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清華教授陳岱孫:他英俊瀟灑,身高185cm,卻終身不娶,孤獨一生
2024/04/29

這是我國經濟學的泰斗級人物——陳岱孫。

他擁有英俊的臉龐,185cm的大高個,18歲進清華,26歲拿到哈佛大學博士,可謂風流倜儻、學富五車。

這般學霸男神,不知道有多少女學生仰慕他!

然而,陳岱孫卻終身不娶,孤獨一生。

很多人想知道為什麼,但這個謎團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解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陳岱孫的人生,找找答案——

陳岱孫

01

1900年,陳岱孫出生于福建福州一個世代官宦之家。

這個家族出過不少進士和舉人,他的祖父(陳寶璐)與兩位伯祖(陳寶琛、陳寶瑨)「兄弟三進士同榜奪魁」,傳為美談。

陳岱孫是家中長孫,從小被寄予厚望。

他自幼入陳家私塾,積累了深厚的國學功底。

而他的外祖父是駐外使節,又專門請了外國老師教他英文。

成年后,陳岱孫先后在清華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學,成為那一代人「學貫中西」的代表。

陳岱孫

1927年,27歲的陳岱孫學成歸國,被清華聘為經濟學教授,一年后擔任經濟系主任。

在幾十年的教書生涯中,他始終堅持一條自律的原則:

「堅持用中文講課,絕不摻雜英語!」

他花了大心思,把所有講課中涉及的學術概念、術語、詞句全都譯成了中文。

他認為,中國教師用純粹的中文授課,應當是一個基本原則。

陳岱孫

在清華,陳岱孫的課是公認的好。

他講課條理清晰,言簡意賅,沒有一句廢話。

從上課鈴聲響起,一直到最后一句話講完,合上書本,恰好下課的鐘聲也響了,讓同學們既驚嘆又欣賞!

學生們私下稱贊他:

「岱孫師偉岸修長,雙目炯炯,予人第一印象,可望而不可即,頗有高山仰止之感。」

1938年,陳岱孫從長沙赴昆明的途中

02

陳岱孫是個超級型男,平日里西裝革履、頭髮梳得一絲不茍,開著一輛黑色轎車來上課。

這樣的鉆石王老五,自然讓很多女生為之傾心,他也本應有一個好姻緣。

然而,命運好像跟陳岱孫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偏偏不能月圓成雙!

陳岱孫回國后已經快三十歲,家里給他安排了幾次相親,但都沒有成功。

有人說,陳岱孫之所以看不上別人,是因為他愛上了北師大的校花王蒂澂(chéng)。

王蒂澂周培源

王蒂澂是一個典雅溫婉的美人,她曾經對陳岱孫贊美不已,稱他是「絕頂聰明」。

不過,他們并沒有走到一起。

怎麼回事呢?

陳岱孫的兩位好友——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葉企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周培源,都在追求王蒂澂。

左一周培源;左三陳岱孫

陳岱孫跟周培源尤其要好,他晚年寫過一篇文章《懷念周培源先生》,開篇便是:

「周培源先生和我60多年的深交,開始于他從美國學成歸來、到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的1929年。如果不是由于一個可以說是偶然的機遇,我們也許不會成為深交。」

當時,兩人都是單身,煮飯吃飯不方便,便組織了一個飯團,「一起吃了幾年飯,熟了。」

之后,這對好友還一起練習射擊,一起去郊外打獵。

「培源先生和我結為一組,我發現他的定向本領特強。在山中轉來轉去,我有時轉糊涂了,而他仍然老馬識途地認得歸路。」

而周培源在1930年看到王蒂澂的照片后,便對她一眼定情,之后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可能出于對周培源的友誼,陳岱孫雖然非常仰慕王蒂澂的學識和美麗,但卻沒怎麼追求王蒂澂。

最終,王蒂澂把繡球拋給了周培源。

而陳岱孫和葉企孫,兩人後來終身未娶。

陳岱孫

除了「君子不奪人所好」,陳岱孫不去追求王蒂澂,跟其溫潤如玉、不爭不搶的性格也有關系。

陳岱孫的學生李景端曾說,老師有句話影響自己至深,那就是:

「何必去勉強。」

正是這種超脫的態度,讓陳岱孫選擇了不去勉強追求不屬于自己的人或事,過著舒適自在的生活。

就像王維的詩《南垞》:

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

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

他雖然對對岸有很多的向往,但那個對岸登不上去就登不上去了,那些對岸的人,沒有機會認識就沒有機會認識了。

這種「中止的能力」,其實需要更大的智慧。

陳岱孫

03

陳岱孫處事明快決斷,不茍言笑,但也有浪漫的時候。

抗日戰爭期間,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并轉移到云南昆明。

當時條件簡陋,教室都是鐵皮屋頂。

一天,陳岱孫正在上課,忽然下起瓢潑大雨。

雨打鐵皮,把講課聲全淹沒了。

他便轉身在黑板上寫了4個大字:

「停課賞雨」

同學們先是一怔,接著就全場嘩然,擁向窗前去看那傾盆大雨了!

