,之后兩人難舍難分。相識兩個月后,賴雅就在日記中寫道:「去小屋,一同過夜。」

這一段超越年齡與國界的愛情,來得實在太快。

沒多久,張愛玲懷孕,二人在紐約結婚。兩人從相識相戀到結婚,也才不到半年時間。但感情就這樣,愛就愛了,旁人無可厚非。

賴雅是劇作家,對電影了解很深,張愛玲也將小說的失意轉向電影劇本。為此在賴雅幫助下,張愛玲寫的電影劇本相當賣座。

婚后的幾年,張愛玲專心寫劇本養家,賴雅包攬全部家務。

但後來兩人生活越過越窘迫,張愛玲曾擔心養不活孩子而打掉,賴雅年事已高,身患重病,張愛玲她不得不為生活奔波,甚至跑回國籌錢,又夜以繼日寫稿賺錢為賴雅治病……

張愛玲甚至累得雙腿腫脹、眼睛出血,但最終賴雅還是病逝了,這年張愛玲47歲。

這段老夫少妻的感情,終走向結束。

張愛玲寫了一輩子愛情,沒想到最終自己卻敗給了愛情。至此在她生命里,再沒有讓她牽掛的人了。賴雅死后,她變得越來越孤僻,至此開啟長達28年的獨居生活直至離世。

在上海時,她就是一位深居簡出的女作家,不喜社交,不維系繁雜人脈關系,而寧愿在安安靜靜把自己關在屋里寫字,也不愿混跡于密密麻麻的人群之中。

  在美國時,她將自己與世隔絕,謝絕一切來訪與社交,獨自一人生活在租住的小公寓里,過上了離群索居的生活。

然而,獨居生活的寂寞沒能淹沒她,反而讓她生活得更加的自由自在,這或許就是「天才作家」與普通人的區別吧。

晚年的張愛玲生活習慣很奇葩。

她幾乎從不自己煮食物,每天靠罐頭、牛奶等方便食品來果腹充饑,許是作家的習慣吧,時間一久,身體越來越虛弱,身形一天比一天消瘦下去。

  更離奇的是,她還自嘲自己生了「沒文化的病」如牙痛、皮膚瘙癢等,她甚至把自己的皮膚瘙癢歸因于蟲子,為此四處搬家躲蟲,3年中搬了180多次家,如此不辭勞苦搬家其實是心理因素。

  這令人想到了她寫的那句經典名言:「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衣袍,里面爬滿了虱子。」

這或許就是她一生的寫照。

  而就在張愛玲落魄至極時,張愛玲這三個字卻總在上海爆紅,她的作品被不斷出版印發,身在美國的她掙的不少錢都是靠中國讀者,因而晚年的她收入不菲。

  此后,自知大限將至的她留下一份遺書,大致內容:1、死后馬上火葬。2、不舉行葬禮。3、骨灰撒向空曠無人處。4、遺產留給宋淇。

  1995年9月,張愛玲被發現死在出租公寓內時已去世一周。而她之所以不想讓人看到遺體,想必是她生前就知道寡居的自己定會死去許久才被人發現,為此無非給自己留下最后的尊嚴。

  她給朋友宋淇夫婦留下270萬遺產,卻沒給弟弟留下分文。終身未娶的弟弟在得姐姐死后數天才被人發現后,不論白天黑夜都敞開家門,問及緣由說是不想重蹈姐姐的覆轍。

  9月30日,林式同將她的骨灰撒向浩瀚大海,這一刻,天才作家張愛玲傳奇而凄悲的一生,也隨之化為了塵煙。

  作為作家,張愛玲是成功的。

但作為女性,她又是獨特而悲涼的,她沒有普通人的平淡與幸福,一生三段情史無比凄涼,死時身邊沒任何一個親人,死后數天才被人發現,堪稱成功而悲美。

而這樣的人生,也不知是不是她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