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霍元甲和慈禧的保鏢比武,兩招就轉身離開,知情者:對方紋絲未動
2024/06/04

霍元甲是晚清時期的著名武術大師,他的名聲在武術界一直都很大,在很多癡迷于武術的人心中,霍元甲早已登上神壇,成為了一個不可戰勝的存在。

然而,霍元甲在走南闖北的過程中,還是遇到過不少對手,其中有一位,便是同樣赫赫有名的高手,名為李瑞東,二人還曾有過一次比武經歷。

霍元甲和李瑞東的「武術等級」

霍元甲天資聰穎,從小也都是練武奇才,他志存高遠,以武會友。

由于出生于傳統的鏢師家庭,因此霍元甲對于武術,也從小就耳濡目染,24歲的那年,他5分鐘之內擊敗了一位曾戰勝過其哥哥和弟弟的人,父親見狀,也就開始將所有武學精髓一一傳授給他。

那會的晚清早已風雨飄搖,社會也時有動蕩發生,因此習武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主流文化。

霍元甲打敗了一個找上門來的武師,從此有了「武藝高強」的名聲,也因為他喜歡行俠仗義,在天津一帶漸漸有了名氣。

真正讓霍元甲名震四方的,當屬要和外國的踢館者比賽。

1901年,一個名為斯琪凡洛夫的俄國大力士來到天津戲園表演,他也聲稱能夠「打敗中國無敵手」。

霍元甲聽聞后,要和對方比試一番,可到了約定的時間,斯琪凡洛夫卻直接不戰而敗,他私底下早就了解過霍元甲的真實水平,也明白自己的花拳繡腿都是表演用的,毫無實戰性。

可這一次,霍元甲的名氣大增,逐步傳出了天津。

之后,也同樣有一位英國大力士在上海叫囂,通過同盟會員陳其美的推薦,霍元甲來到了上海,當時上海的各大報紙全部沸騰了,紛紛想要見證這揚眉吐氣的一幕,可那位英國大力士實際上只是在一家馬戲團工作,最終也逃之夭夭,霍元甲再度不戰而勝。

這兩次,霍元甲連一根手指都沒有伸出,就接連嚇跑了兩位大力士,他的名氣漸漸傳到了國外。

日本柔道會對霍元甲耿耿于懷,認為他徒有虛名,便派出了十幾名高手去和他比賽。

霍元甲上台后,日領隊知道他是練家子,企圖用黑手傷人,不料很快被霍元甲識破,霍元甲虛晃一槍,一記猛擊,日領隊當場骨折,只好匆匆認輸。

在眾人的幫助下,霍元甲在上海開設了「中國精武體操會」,這也是霍元甲能夠留名青史的一個開始。

那也是因為,在清王朝不斷遭遇侵略的過程中,霍元甲意識到了要借用武力才能夠抵抗住外來侵略者,而清王朝的那種不斷割地賠款求饒的道路是壓根走不通的,他打破了自己的家規,開始收外姓人為徒,為了救國,他只好這麼做。

其二,他對武學有著更加深入的研究,原本霍家的「迷蹤拳」是極為復雜的,想要領會到其中的要領,同樣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不過霍元甲為了能夠讓大家都快速掌握要領,將它重新精簡了一番,最起碼,學會了就能夠防身。

而清末時期的高手眾多,有名氣的也并非霍元甲一家,李瑞東也是其中之一。

李瑞東的能力其實從一個職務便能看出:慈禧的保鏢。

1894年,慈禧太后在頤和園慶祝60大壽,端王特意挑選了武藝高強的李瑞東前來表演武術,一套拳法下來行云流水,王宮大臣們紛紛稱贊不已,慈禧太后更是眉開眼笑,要讓李瑞東留下來擔任侍衛。

而且,即使在侍衛當中,李瑞東也極為特殊,因為他可以帶刀入宮。

宮內同樣有很多練家子,他們都號稱武林高手,李瑞東如此受賞識,其他人自然是憤憤不平。

一日,宮內的侍衛張斌有意挑釁,李瑞東心里明白對方的來意,故意不起身相迎,張斌突然出招,李瑞東果斷反應,反手一拳將張斌擊倒,從那以后,宮中再也沒有人敢于挑釁李瑞東。

