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司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計,為何還要撤軍?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2024/04/29

前言:

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群雄逐鹿、諸侯爭霸的時代。在這個亂世當中,不少豪杰異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政治家才能和軍事才能,在這亂世中謀求一席之地。

其中,蜀漢的丞相諸葛亮和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懿,可謂是這個時代里最出色的兩個人物。他們之間的智謀較量,更是給這個時代平添了不少傳奇色彩。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從兩人的一次著名會戰——街亭之戰,我們能夠看出他們之間精彩的智謀對決有哪些值得人學習和回味的地方。

一、三國群雄爭霸,初期張牙舞爪,后期殫精竭慮

三國時期最有意思的一點,就在于前期群雄相互攻伐,拼的是誰的拳頭更硬;而到了后期,形勢漸漸穩定下來,大家便不再單純比拼誰的軍力更強大,而是變成了一場場殫精竭慮的智謀較量。

初期,各路英雄好大喜功,為的是在亂世中一展身手。像呂布這樣的人物,武藝高強,去世前讓人又愛又怕,沒人敢招惹。但等他死后,很快就有人跳出來不服,覬覦他的地位和勢力。

等這些初期的武將為爭地位大打出手后,逐漸有些死傷,有些衰老,戰斗力大不如前,天下局勢就漸漸從簡單的「武力決勝」轉變成了「謀定后動」。

到三國后期,能打殘酷戰爭的人已經所剩無幾,取而代之的是兩國國手的智謀較量。這時要取得勝利,不再是單純比拼軍力,而是要在用兵布陣上下足狠勁,設計出無數個妙計來猜測對手的心理和行動。

二、羅貫中筆下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像二流角色

說到三國時期的智將,我們許多人印象中最深的就是蜀漢的丞相諸葛亮。但其實,諸葛亮的對手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同樣也是一位極有才能的統帥和政治家。只是由于作者羅貫中的偏愛,在《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中,諸葛亮的形象被無限夸大,而司馬懿則被描寫得不堪一擊。

比如,斬殺華雄的功績被安排到關羽頭上,燒毀博望坡的計謀也成了諸葛亮出的主意。就連最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火攻聞名遐邇的戰術,原本也是東吳大都督周瑜的杰作,到了羅筆下卻成了諸葛亮指點迷津的結果。

可以說,羅貫中幾乎將自己所有情感都寄托在了蜀漢一方,尤其對諸葛亮簡直愛之入骨。為了凸顯出諸葛亮的睿智和神機妙算,他將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幾乎無所不能的完人。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則被描寫為一個連諸葛亮的空城計這種簡單招數都看不穿的二流角色,深度不及周瑜那麼豐富。

三、曹操時期,司馬懿被打壓;曹丕時期,需要司馬懿支持稱帝

然而,歷史上的司馬懿可不是羅貫中筆下的那麼簡單。他同樣也是一位極具政治手腕的人物,才能絲毫不亞于諸葛亮。之所以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愚蠢的形象,還得從他被曹操打壓說起。

司馬懿是曹操時期東漢一個聲名顯赫的望族司馬氏的后裔。在曹操眼中,這些世族都帶有很強的宗派色彩,已經腐朽不堪,于是他大力整肅這些士族勢力,司馬懿也一直被曹操忌憚,不得重用。

等到曹丕想要取代漢獻帝,自立為帝的時候,他需要各方勢力的支持。于是曹丕重新起用了被其父 曹操打壓多年的各個士族門閥,以拉攏他們助自己即位。司馬懿就是重新得到重用的諸族之一。

為了防止歷史重演,曹丕繼續遵循其父遺訓,盡管在位時倚重司馬懿,但一直防備著他,不給他太大的權力,生怕他再度崛起對曹氏不利。

四、街亭之戰前,雙方實力懸殊,司馬懿難以出手

曹丕死后,其子曹叡繼位。此時正是諸葛亮六出祁山,與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對峙之時。按照當時的形勢看,魏蜀兩國實力懸殊,曹魏方面擁兵十五萬,蜀漢方面只有區區兩千五百人。

