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赤壁之戰基本上都是東吳打的,那孫權又何必跟劉備聯盟呢?
2024/06/21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興兵近二十萬,南征荊州的劉表。

當時荊州牧是劉表次子劉琮,這人是個慫貨,用曹操的評語來形容,不過是「豚犬」一般的凡庸人物。這年九月,劉琮派出使者北上到河南新野縣謁見曹操,正式投降。這樣,劉琮就把荊州方圓數千里地域,以及上百萬人口拱手送給了曹操。

劉琮的望風投降,對于下面三個人而言,是突如其來的壞消息。

第一個人當然是江夏的劉琦(劉表長子)。弟弟劉琮事先并未與他商量,就把荊州送給曹操。而江夏是荊州下屬的一郡,自己將何去何從呢?他感到十分為難,只好觀望一下再說。

第二個人是寄居荊州的劉備。

他雖然有偉大抱負,可惜他時運不濟,好長時間里都未有大的建樹。到四十多歲依然兩手空,他先后投靠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和袁紹等人。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劉備在曹操的攻逼下,南奔荊州投靠劉表。可惜劉表對他也是戒心很重,并不重用他。

在這里,他結識了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市西)的諸葛亮。在諸葛亮的指點之下,劉備確立了「跨有荊、益,以圖中原」的行動方針。曹操南攻荊州時,劉備等人正在襄陽城北的樊城練兵,準備迎戰曹操。劉琮投降事前也沒有和劉備通任何消息。待到劉備覺察到動靜不對時,曹操大軍已經越過宛城,距離樊城只有百余里了。

這時的劉備,又驚又氣,也無暇與劉琮理論,慌慌忙忙帶著家眷、部屬和隨從百姓共十余萬人,向南面四百里外的江陵縣城逃去。曹操一聽到死對頭劉備南逃,立刻命令五千騎兵精銳日夜兼程追趕。劉備逃到距江陵還有百余里的當陽長坂,被曹軍追到。一場血戰之后,劉備與幼子劉禪,以及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十人突出重圍,其余人眾和輜重物資全部被曹軍掠走。

第三個人則是孫權的得力謀士魯肅。

魯肅是孫權最為倚重的一個謀士。他根據當時形勢,為孫權謀劃了霸業設計,讓孫權以江東為基礎,伺機向西發展。第一步是剿除江夏郡的黃祖,把勢力擴展到漢水一帶。第二步則要攻滅荊州的劉表,從而完全占領整個長江流域。那時可自立為帝,向北統一天下!

魯肅劇照

而現在劉表已死,江夏郡實際是劉琦控制。曹操已控制荊州,實力強大,他此次來荊州吊喪就是來為他的主上孫權尋找可靠盟友,劉琦素來與諸葛亮關系密切。

他主動會見劉備,問對方的打算。劉備開始并沒有聯合孫權的打算,他打算越過嶺南去投奔蒼梧郡(在今廣西自治區梧州市)的太守吳巨。魯肅認為這不是辦法,大力勸說劉備與孫權聯盟。

劉備與諸葛亮都覺得這是一條出路,便改道向東,再由沔水東下,最后至江夏郡鄂縣的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東)才住下來。

這邊曹操在長江北岸邊的江陵大作舟艦,廣集軍資,訓練水軍,準備乘勝順江東下,好好收拾劉備與孫權。

形勢危急,諸葛亮與魯肅立即起程,到下游去見孫權。具體孫權愿不愿意,那就看諸葛亮的本事了。

諸葛亮會見孫權

魯肅西上荊州,孫權十分關心荊州局勢的發展,也起身上行到柴桑縣(今江西省九江市)住下,觀望動靜,等候消息。

魯肅來到柴桑,先向孫權報告了荊州的近況,然后說明諸葛亮的來意。孫權聽說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得到荊州,馬上意識到自己處境極其不妙,隨即吩咐安排接見,想看看諸葛亮有何打算。

