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諸葛亮逝世后,劉禪下令清查其家產,得知真相后大怒當場摔碎杯子
2024/07/17

前言

當一個功臣死后,統治者清查他的遺產,這在歷史上并不鮮見。

然而當蜀漢后主劉禪清查諸葛亮的家產時,卻造成了極大的憤怒,劉禪甚至當場摔碎了一只茶杯。

這其中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臥龍鳳雛,誰才是真正的輔佐?

江湖上傳言,得到臥龍和鳳雛二者,便可稱王天下。劉備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兩人的輔佐,卻最終沒能成就大業,看似預言落空。

但其實,劉備并非真正的天選之子,漢室江山早已四分五裂,就算再強的謀臣也難挽狂瀾。所謂「時也命也」,劉備之失敗乃歷史趨勢使然,與臥龍鳳雛無關。

諸葛亮和龐統兩人本是劉備麾下最杰出的謀士。諸葛亮出生于荊州沔陽,世代務農,少年時便備受稱贊,有「臥龍」之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決定出山助劉備。龐統則是北方豪門子弟,拜師許靖,博覽群書,敏而好學,人稱「鳳雛」。

兩人均為一時俊杰,輔佐劉備。但謀士過多,難免有所爭斗。據《三國志》記載,龐統為人特征沉著,不太擅言語,而諸葛亮雄辯好談,二人性格迥異。龐統擔任軍師時,諸葛亮以才氣見長,龐統深感自慚形穢,曾一度離開劉備,自稱「觀諸葛亮而后出」。

幸而龐統不久便英年早逝,諸葛亮得以獨占鰲頭,成為劉備唯一的軍師。劉備常說,吾輩之有成,諸葛亮功第一。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兩人關系十分密切。而劉備的兒子劉禪,性格懦弱,又未曾經歷過辛苦奮斗,很難取得軍心。劉備自知難逃一死,只能將希望寄托在諸葛亮身上。

劉備托孤之舉,諸葛亮權傾朝野

公元221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之際,便將兒子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賦予了諸葛亮極大的權力,甚至可以廢立君主。

當時,劉備臨終特意傳召諸葛亮前來,手執其手語重心長地說:「我劉備今日命在旦夕,恐怕來日無多,你諸葛亮才智過人,必能扶助孤兒,我這漢室寶座,就交給你了。」

諸葛亮跪地哭拜:「陛下言重了,微臣定當竭盡全力,輔佐小主,繼承陛下遺志。」

劉備滿意地點點頭,便安詳病逝。諸葛亮垂淚離去,心中卻已決意要輔助劉禪,成就霸業。

劉禪繼位后,年紀尚幼,無法自己操辦政事。劉備時期的老臣如關羽、張飛、趙云、黃忠等,要麼已死,要麼年事已高。蜀漢新興的一代臣子如姜維、蔣琬、費祎等,皆出自諸葛亮手,深受他賞識并對他忠心耿耿。

諸葛亮掌握朝政大權,一手遮天,劉禪實際上只能傳位受命,成為傀儡皇帝。朝野之中,沒有人不擁戴諸葛亮為盟主。諸葛亮忠心輔佐,但權力太大難免招惹非議。「權傾朝野」成為蜀漢的代名詞,劉禪其實心中也頗為不滿。

劉禪性格懦弱,又缺乏實際經驗,難以與諸葛亮抗衡。他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劉禪只能任由諸葛亮專政,自己則退居二線享受皇帝生活,暗地里偷偷抱怨諸葛亮專權,卻從未真正與他對抗過。

北伐終結諸葛亮政治生涯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之戰中去世,終年54歲。這個消息無疑是對蜀漢一個巨大的打擊,蜀漢失去了主心骨。諸葛亮死前曾留下遺言:「吾不受大義,終難成事,死生亦何恤!」意思是自己無法完成北伐大業,生死從來就不值得在意。