陳岱孫

陳岱孫雖然研究的是經濟學,但卻寫過這樣詩意的句子:

「記得孩時吃丸藥,常常喜歡把外邊的糖殼先吃掉,嘗一嘗里邊的苦味。久住在都市中,常感覺我們沿海省市所謂物質文明,不過像丸藥的糖殼,實在的生活是要在這糖殼底下去體嘗。」

可見,陳岱孫看似淡淡如水,實則飽含真情。

左二為陳岱孫

04

值得一提地是,陳岱孫是清華的大功臣,他在兩次重大歷史關頭髮揮了巨大作用:

一是抗戰爆發時,時間緊迫,他毅然拋下清華校內的家,包括自己研究課題的草稿和全部原始資料,先行奔赴長沙、昆明籌備清華南遷事宜;

朱自清有詩《贈岱孫》,正是贊揚陳岱孫這一義舉:

「書林貫穿東西國,武庫供張前后軍。」

二是抗戰結束后,他又受命先期從昆明回到北平,整理被日寇嚴重破壞的清華園校舍,恢復和添置圖書設備,招考新生,籌備新學年開學,迎回全校師生。

彼時,清華校園被糟蹋得不像樣。

但是,陳岱孫居然在短期內把清華校園收拾到原先一樣,重辦大學。

對此,金岳霖非常欽佩:

「有非常之能辦事的知識分子,陳岱孫先生就是這樣一個!」

陳岱孫與周培源一家、林徽因一家等人合影

除了這兩件事,陳岱孫還被林徽因、梁思成等人選為「群主」。

什麼意思呢?

當時,西南聯大的教授們普遍窮困,家家嗷嗷待哺,不得不想方設法,尋求外界物質援助。

陳岱孫因為處事公正,被選為主事者,負責把收到的物資,比如現金、可以變賣的手表等集中起來,然后,在各家青黃不接、沒米下鍋的時候,按照輕重緩急進行分配。

左一周培源;左二陳岱孫;左三王蒂澂

那幾年,王蒂澂因為患了肺結核,身體一直不好。

周培源要照顧病妻以及三個幼小的女兒,非常辛苦。

陳岱孫一直與周家患難與共,風雨同舟,幫了周家不少忙。

當時,為了接送女兒們上學,以及去城里上課,周培源買了一匹馬。

陳岱孫也買了一匹,寄養在周培源處。

每到周末,兩人便騎馬去附近的村鎮趕集,購買油、鹽、柴、米、魚、肉等物品。

周培源夫婦與女兒們

周家的女兒們,都親昵地叫陳岱孫「陳爸」。

陳岱孫喜愛這些孩子,尤其寵愛端莊而聰慧并極具個性的大女兒,對她愛護有加。

細細想來,這與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何其相似!

05

1953年,因為院系調整,陳岱孫從清華被調到北大。

往后余生,陳岱孫孑然一身,教書一世,盡日窮年,無怨無悔。

他說:

「在過去這幾十年中,我只做了一件事:教書。

教書是離開名利的工作,為社會培養一些有用人才,很好。

幾十年來,我看到一年年畢業同學走上工作崗位,為國家社會服務,作出成績,感到無限的欣慰;體會到古人所說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的情趣。」

晚年的陳岱孫,如仙似佛,平靜而慈祥。

在一個人的日子里,他嚴守著自己的時間法則。

每天六點半起床,七點半吃早餐,八點開始閱讀寫作……往往到下午四點左右,才得以在靜靜的燕南園漫步一番。

陳岱孫

時間飛逝,轉眼來到了1997年。

此時,周培源已經去世。

周培源的夫人王蒂澂臥病在床,且患了癡呆,記憶大多已從她的頭腦中消失。

有那麼幾天,她突然反復問小女兒:

「陳岱孫怎麼不來看我?」

女兒安慰她說:

「他比你歲數大,你應該去看他才是。」

數天之后,陳岱孫便告別了人世。

那天是1997年7月27日。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任教北大的陳岱孫在恍惚中對護士說:

「這里是清華大學。」

說完,他安詳地閉上了雙眼,享年97歲。

陳岱孫長達97年的人生里,沒有如花美眷、沒有子孫滿堂。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教書育人。

他先后在清華、西南聯大、北大執教70載,可謂桃李滿天下。

關于終身未娶,陳岱孫生前接受采訪時說:

「第一我沒時間,第二這種事情怎麼也得兩情相悅,我沒碰到合適的人。」

愛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既然沒有遇到那個兩情相悅的人,那麼做一個不愿將就的單身貴族,何嘗不可?

而王蒂澂躺在病床上,不知人世滄桑。

奇怪的是,她從此再也沒有提起陳岱孫。

天上仙曲,人間友誼,頓成絕響……

參考書籍:《往事偶記》——陳岱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