誰知諸葛亮一見孫權,用了一番激將法,套出孫權真實意圖,讓孫權打定主意與劉備聯合抗曹,諸葛亮又具體分析了劉備的優勢,比如關羽訓練的水軍還有逃回來的戰士,也有精兵萬人。另外,江夏劉琦已和劉備合作,他手下的軍隊亦不少于一萬。

至于曹操方面,諸葛亮也做了分析,雖說曹操軍隊人數眾多,然而經過長途跋涉,疲乏不堪,已成強弩之末;何況戰士大部分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戰。另外,現今荊州的百姓,也并不擁戴曹操。如果孫劉聯合,同心協力,一定可以打敗曹操。曹操敗退北方,鼎足三分之勢就形成了。讓孫權一定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聽了諸葛亮一番坦誠的陳述后,孫權心里也開始盤算。

第一,不管劉備的實力如何,自己總算得到這樣一個比較可靠的同盟者,至少心理上的壓力大大減輕了。其實,孫權心里很清楚,劉備一方即使加起來有兩萬兵馬,在新受重創之后,戰斗力也不會很強,抵抗曹操的主力,非我江東將士莫屬。不過,與強敵相抗相爭,有人在旁邊為自己吶喊助威也是好的,何況劉備總還有些實力可投入戰斗。

第二,諸葛亮的分析,使自己看到曹操方面也有弱點。曹操并沒有傳言中的強大。

不久,曹操正式向孫權下戰書: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信的意思是說,最近我奉天子命令討伐有罪之人,戰旗剛剛指向南方,荊州的劉琮就舉手投降。現今本人組織水軍八十萬,正要同將軍你在你們吳縣一帶會獵一場。

當時東吳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張昭為代表的投降派,一派是以周瑜、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

周瑜

孫權對于是否抗擊曹操召開了會議,除了魯肅與周瑜是堅定的支持者,其余大臣都懼怕曹操實力,主張投降。

周瑜是東吳軍隊總指揮,他對曹操情況也很熟悉,知道曹操并沒有八十萬軍隊。他從北方帶來的軍隊不過十五六萬人,而且還是疲乏之兵;他得到的劉表降兵,最多七八萬人,而且對曹操并不信任。這樣的軍隊人數雖多,卻并不可怕。

而且北方并未完全平定,關西的馬超和韓遂是曹操的后患;曹軍放棄鞍馬,使用舟船,又是舍長用短;現今時值隆冬,曹軍即便想策馬揚鞭,也缺乏飼馬的草料;曹軍遠來南方,又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以上種種,都是曹操用兵的不利之處。

周瑜請求孫權給予他五萬精兵,就足以制服曹操。當時五萬精兵一時難以全部調集,周瑜只帶了三萬人,和老將程普為前軍左、右主將,率軍與劉備會合,魯肅為軍事參謀,協助籌劃軍事方略。

當時周瑜大軍趕到樊口,劉備還嫌周瑜帶的兵有點少。劉備的近兩萬水軍也立即出發,一同西上迎擊曹軍。

也就是孫劉出的兵力旗鼓相當,他們都不夠強大,單憑一己之力都對付不了曹操,只有聯合才有勝算。而這其中,魯肅、諸葛亮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

多說兩句:

赤壁之戰,以孫劉聯軍獲得全勝而結束。這場大戰,開創了三分鼎立的初始局面,在三國歷史的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但是,在赤壁大戰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推出的是諸葛亮,但其描述多是文學家的夸張而非歷史事實。

諸葛亮戰前促成孫劉聯盟有功,不過聯盟能否實現,最后全憑孫權一句話。即使是魯肅和周瑜,也只能建議,只能出力,而不能左右全局。真正起決定性作用者,非孫權莫屬。

在這一年,年輕的孫權才二十七歲,諸葛亮二十八歲,周瑜三十四歲,魯肅三十七歲,劉備四十八歲,曹操則已經五十四歲。可見這場大戰,不僅是弱者打敗強者,而且是小將打敗老將。

「鏖兵赤壁傳千載,自古英雄出少年」,也讓曹操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感慨。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