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界中,只要出土的文物足夠完整,考古專家們便可根據出土的文物或遺址中的蛛絲馬跡,十有八九能研究出它是哪個年代的產物及用途。
但世界上往往會存在一些目前無法解釋的考古發現,它們或許奇特,或許毫無邏輯,但又確實存在著。
在下面這十大考古發現中,仍然存在諸多謎題,神秘到讓人感到有些后怕,甚至還存在以前「預測成為現實」的爭議。
讓我們來看看這十大考古發現究竟還存在哪些謎團及爭議:
羅馬十二面體是一種拳頭大小的古羅馬青銅器,它們不僅沒有明確的用途,而且許多上面還雕刻著各種符號和標志,其中一些難以辨認,有一些則確定與黃道十二宮有關。
這些十二面體主要發現于法國、瑞士和德國等地,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至3世紀。它們的形狀為中空的十二面體,每一面都是五邊形,中間幾乎都有一個孔,外緣通常有圓形的突起。多數十二面體用青銅制成,但也有一些是石制的,沒有孔或突起。十二面體通常為拳頭大小,但高度從4到11厘米不等,孔徑從6到40毫米不等,相對的兩個孔通常具有不同的孔徑。
關于羅馬十二面體的用途,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猜測。
一些猜測包括:可能是一種失傳游戲的特殊骰子;來自凱爾特宗教的魔法物品;孩子們的玩具;固定漁網的重物;部落首領的權杖頭;一種樂器;用于估算距離和測量土地的工具一種日歷(用于確定春秋分點和小麥的最佳播種日期);占星術裝置(1982年在日內瓦發現的一個十二面體上刻著十二星座的拉丁文 名稱)等。
然而,至今沒有一種猜測被廣泛認可,羅馬十二面體的用途仍然是一個考古學上的難題。
首個羅馬十二面體于1739年在英國被發現,截至目前,已出土了一百多個。有趣的是,上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在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上發現了類似物品,只是尺寸更小且為黃金材質,專家表示這似乎是古羅馬和古代東南亞地區的某種關聯依據。
1947年春天,一個阿拉伯牧童在死海西北岸尋找走失的羊只時,登上現稱庫蘭遺址的陡崖,無意進入一個洞穴,發現了許多內藏羊皮卷和紙莎草卷文獻的陶壇,這些羊皮卷后被證實是一些用希伯來文書寫的早期猶太教、基督教的經文,它們就是後來被稱為死海古卷的古代文獻。
以色列博物館中的《死海古文卷》
這些古卷的成書時間約在公元前2到1世紀期間(從耶穌之前一百七十年到耶穌之前五十八年,也就是中國西漢時期)。它們的發現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古卷中的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分為三大類:首先是近一百卷的舊約圣經經卷,除了《以斯帖記》外,舊約圣經的每一卷書都有出現;其次包括了許多圣經注釋、評論、解經書、次經和偽經;最后還包含非圣經文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關于世界末日的預言書,以及神毀滅邪惡勢力、彌賽亞再來時的公義國度的著述。
儲藏死海古文卷的罐子
有觀點認為死海古卷中關于耶穌基督的預測在《新約》中得到了體現,但這也是基于宗教教義和信仰的解讀,不同的學者和宗教團體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數古卷都是殘破不全的,但經過專家們多年的努力,部分書卷得到了復原,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以賽亞書》。古卷主要存放在以色列博物館,其余的則保存在耶路撒冷的洛克斐勒博物館。
2017年2月,一個由美國和以色列科研人員組成的考古隊稱,他們在死海西北海岸的懸崖附近,發現了第12個曾存放「死海古卷」的洞穴。在該洞穴內,發現了儲物陶罐碎片、包裹古卷的織物、捆綁古卷的皮繩以及一張空白羊皮紙,但沒有發現古卷。
2021年3月16日,以色列考古學家發現了死海古卷的新殘片,新出土的羊皮紙殘片中包括以希臘文書寫的《十二先知書》段落。
1900 年,一名叫伊萊亞斯的潛水員在希臘安提凱特拉島附近的海底發現了一艘古代沉船。潛水員從沉船上搜集了數件雕像和其他一些物品。
1901 年 5 月 17 日,考古學家斯塔里斯在檢查從沉船上帶回的物品時,發現其中一塊「石頭」與眾不同。經過仔細檢查,斯塔里斯發現這塊「石頭」實際上是受到海水腐蝕的青銅機械裝置,上面還鑲嵌著精密齒輪裝置。
于是,這塊「石頭」被命名為「安提凱特拉」機械裝置,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安提凱希拉天體儀。
安提凱希拉天體儀原件
起初,由于技術條件限制,考古學家難以確定其作用。後來經過 X 光掃描等技術的研究,人們才逐漸了解到它的一些功能。通過手柄驅動齒輪,再由齒輪驅動表盤,它可以預測太陽、月亮和行星的位置。別的表盤能顯示以19年為周期的默冬章中月相的變化,以及日食與月食的日期。它猶如一個便攜的太陽系儀,其天文定位非常精準。