不過,雖然李瑞東給慈禧太后當侍衛,可他內心深處還是秉持了懲惡揚善的本性,有些工作,并不是他能夠選擇的。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李瑞東無意中在街上遇到了幾個洋兵正對著老百姓撒潑,他義憤填膺,沖上去就和對方搏斗起來,可最終還是因為寡不敵眾,躲進了一個四合院當中。

洋兵很快追了上來,他們都拿著槍炮,李瑞東自然不是對手。

他們上來后,四處都沒找到人影,因此就隨便放了幾槍,原來,當時李瑞東使用「縮身法」貼在一口井壁中,這才逃過一劫。

雖說如此,可李瑞東的名氣也大了起來,當時很多敢怒不敢言的老百姓都拍手稱快,認為李瑞東維護了民族尊嚴。

清朝滅亡后,李瑞東就沒有留在宮廷的必要了,他也就回到了武清,一邊教授武術,一邊又行醫。

他也是一位很有骨氣的武術家,給徒弟們定下了三條戒律:一戒見義不為;二戒見惡不除;三戒應救不救。

他的拳法同樣非常了得,自己創編了「李氏太極拳」,將各個門派的精華融為一體。

他的性格十分豪爽,也總是仗義疏財,家中無論來了什麼人想要尋求幫助,他都是來者不拒。

貧窮百姓找他來看病,他也總是分文不取。

在饑荒來臨的時候,他也在北京和天津支起了粥棚,專門救濟災民,因此獲得了「小孟嘗」的雅號。

他生前也幾乎散盡了全部家財,最后留給自己的,也僅僅只有四頃多的田地。

李瑞東的名氣之大,其實絲毫不輸給霍元甲。

1912年,袁世凱專門送了帖子到武清去,邀請李瑞東去北京,出任拱衛軍武術總教練,那會他和李存義在天津開辦了「中華武士會」,還在中心公園舉辦了一次全國性的比賽,更是被人們稱為「天下英雄會」。

南開學校的校長張伯苓創立了「廣武學會」,還專門邀請了李瑞東前來擔任總教練。

李瑞東為了發展起武術事業,更是不辭辛勞,在天津和北京之間來回奔波。

由于霍元甲也在天津活動,因此,李瑞東和霍元甲究竟誰更加厲害,成為了一個民間一直探討的問題。

然而,兩人在現實中,確實有過一次比武。

霍元甲略遜一籌

歷史上有關于霍元甲和李瑞東比武的事情,始終是眾說紛紜。

從金恩忠的《國術名人錄》到《天津文史資料選輯》中都有著和霍元甲與李瑞東比武的記述。

不過有武術愛好者通過搜集大量的資料,也弄清了關于這場比武的真實情況。

具體的時間,已經無從考證,畢竟那次比武不是官方的比武,只是兩位高手之間的一次簡單切磋。

1900年李瑞東回鄉期間到1909年霍元甲去上海之間的這段日子里,應是二者時間相互吻合的時段。

那會,霍元甲在武藝逐漸成熟后,基于生存的需要,他去了天津的法租界當腳夫,俗話說「是金子在哪里都會發光」,霍元甲也并不例外,他很快就在一眾腳夫中脫穎而出,被推選為腳夫頭兒。

而李瑞東的一位名叫穆巴的弟子,因為違反了門規,最終被李瑞東逐出了師門,此人為了生計,也只好去干一些體力活,剛好和霍元甲在同一個碼頭上當腳夫,在那里,霍元甲也了解了一些關于李瑞東的事情。