但是司馬懿也并非全無牽制——曹氏宗室還有曹休、曹真兄弟在,是曹氏集團的中流砥柱。他們還不至于讓司馬懿完全把持大權,所以司馬懿此時動手除掉蜀國還為時過早。

而且,按照當時的政治環境,如果司馬懿趁機消滅了蜀國和諸葛亮,那麼對他而言結果也未必是好的。因為此舉勢必會讓人覺得他功高震主,引起曹氏本家的猜忌。到時候,他極有可能被曹氏以各種理由賜死,以免造成政治威脅。

所以,盡管有絕對優勢的兵力,司馬懿還是難以對蜀國和諸葛亮直接發動致命一擊。畢竟一旦出手,對他而言也是后果難料。

五、街亭之戰中,諸葛亮冒險設下空城計

曹魏大軍壓境之時,剛剛在街亭之戰中失利的諸葛亮面臨巨大壓力。他僅有的兵力根本無力與之抗衡,局勢對蜀國極為不利。

經過深思熟慮,諸葛亮決定孤注一擲,使出空城計,在西城只留下兩千五百士兵,自己則高坐城樓。四門洞開,一派祥和景象,絲毫不像一座將要被圍攻的城池。

諸葛亮這樣做,就是在豪賭司馬懿是否看穿空城計卻不敢攻打的可能性。表面上他軍力空虛,極易攻取。但司馬懿一旦出手,對自己也有生命威脅。這對司馬懿來說是一個痛苦的抉擇。

六、司馬懿不敢擒諸葛亮,只能找借口撤軍

司馬懿帶領十五萬大軍來到西城下,不出所料地看穿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是他還是選擇了退兵。

其實,以司馬懿的謹慎性格,理應派出部隊進行檢查,確認城中是否真的沒有伏兵。但他還是沒有這麼做,直接下令全軍撤退。

這正印證了諸葛亮的判斷——司馬懿不敢擒拿自己。因為一旦自己死了,蜀國就失去依靠,很快就會滅亡。到時候,曹氏宗室就會開始防備司馬懿了。

所以,盡管不甘心,司馬懿還是找了個借口撤軍。他明白自己必須等待一個時機,在蜀國另有人才挺身而出之后,他才能安全地消滅這個心腹大患。

七、姜維成為新的領袖,給司馬懿完成夙愿爭取時間

值得司馬懿欣慰的是,諸葛亮死后,蜀國很快又迎來了新的領袖人物——姜維。這給了司馬懿爭取時間的機會。

姜維性格激進,多次北伐中原。這反而更容易讓曹魏境內看到外患,從而認為需要司馬懿來對付蜀國這個心腹大患。

正因為有了姜維這個新的蜀國領袖,司馬懿得以逐步固執己方實力,發展自己的勢力。到晚年時,他終于有足夠信心和實力消滅蜀國,而不再懼怕被猜忌。

八、短兵相接,終為長計。兩雄槁木死灰,蜀即將覆滅

可以說,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的斗智,就是一場短兵相接、終為長計的較量。諸葛亮在兵力懸殊的局面下使出空城計,逼司馬懿就范。司馬懿也不得不忍辱負重,等待時間與機會。

兩人就像一場殘酷的消耗戰,都在消磨著對方的籌碼。誰能堅持到最后,誰就能稱王稱霸。隨著時間推移,姜維接連北伐失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而司馬懿則逐步掌握實權,外患內憂皆解。這場較量,司馬懿終于慢慢取得了上風。

在經歷了種種波折之后,司馬懿終于如愿以償,在晚年完成了消滅蜀國的心愿。雖然時間跨度長達數十年,但他靠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智謀,還是戰勝了強敵,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結語:

街亭之戰和空城計只是諸葛亮和司馬懿智謀對決的一個小片段,但卻體現了兩人高明的用兵藝術和政治手腕。

諸葛亮憑借機智膽識化險為夷,司馬懿也不負盛名,沉著應對,退而不退。兩位英雄遇強則強,你來我往,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

正是有了他們這樣的人物,才給這個亂世平添了一份傳奇色彩。雖然結果是司馬懿功成身退,但全程的過程卻令人賞心悅目。這也成就了三國時期那些驚心動魄的輝煌戰役,教后人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