圖為X射線掃描后的齒輪結構圖,紅色部分為推測后的復原齒輪
對于安提凱希拉天體儀的起源和制造者,存在多種推測。有假設認為它是在希臘當時的天文和機械工程中心羅德島制造的,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可能參與了設計;也有研究宣稱該儀器概念可能來自于古代科林斯的殖民地,并與阿基米德有關聯。
安提凱希拉天體儀的發現改寫了科技史,它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齒輪機械裝置,比人們原以為的成熟齒輪傳動裝置出現的時間早了許多。它的設計和制造工藝展現了古希臘時期高超的科學技術水平,讓現代人都為之驚訝。
伏尼契手稿是一本內容不明的神秘書籍,1912 年被美國珍本書商威爾弗雷德·伏尼契(Wilfrid Voynich)發現。
當時,伏尼契在羅馬附近一所耶穌會大學圖書館的地下找到了這份厚達 230 多頁、用奇特字體寫成的手稿,其中還有許多植物、天體和出浴的美女等奇異的圖片。
伏尼契手稿
從插圖中的髮型等特征判斷,這本書的制作時間介于 1470 至 1500 年間,手稿上 17 世紀的字母表明,它在 1586 年由神圣羅馬帝國的魯道夫二世收購。1600 年代,至少有十位學者曾試圖解讀這份手稿,後來它消失了將近 250 年。
伏尼契手稿所用的語言至今無人能懂,其中包含大約 17 萬個符號,可歸納成大約 20 到 30 個字母的字母表。文字由左至右書寫,段落沒有明顯標點符號,字跡之間有窄分隔,大部分由一至兩筆寫成。從文字的統計分析來看,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例如詞匯的出現頻率符合齊夫定律,熵也與英語或拉丁語相類似,但它與歐洲語言又存在諸多差異。
伏尼契手稿部分內容
多年來,許多學者和密碼學家試圖破解手稿,但各種嘗試都未能完全成功。曾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破解觀點。
2019 年,布里斯托爾大學的柴俊博士宣稱破解了此書的部分密碼,他表示這份手稿是用原始羅曼語寫成的,中世紀時原始羅曼語在地中海地區常見,但很少出現在重要文件中,如今原始羅曼語已消失。
據他破譯,手稿的作者是當時的一位修女,主要內容包括伊莎貝拉一世的冒險故事及當時藥草療法、沐浴療法和占星術的使用方法,還有女性產后心理和育兒方面的信息,是根據當時羅馬異教信仰編撰而成。
目前,伏尼契手稿收藏在美國耶魯大學貝內克珍本書與手稿圖書館中,編號 ms408。盡管有了部分破譯成果,但手稿仍存在許多未解之謎。
它是一個直徑約30厘米的青銅盤,上面布滿了藍綠色的綠銹并嵌有黃金制的符號。盤上的符號包括一個可能是太陽或滿月的大圓形、一個新月以及許多恒星(其中7個聚在一起的可能是昴宿星團)。
在盤邊有兩個後來加上的黃金制弧形物,標志了夏至和冬至之間的角度。
最后在盤底加上的一個周圍有許多筆觸的弧形物,其含義尚未確定,可能是代表太陽船,旁邊的筆觸可能是船槳,或者是銀河、彩虹等。
內布拉星象盤的發現過程較為特殊,它是由兩個尋寶獵人亨利·韋斯特法爾和馬里奧·倫納發現的。之后考古學家對發現地點進行了開挖,發現了相符的地上青銅器遺跡和土壤樣品。如今,該盤和其他一起被發現的文物存放于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哈雷-維滕貝格大學的邦立史前史博物館。
和內布拉星象盤一起發現的兩把青銅劍
盡管現在普遍認為內布拉星象盤是真品,但它的歷史價值仍是爭論的對象。例如,有研究人員曾質疑其「出生」年代并非青銅時代早期,而是約2600年前的鐵器時代,但收藏該星象盤的德國哈雷史前博物館反駁了這一觀點,認為相關研究人員忽視了其他文獻發現。2013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內布拉星象盤列為世界記憶項目。
盧奇格斯杯是一件約1600年前的古羅馬精美藝術品。它由雙色玻璃制成,具有獨特的光學特性,能夠隨著光照變化改變顏色,當光線從前方照射時杯子呈現綠色,從后方照射時呈現紅色。
不同角度照射下的盧奇格斯杯顏色各不同
直到2013年,科學家才揭開了盧奇格斯杯變色的謎團。通過將高腳杯的玻璃碎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玻璃中溶入了金、銀金屬微粒,其直徑大約50納米,是鹽粒直徑的千分之一。原來,古羅馬人在制作這個杯子時使用了類似現代納米技術的工藝,當光線照射玻璃中的金屬微粒時,金屬微粒的電荷振動能夠改變玻璃杯呈現的色彩,而色彩變化取決于觀測者的角度。
盡管現代科學家已經揭開了盧奇格斯杯能夠變色的謎團,了解到杯子的玻璃中溶入了金、銀金屬微粒,其直徑大約50納米,證實了古羅馬人使用了類似現代納米技術的工藝。但在那個久遠的時代,納米技術屬于微觀科學領域,即便是現代的納米技術,也是從20世紀中后期才逐漸發展起來的。