那會,河西有一位名叫金達官的練家子,他力大無窮,也非常精通摔跤之術,在河西一帶小有名氣。

霍元甲非常不服,聽聞后也就乘船來到了河西地區,和金達官比試比試。

雙方的切磋很快開始,可金達官并不懂得武功,也很快輸給了霍元甲。

金達官感覺到了霍元甲非同一般,也有好勝之心,因此就對霍元甲說:「你要想成名,就去城關鎮和李瑞東一較高下。」

霍元甲這下也徹底提起了興致,三番五次總有人提到李瑞東,相比必然是個武林高手。

因此,霍元甲在河西務住了一晚上之后,第二天就起身前往武清城關鎮去找李瑞東。

當霍元甲進門的時候,李瑞東正好在宅子前面指導著弟子們練功,看到有人來訪,李瑞東也以禮相待,熱情地向上打招呼。

霍元甲也看到,對方絲毫沒有狂妄的意思,反而十分真誠。

兩人相談甚歡,很快聊到了具體所習的武藝。

霍元甲也直接對李瑞東說:「我學習的是摔跤。」

李瑞東便說:「霍師傅學習的是摔跤,那麼潑腳的功夫一定很好,我現在站立不動,你可盡力用潑腳踢我幾下,我若是有絲毫的移動,那麼便可以見到你的功夫。」

霍元甲聽聞后,就猛踢了李瑞東一腳,可李瑞東確實絲毫未動。

霍元甲感受到了對方的定力,之后又猛踢了一腳,李瑞東仍然堅若磐石,絲毫沒有動彈。

此時,李瑞東也就說話了:「第三腳,可讓你拿不回去。」

霍元甲從李瑞東的話語中感受到了告誡的意思,因此就沒有敢于再踢第三腳。

這就是霍元甲和李瑞東之間比武的情況,雙方也是以武會友,這次比武,霍元甲徹底感受到了「人外有人」。

由于路程的關系,霍元甲沒有再度返回天津,李瑞東也從那兩腳中感受到了霍元甲確實骨骼驚奇,當晚就設宴款待霍元甲。

李瑞東讓弟子去招呼霍元甲過來共進早餐,可怎麼也沒有找到霍元甲。

原來,霍元甲在天色剛剛亮起來的時候就選擇了離開,李瑞東因為霍元甲沒有吃早飯的事情深感不安,覺得有失待客禮儀。

于是,他讓自己的徒弟李進修追出去了數十里地,可還是沒有追上霍元甲,顯然,霍元甲這次也是不辭而別。

之后,那位早已被逐出師門的穆巴返回李瑞東的家中,對他說:「霍元甲回去后說在武清戰勝了先生,天津已經傳開了,我不相信,所以特意過來弄個明白。」

李瑞東覺得霍元甲不像是那樣的人,因此就派出了一位弟子前去探聽虛實。

這位名叫李三的弟子和穆巴一同來到了天津的海河碼頭,碼頭的腳夫們都說霍元甲從來沒有這麼說過,李三當即就狠狠訓斥了穆巴一頓。

李三回去后如實匯報,李瑞東也早已徹底不相信穆巴了,嚴厲訓斥穆巴,不讓他再度踏入李家的門。

李瑞東和霍元甲比武的事情就是一次非常常規的切磋,然而,由于兩者的名氣都相當之大,才有好事者大肆渲染,甚至還編造了一些內容來抹黑李瑞東,去粉飾霍元甲、

在大量影視作品的杜撰下,霍元甲完成了「人」到「神」的蛻變,成為了婦孺皆知的大英雄,而李瑞東這里卻冷清了不少。

可要從李瑞東所留下的著作和武學體系來看,霍元甲還是無法和他相提并論,因為他所留下的,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武術財富和文化瑰寶。

霍元甲的人生之所以「撲朔迷離」,也是因為他的死因本身也很蹊蹺。

當時,一個名叫秋野的日本醫生在上海給霍元甲看了嗆咳癥后,讓他住進了虹口白渡橋的秋野醫院,可霍元甲在服藥后絲毫沒有好轉,身體的情況還急劇惡化,可他還是因為中毒太深無藥可救,最終于1910年9月14日病逝于上海精武體育會。

弟子們後來明白,由于霍元甲在擂台上挫傷了日本人的面子,日本人才暗自下了毒手,霍元甲去世的時候,也才四十出頭。

而李瑞東是在霍元甲去世7年之后逝世的,他廣泛吸納了武林俠士和社會英才,發揮出了極大的影響,為普及中國武術、增強人民體質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

兩人的比武,其實并非非要分個高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二人習武的根本目的是相似的,也都朝著那個方向在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