諸葛亮死在返程的大本營里,臨終前還在為軍隊的北歸做準備。姜維等人痛哭失聲,軍心驚慌。蜀軍只能燒毀營寨,他的遺體匆匆南返。劉禪聞訊后,也假惺惺地痛哭流涕,傷心欲絕的樣子。

但實際上,對劉禪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擔卸下的時刻。諸葛亮這座大山終于倒下,劉禪重新奪回了權力。他終于可以脫離諸葛亮的控制,自己真正當家作主了。

劉禪先是禁止朝內對諸葛亮進行任何吊唁活動,一反常態地壓制了哀悼之風。然后又分裂諸葛亮生前集中的軍政大權,明確劃分軍政兩權,從此蜀漢無再設丞相一職。再也沒有人可以像諸葛亮那樣把持大局。

這些舉措都顯示,劉禪對諸葛亮的死并非全然傷感,而是松了一口氣,自己終于可以「稱王」了。劉禪并非歷史傳說中的那麼愚昧,他清楚諸葛亮生前的作為,心中早已有所不滿。現在諸葛亮死后,劉禪終于可以將他從神壇上拉下來。

清查遺產,揪不出諸葛亮過錯

既然要修正歷史,消減諸葛亮的影響力,自然免不了要揪出諸葛亮生前的各種過錯。于是,劉禪下令對諸葛亮的家產進行清查,想找出諸葛亮任內貪污腐敗的證據,將他打落塵埃。

這也有小人們在劉禪耳邊挑唆的原因。他們慫恿劉禪:「陛下,諸葛亮生前專權太甚,搞不好私藏了朝廷的財富。陛下必須檢查一下,別讓他死后還有遺禍!」

劉禪起初還有些猶豫,但想到諸葛亮生前的種種,也冒起了猜忌之心。最終他還是下令打開諸葛亮家中的倉庫銀庫進行清查。廚房的糧食,倉庫的布帛,都被翻了個底朝天。

諸葛亮生前曾上表申報家產:「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臣在外任,無別調度,衣食仰賴官府,無異計自澤,若臣死后,內外無余財產,以負陛下。」

簡言之,就是自己只有800棵桑樹和15頃薄田,兒女衣食無憂。他在外面當官,也不私藏財物,一切都仰仗國家供給,絕無貪污行為。如果死后查出貪污,他愿受責罰。

可是清查的結果出人意料,諸葛亮的家產根本不過如此,就是一個尋常農家的財產,簡樸到了極點。廚房里只有少量粗茶淡飯,倉庫里也找不到任何貴重物品,根本找不到任何違法跡象。

劉禪震驚之余,也感到羞愧。他一時激動,竟當場摔碎了手中的茶杯,砸向小人們,怒斥道:「你們口出狂言,誣陷忠良,我都記在心里了,早晚要追究!」小人們只得噤聲退下,不敢再造次。而諸葛亮的清白,也在這次清查中得到了證實。

結語

既然諸葛亮遺產清白,劉禪為何大動肝火?是因為有人誣陷諸葛亮而怒,還是自己找不到把柄而惱?真相已難考究。

也許,劉禪內心既怨恨諸葛亮掌權,又難以否認他的清廉;既想揪出他的過錯,又為他的正直所折服。復雜的心境導致了劇烈的情緒反應吧。

劉禪是一個矛盾的統治者。他既依賴諸葛亮的輔佐,又怨恨他的權傾朝野;既想算計諸葛亮,又心存敬畏;既想控制一切,又能力有限。他的所作所為,充滿了自相矛盾。

而諸葛亮,也許也不是歷史傳說中那麼完人一面。但他忠誠輔佐,力圖成就大業,最終以身殉國,確實令人動容。正因為他太過完美,劉禪才更加怨憎吧。

人性本復雜,正邪難辨。歷史難以給出定論,而生活仍在繼續。我們不妨放下成見,以更開闊的視野,繼續探索吧。前人的故事,永遠值得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