約旦鐵書是2006年在約旦一處偏遠地區的洞穴內發現的約70本大小與卡類似的鐵制書籍。這些鐵書的書頁用鐵絲固定,上面有符號、圖形和文字等。
學術界對這些鐵書的真實性存在爭議,但如果其真實性得到證實,它們的重要性將可與1947年發現的死海古卷相媲美。據推測,部分鐵書可能追溯到公元1世紀,這種推斷是基于鐵書上的銹跡,專家認為人為制造這種痕跡的可能性不大。
英國古代史和考古學家大衛·埃爾金頓認為它們可能是「基督教史的重大發現」,有可能是早期教堂里的基督教徒使用的東西。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圣經研究名譽教授菲利普·戴維斯也表示有可靠證據證明這些書具有基督教起源,書頁上有明顯的基督教圖案,如十字架、耶穌的墳墓和城墻等,還提到了耶路撒冷以及一名在城墻外遭受磨難的基督徒。
此外,據台灣《聯合晚報》2011年4月4日報道,在約旦發現的古籍中有一幅肖像,可能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耶穌基督像。這幅肖像出現在其中一本鉛制書頁中,畫中的年輕男子蓄胡、戴荊棘頭冠,考古學家相信這可能是耶穌像,是歷來最重要的基督教考古發現之一。
羅塞塔石碑是一塊制作于公元前 196 年的花崗閃長巖石碑,刻有古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的詔書。
這塊石碑的重要性在于它用三種文字刻寫了同樣的內容,分別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書和古希臘文。
在 18 世紀末,拿破侖·波拿巴遠征埃及時,法國士兵在羅塞塔鎮發現了這塊石碑。此后,由于英法之間的戰爭,羅塞塔石碑最終落入英國人手中,現藏于大英博物館。
這塊石碑最獨特的一點在于,它是唯一一塊留存至今的大型石碑,上面記錄著公元前 196 年 3 月 27 日的一份公告。
而這同一份公告,在石碑上用埃及象形文字(也被稱為圣書體或碑銘體)、世俗體和希臘文三種文字進行了鐫刻。碑文的上端使用的是當時已經有 3000 年歷史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它用于宗教文本、紀念碑、正規文件等的書寫;
在中間部分使用的是讀書識字的古埃及人都可以看懂的世俗體,這種文字一般用于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碑文的最后一部分,使用的是當時埃及政府通用的行政語言——希臘文。三種文字針對當時埃及的不同階層,使宗教人士、普通民眾和領導人都可以讀懂碑文的內容。
盡管羅塞塔石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已經被成功破譯,但在相關研究中仍可能存在一些未解之謎或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古埃及文明的復雜性和歷史的漫長演變。
哥貝克力石陣(Göbeklitepe),又稱為格貝克利石陣,是一個由圓形建筑和較小的方形寺廟組成的大型祭拜場所,屬于巨石構造,位于土耳其東南部尚勒烏爾法(Şanlıurfa)厄倫契克村(örencik village)。
哥貝克力石陣于1963年被伊斯坦布爾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1995年開始第一次挖掘工作。
考古專家證實,遺址于公元前12000年前建造。相比之下,英國的巨石陣建于公元前3000年,埃及的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00年。哥貝克力遺址因此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這類遺址之一。
其建造時間遠早于英國的巨石陣和埃及的金字塔,這一發現改變了學術界關于人類定居時間的界定,表明在農業革命開始之前可能就已經出現了文化革命。
它的存在打破了以往認為人類在從畜牧轉向農業發展后才形成文化與藝術、建造聚落和宗教寺廟的理論,因為附近沒有農業耕作的證據。
根據南非的一家古人類學雜志中,刊登一則消息透露,科學家們近日宣布,他們于不久前在南非的一個洞穴中,發掘出了一具極似傳說中的天使模樣,完整的骨架和頭骨化石,推測該化石距今已有350萬年之遠,由于它的脊部生有翅膀,故被人為它既可以在空中飛躍的天使,也可以直立行走,這一項罕見的發現,將成為科學家研究人類起源,重新提出新的課題。
目前這名天使的性別尚未確定,但可以肯定它尚未成年,身高約1.64英尺,其外貌兼具類人猿和人類的特點,只有一對翅膀非常吸引人,全身跟人類嬰兒差不多,只有翅膀比較特別。
需注意的是,對于這類考古發現或奇特物品的報道,我們應該保持科學和理性的態度。在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支持之前,不能輕易相信或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