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晚清老照片:70歲張之洞,個子矮不怒自威,23歲的王爺,派頭十足
2024/05/30

文字史書中的記述,往往難以使我們形象地聯想歷史場景。

而珍貴的老照片,則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時光機票」。

讓我們得以透過鏡頭語言,近距離感受100多年前,中國社會的種種面貌。

透過這些零散靜態的影像,歷史的幕布,輕輕拉開一隅細微的縫隙。

我們仿佛穿行時空,參與了一個迥異的舊世界。

這種跨越百年的視覺交感,讓歷史不再只是文字與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我們曾相識的他者。

正是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成就了老照片瑰麗的歷史魅力。

前門大街

這是一張,記錄了中國現代歷史分水嶺的照片。

拍攝于1900年。

義和團運動席卷京城。

洋槍洋炮無眼,燒殺搶掠,數十萬北京居民受難,死傷慘重。

其中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就是文明古國的政治中心與商業核心——前門大街,淪為了一片廢墟。

原本車水馬龍、商業鼎盛的街區,現在卻滿目瘡痍,到處殘垣斷壁。

左邊一片密集的商鋪,已淪為焦黑的瓦礫,右邊的箭樓城樓也已坍塌。

青石板路上零星行人,神色中的戰栗尚未褪去。

他們或許剛剛目睹了鄰居、親人慘死,亦或是奔波數日方才脫險。

透過照片鎖定的這一具體瞬間,歷史的風云變幻盡收眼底,殘破中蘊含著轉機。

清朝云南過新年

這一幕,是老照片拍攝的云南過新年的景象。

清朝,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并沒有「春節」這一說法。

直到清朝滅亡后,新政府才于1912年定1月1日為公歷元旦,而按照漢族傳統認定正月初一到十五為「春節」。

照片中這些村民,按照古老的習俗歡度「元旦」佳節。

村口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起,村民們陸續從家中走出,手持鮮艷的彩旗,排成一行,興高采烈地向村里走去。

通過這些珍貴的歷史畫面,我們似乎又重回到百年。

村落里洋溢著新春氣息的喜慶場景,感受著祖輩們純樸質樸的生活。

陜西縣衙門

這是一張展示陜西城固縣衙門的黑白照片。

照片前景,是縣衙略顯破舊的木質牌樓。

牌樓后面是縣衙的中心建筑——大堂。

是一個單層的中式木結構建筑,大堂不似想象中氣派,正房只有三間。

大堂的琉璃瓦頂,在陽光下泛著斑駁的。

整個建筑看上去歷史悠久但保養不當,門窗和墻體都已經殘破不堪。

縣衙的側面,兩邊整齊地擺放著幾只大木籠,籠中空無一人,卻仿佛還回蕩著過去囚犯們絕望的哭嚎。

這就是過去關押犯人的地方。

我不禁想象著夜深人靜時,囚犯們將面臨怎樣的折磨和絕境。

這座破敗的縣衙,就像一本翻開的歷史書,將這段過往鮮活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讓人更為惋惜的是,這樣的歷史遺存正在一點點消逝。

這張照片的意義,不僅在于記錄一座老建筑的面貌,更在于喚醒人們珍視歷史、傳承文明的認識。

湖廣總督張之洞

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近古稀的湖廣總督張之洞,來到河南新鄉視察京漢鐵路的建設。

他身著朝服,戴著黑色圓頂官帽,濃密的白胡子披散在胸前。

一群官吏和仆從簇擁著他的左右,行進緩慢莊嚴。

張之洞站在火車上,遠遠看去,絲毫不像一位70歲的老年人。

精神抖擻、雙目炯炯有神,神情自信、語氣鏗鏘,渾身散發出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場。

他囑咐工程監督要嚴格把關,親自察看路基和鐵軌的質量,對一些細節提出修改意見。

在場的官員和工匠們,都不由自主地露出崇拜的神情。

當年,張之洞知國運日下,鐵路建設刻不容緩。

他四處奔波督工,甚至不惜折本買地,只求盡快完成這條連接北京和漢口的命脈。

如今,京漢鐵路的建成,使張之洞的努力沒有白費。

它不僅加快了人貨運輸,還在經濟、政治等方面推動了中國向現代國家的轉型。

這就是有「末代名臣」之稱的張之洞!

流動小吃攤

這是一張描繪清朝城市街頭景象的畫面。

一個簡易鍋爐的流動小吃攤,正停在路旁。

旁邊,一位身穿白色粗布衣的人力車夫,大口吃喝。

它一頭是鍋爐,可以現煮現賣熱乎的小吃,一頭則放著食材和餐具。

雖然簡單,但應有盡有,為行色匆匆的行人提供了方便。

我猜測畫中的老闆主要賣一些面食,比如餛飩或面條,這樣的小吃出鍋快,特別適合這種流動攤位。

而我們的車夫大哥一定是跑了一天,累極了餓極了,才會專門停下來吃一碗填肚子的面食。

現在,城里的街頭小吃也多是這種移動餐車,只是模樣變了,沿襲的精神還是一脈相承

這種便捷的飲食文化,看來歷史悠久啊。

通過這些老物件的畫面,仿佛讓我們看到了老北京民國街頭的日常點滴。

如果能重回到百年前的市井生活,也該是一番趣味無窮的體驗。

清朝年輕女子

這是一張已有些褪色的古老照片,拍攝的是一個清朝年輕女子的全身像。

她身著紫色襖子,五官秀美,皮膚白皙,神態端莊文靜,正輕輕地望向鏡頭外。

這名女子看起來約莫20出頭,正值妙齡。

她的裝束打破了傳統女性樸素廣袖的著裝風格,而是身著一件頗為時髦的修身小襖,將女性玲瓏曲線襯托得優美迷人。

再配上那與眾不同的直切式劉海,無不彰顯出一股張揚跟著時代潮流的姿態。

在她所處的年代,絕大部分女性還保持著傳統髮型,將整齊的長發往后梳起或盤在頭頂。

然而她卻選擇了這種,更加前衛大膽的劉海造型。

這無疑彰顯了她追求時尚、與眾不同的個人品味,也預示著中國女性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和解放。

通過這張老照片,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充滿革新精神的新時代女性的朦朧身影。

她的儀容儀表,為我們展示了老中國在擺脫傳統桎梏、走向進步的微妙變遷。

23歲的鎮國公

1909年,23歲的鎮國公載洵,代表清廷出訪德國,考察海軍力量。

這是一張他在德國某船廠視察的照片。

鏡頭中的載洵,身著黑色朝服,戴著幅寬檐官帽,正背著手站在船廠工人們中間。

這名風華正茂的年輕王爺。

神情從容,雙目有神,頗有幾分氣宇不凡的彬彬公子的派頭。

他此行奉旨重整清朝海軍,為大清輸送新的血液。

載洵懷揣偉大理想,欲挽狂瀾于既倒。

而鏡頭外,革命者們已把最后一支箭,對準腐朽帝制的心臟。

歷史巨輪慣性邁進,最終清朝還是在變法維新的努力中,轟然傾覆。

歷史是如此諷刺,也使這張老照片蒙上一層哀愁的色彩。

時間的長河,不停歇地向前。

這些老照片定格的瞬間,今天看來成了一個個沉痛的注腳。

他們曾擁有的容顏、神態、著裝,塵封在泛黃的畫面里,等待我們解讀與想象。

我們不禁為青史上,這些英雄們的努力和失望而感慨,也在歷史變遷中汲取教訓、反思當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