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劉春霖:因名字被慈禧選中,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大清滅亡后過得如何?
2024/07/24

1904年7月4日,紫禁城保和殿內,光緒帝心情復雜地望著眼前參加殿試的眾學子。大廈將傾,連他這個皇帝都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些人真的能救風雨飄搖的清王朝嗎?在他一旁的慈禧太后亦在默默注視著。殿試卷宗呈到光緒面前,他一眼望去,只見其中一卷尤為出眾,便呈到慈禧面前。慈禧太后先是搖了搖頭,但當她看到其中一個名字時,眼前一亮,朱筆一勾,中國科舉史上最后一名狀元劉春霖就此誕生。

劉春霖,1872年出生于直隸省肅寧縣(今河北肅寧),自幼家貧,父母忙于生計,將他寄養在鄉下的伯父家。伯父是私塾先生,整日帶著劉春霖在身邊教誨,他生性聰慧,四五歲時便能認字讀書,八歲時已能品評實事,被鄉親們視為「天才」。劉父得知此事后,覺得不能埋沒兒子的才華,便將他送進了私塾。

劉春霖十分珍惜學習機會,成績優異,常常考第一名。私塾先生曾預言他有「狀元命」,雖然當時家人都認為是癡人說夢,但事實證明,先生的預言并非毫無根據。然而,劉春霖的考狀元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劉春霖帶著全家人的希冀去報名考試,卻發現自己沒有考試資格。原來他的父親曾擔任皂隸,母親是奴仆,他們一家屬于當時最卑賤的「下九流」,根據科舉制度規定,這類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有資格參加考試。劉春霖十年寒窗,滿腹經綸,卻被這一制度所限制,他一度心灰意冷,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

在父母四處托人幫助下,鄉紳為劉春霖做擔保,讓他進入保定蓮池書院學習。蓮池書院又被稱為「直隸書院」,是由清朝名臣李衛創建的,曾培養出多位名士。劉春霖在書院埋頭苦讀十年,終于迎來了1904年的科舉考試。

劉春霖在科舉考試中過關斬將,進入了殿試環節。殿試結束后,劉春霖焦灼地等待結果,終于等來了狀元喜報。他喜極而泣,卻不知自己原本只是殿試第二名,因慈禧太后不喜歡第一名朱汝珍的名字,才陰差陽錯成了狀元。

狀元及第后,劉春霖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感情生活也充滿了傳奇色彩。中狀元不久,劉春霖的原配夫人去世。為他說親的人很快踏破了門檻,其中包括慈禧寵愛的容齡公主。劉春霖卻拒絕了這門親事,理由是「公主尊貴,生所不及」。

劉春霖最終娶了一位出身官宦之家的張姓小姐,她是他的崇拜者,常臨摹他的字帖。劉春霖的書法造詣極高,有「大楷學真卿,小楷學春霖」的美譽,兩人一見鐘情,喜結連理。

洋務運動后,劉春霖被派遣到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深造,學習了許多新知識,成為忠實的立憲派。留學歸來后,他被任命為資政院議員,致力于立憲事業。但清朝不久后滅亡,劉春霖的仕途也隨之中斷。

宣統退位后,劉春霖陷入迷茫,但仍在各職務中盡職盡責。袁世凱當政時,劉春霖被任命為農業試驗場場長,積極推廣農業技術,提升糧食產量。袁世凱復辟帝制時,劉春霖毅然支持,但最后幡然醒悟,認識到此舉必然失敗。

張勛復辟時,劉春霖再次聯絡舊臣支持復辟,但復辟鬧劇結束后,他也意識到封建帝制已成歷史,便辭官歸隱。回鄉后,他設立學堂,免費教授學生,重視西學教育,希望培養出能夠拯救國家的青年。

抗日戰爭期間,劉春霖拒絕了日本人和偽滿洲國的任職邀請,堅持不與侵略者同流合污。晚年,他把家中珍藏的字畫書籍視為生命,拒絕了日本人的重金求字,堅持自己的民族氣節。

1944年,劉春霖自覺命不久矣,留下遺言不讓字畫落入日本人之手,平靜地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后的科舉狀元,以其「不辱國、不媚外」的民族氣節,成為后人敬仰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