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統年間,時任河南巡撫的于謙因有事需要進京奏事。
可是身邊的同僚勸說他,上京以后一定要找大宦官王振,只有討好了他,事情才能辦好。
于謙舉起雙手后揮了揮衣袖,然后笑嘻嘻地說道:「帶有清風!」
此舉非常有力地嘲弄了那些阿諛奉承之人的丑態。
從此「兩袖清風」的成語也就流傳了下來,成為了世人稱贊清官時常用的成語。
不過還有句古話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是一些表面看上去清廉如水的清官,其實背地里也是大肆搜刮,這種人最可恨。
今天的故事和明朝清官王士琦有關,因為他的墓被打開時,發現了大量珍寶,難道他是一個假清官?
1956年,《文物參考資料》第12期,刊登了一篇關于明朝軍事家王士琦墓的文章。
按照文章中的描述,浙江省臨海市農業社的一位社員在修建豬圈的時候,發現了一座古墓。
于是村民跟著一起挖掘,結果發現了大量珍寶以及墓志銘,這才知道古墓是明代王士琦的。
村干部馬上聯系文物部門,并且將所有挖掘出來的文物都上交給了文物部門。
經過清算,共有珍寶107件,其中22件為國家一級文物,總價值超過了10億。
不過按照歷史的記載,300多年前的王士琦,是一位清廉如水,兩袖清風的好官,就連去世的時候,都因為太窮只能裹著草席下葬。
可是他的墓室內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珍寶?難道他也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假清官?如果不是,這些珍寶是從何而來的?
王士琦,浙江臨海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親王宗沐是進士出身,而且一生著作頗多,比如《宋元資治通鑒》、《海云志》等都是其父親所編著。
受到父親熏陶,王士琦早年也是苦讀詩書,最終也和父親一樣考中進士,任命為兵部郎中。
傳奇人物一般都是文武全才。
別看王士琦早年是個文質彬彬的文人,可是在萬歷二十六年的時候,因為倭寇橫行,加上日本名將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為此時任山東參政銜監軍的王士琦受命后領軍出戰。
最終在他的指揮之下,將多處倭寇擊退。
當時日本方面有戰國三英杰之一的豐臣秀吉,盡管他的軍事才能十分出眾,但也無法戰勝王士琦,最終病死異鄉。
隨著豐臣秀吉的去世,萬歷二十六年的朝鮮戰爭宣告結束。
經過此役,王士琦成為了抗倭名將,其杰出的軍事才能也是被廣泛認可。
別看王士琦在戰場上威猛非常,可他平時卻溫文爾雅,和藹敦厚,尤其是對待百姓,那是有求必應,有事必管。
盡管他一生輾轉多地任職,但不論在哪里,都是被百姓稱道的清官,好官。
按照歷史的記載,王士琦為官盡心盡力,經常因為公務而通宵達旦進行處理,因此他才會積勞成疾,在萬歷四十年在大同巡撫任上去世。
可惜的是,王士琦因為太過于清貧,以至于家人連一口棺材也買不起,最后只能裹著草席將其下葬。
臨海家鄉的百姓聽說之后非常難過,于是發動起來為其制作了十把萬民傘,而王士琦的舊居也因此得名,十傘巷。
眾所周知,古代百姓制作的比如萬民書、萬民傘之類的物品,都是要交給皇帝的。
當皇帝明神宗得知王士琦的情況之后大為感動,因此派出工匠在其家鄉修建了墓,并且賞賜了許多珍寶給予陪葬。
這個經過被記錄在《明神宗實錄》之中。
書中提及,王士琦去世前刻意叮囑,當他去世之后要一切從簡,不要麻煩百姓,也不要麻煩族里的父老。
前面說過,王士琦出身于書香門第,其家族在臨海當地也算四大望族之一。
所以只要王士琦開口,別說一個小小棺材,就算是一場盛大的葬禮都不在話下。
可是他身為朝廷命官,深知為官的本分,哪里能帶頭鋪張浪費。
明神宗正是看中了他的這種精神,才決定為其重修古墓,并且賞賜了107件珍寶。
不得不說,人生在世,只要身正,自然會得到世人的認可,且不說名垂青史之類的大話,起碼對得起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