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似乎是朝代滅亡的標志,朝代更替的見證者從來都是「馬革裹尸」和「折戟沉沙」。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過開創盛世的千古帝王也就會有昏庸無能的末代皇帝。其中就有一位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可以說他有強大的后台,但卻沒有足夠的能力撐起,他有能力極強的父親,他有才智過人的臣子,但父親打下的江山依舊在他的手里葬送,他就是東漢末年蜀國帝王劉禪。
在歷史上,大多數的統治者都是在國家滅亡被俘后而死,也有極少數「無顏見江東父老」最終結束生命。
但劉禪作為蜀國的末代帝王,他不僅投降敵國,他甚至在投降后得到封賞,成為王侯安度余生。而他之所以可以在司馬昭獲得政權統治后依舊安然無恙,是因為他在投降的時候說出的三個字。
01末代帝王的悲楚
現在大多數的人提起劉禪便會想到這樣的幾句歇后語「劉禪的江山-白送,劉禪小阿斗-扶不起,劉禪住魏國-樂不思蜀」。
這幾句話既是歇后語更是后人留給他的評價,拱手讓人的江山,連諸葛亮都扶不起的阿斗,投降敵國的末代皇帝,但即使這樣,劉禪的一生依舊是安穩度過,并且在當時來說他活到了64歲才去世,壽命可以說是很長了。
東漢末年,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魏蜀吳三國之間為了領地的爭奪從未停止過,而劉禪就出生于這樣的一個亂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國時期。
劉禪的父親,劉備他的一生都在為蜀國領土完整,國家百姓富庶而奮斗,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奮斗一生的人也終究逃不過生老病死,公元233年白帝城上演托孤一幕,遲暮之年的劉備看著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和自己年幼的兒子,對于國家的穩固他很是擔心,于是,在自己即將要離開的時候,他將自己的兒子劉禪交給了諸葛亮,當年三顧茅廬請出的才子諸葛亮成為了劉禪的「監護人」而這一年的劉禪16歲。
就這樣,劉備死后,劉禪繼位成為蜀國的帝王。劉備是個有宏圖大志的帝王,他想要自己的帝國可以延續下去。為了繼承父輩的遺愿,劉禪讓諸葛亮征戰四方,為蜀國開疆擴土。
常年的征戰,諸葛亮也到了年老的時候,對于這位不經世事的帝王他依舊放不下,甚至寫了一首名叫《出師表》的文章告訴劉禪應該如何治國。
但是,即使諸葛亮盡心盡力地在北伐戰爭中給蜀國爭取更多的民心,費盡心思教導的劉禪,但這位帝王也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歷史的長河告訴我們作為蜀國末代皇帝的劉禪是可憐的亦是可悲的,生于亂世,卻心在山林,他或許也曾有過宏圖大志,但卻依舊逃不過國家被滅的災難。
02寵信宦官,蜀國亡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于北伐戰爭的途中,然而戰爭還在繼續,而將軍和丞相對于權力的爭奪導致軍心動蕩,朝政不穩,起初的劉禪對于國家治理的手段還是比較的合理的,任用人才,平定叛亂,開通道路等等。
時間一晃過去了二十余年,劉禪也已到了不惑之年。
人近中年本該不惑的劉禪卻在這個時候失去了早些年的「雄心壯志」。
公元258年,宦官黃皓成為劉禪心腹,并且在后期逐漸掌握蜀國朝堂之上的所有人際關系,為蜀國的滅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263年,蜀國統治政權走到了盡頭,宦官掌握蜀國的政權,帝王似乎成為了一個傀儡,而在蜀國軍隊的內部,對于政權的爭奪也是十分的激烈,國家的利益被踩在了腳底下,無人重視更無人將其拾起。就這樣,蜀國國君帶領著他的將士們投降于魏國。
自從三國鼎立的局面因為蜀國的滅亡而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魏吳瓜分天下。
投降之后的劉禪生活在魏國的都城洛陽,在這里,魏國國君司馬昭曾經下令用美酒佳肴美女招待劉禪,這也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此后多次,司馬昭問劉禪是否有想要重建蜀國的心思,而對于劉禪來說,「樂不思蜀」就是他最真實的想法。
在劉禪投降后,他寫給司馬昭三個字「中山寨」,也正是因為這三個字,劉禪得以安度晚年。
多次試探過后,當司馬昭再看見這三個字后便明白了,這個亡國的帝王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要重建自己的蜀國的,便下令將劉禪封為安樂公,允許他在魏國有自己的封地并且安度晚年。
起初的魏國大臣們對于司馬昭的做法感到驚訝,堂堂魏國為什麼要收留一個亡國且沒有絲毫反抗之力的帝王?
後來司馬昭告訴大臣們,如果將劉禪的給的這幾個字倒過來讀就會明白了,
「中山寨」其實也就是「在山中」
對于劉禪來說,歸隱山林,不問世事便是他想要的結局。
當然,劉禪作為一個亡國帝王司馬昭留著他也并不是只是因為劉禪的「中山寨」三個字。
對于統治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民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司馬昭也深刻的明白這一點,他在留下劉禪的時候就考慮到了,試想一下,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容的下他國的帝王,并且給他封號供他生活,這樣的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容人氣度便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03小結
劉禪的投降,是歷史的造就,劉備的一生都在為蜀國而戰,才有了諸葛亮的那句話「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卒」,而諸葛亮也是一樣的,他們或許都沒有想到,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在自己死后的不久便完完全全地覆滅了。
而劉禪的這三個字,不僅僅給自己留了活路,也給司馬昭的后續統治「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