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極具遠見卓識的君主。他一生戎馬倥傯,從一個普通百姓步步高升為帝王。朱元璋深知自己來之不易,所以在位期間力圖鞏固王朝基業,將明朝建立得更加穩固。可當朱元璋老去,他的心愿最終還是落空了。
公元1398年,朱元璋在位31年后病逝,其25歲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就是后世所稱的建文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曾清洗異己,大肆誅殺功臣。這導致建文帝即位后,能用之才寥寥無幾。而他四弟燕王朱棣,則在邊疆積蓄已久,勢力強大。這就埋下了後來的悲劇。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聲勢浩大。建文帝連續派出重兵想要剿滅,不僅屢戰屢敗,還丟失60多萬大軍。最終,建文帝在軍心渙散的情況下不敵朱棣,被迫讓位。朱棣即位為帝,就是歷史上的明成祖。
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不免感慨命運的多舛。建文帝如果聽從朱元璋的教導,是否就能避免失敗的命運?
朱元璋在世時,深知自己的功業難以長久,所以暮年時特意傳授建文帝四條應對藩王叛變的法門。這四條建議,其實就是朱元璋留給建文帝的四張本錢,足以保障建文帝的統治萬無一失。
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鞏固王朝基業,曾清洗異己、誅殺功臣。他在即位之初就與漢王、齊王等產生矛盾,後來更是大肆誅殺靖難功臣。殺戮之盛,令朝中文武百官人人自危。
這給建文帝的統治埋下隱患。建文帝登基后,朝中大臣無人敢言,無人可用。而邊疆藩王勢力強大,尤其是燕王朱棣手握重兵,最讓建文帝擔憂。
在朱元璋垂暮之年,建文帝曾與他討論過這一問題。建文帝擔心叔叔們勢力太強,萬一造反該如何應對。朱元璋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建文帝的想法。
建文帝思考后給出了自己的四步應對方案:
第一,以德懷之。意思是用仁德感化藩王。
第二,以禮制之。用朝廷法規制裁藩王。
第三,削其地。削減藩王勢力。
第四,舉兵伐之。動武討伐藩王。
朱元璋聽后大喜,再三稱贊建文帝的回答是正確的。
建文帝的四步方案,相當于朱元璋留給他的四張底牌。利用這四張底牌,建文帝本可以避免戰敗的命運。但是實際上,建文帝即位后卻沒有遵循這四步走。他的種種舉動,導致朱棣最后叛變成功。
其實,朱元璋留下的這四張底牌,嚴密而全面,建文帝只要稍加運用,就可將局勢牢牢掌控在手。首先,以德懷之,可以最大程度地爭取藩王的支持。
建文帝若一上台就展現仁義風范,樹立威信,讓藩王由衷擁戴,那麼哪怕朱棣心懷叵測,也難以動搖其他藩王的忠心。其次,以禮制之,運用法規抑制藩王,是朝廷面對藩王的最佳法寶。建文帝若善用法理武裝自己,就可對朱棣形成巨大威懾。
再則,削其地一招直接削弱藩王實力,可有效遏制他們蠢蠢欲動的心思。最后,舉兵伐之,可謂權威的最后體現,足以震懾任何意圖弒君的奸臣。只要建文帝全面施展這四張本錢,大明江山就可萬世太平。
建文元年,建文帝即位。他性格剛硬,好大喜功。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建文帝上任伊始就大刀闊斧地改革,毫不顧忌朝中元老。
他先是廢黜了朱元璋的寵臣黃觀、方孝孺等人。接著宣布取消朱元璋在位時頒布的《會子法》。這部法典規定,皇親國戚不得參與朝政,建文帝的舉動等于放權給皇親國戚。于是他的三叔漢王朱橞、五叔周王朱橚等人,都在朝中掌握大權,這讓藩王們極為不滿。
建文二年,建文帝下令削藩。除去燕王朱棣的部分藩地,其他藩王的封地也多有縮減。這嚴重觸動了藩王的利益,導致他們對建文帝的統治更加不滿。
建文三年,建文帝打算整飭軍隊,減輕軍隊開支。他不顧眾臣勸阻,一意孤行地下令裁軍。結果導致大批軍士失業、流落民間,這給朱棣日后造反埋下了隱患。
在處理朱棣問題上,建文帝更是魯莽。建文二年,他就削去了朱棣的四個衛所,觸碰了朱棣的核心利益。建文三年,他又削掉朱棣的大寧都指揮使一職。朱棣多次上書建文帝表示不滿,都被建文帝了。
建文四年正月,朱棣終于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建文帝連續派兵三次前去征討,不僅大敗還丟失軍隊60多萬。這與朱元璋留給他的底牌背道而馳。
建文帝不但沒有以德懷之,反而大刀闊斧地改革,觸動朝中元老和藩王的利益。他也沒有以禮制之,反而直接削藩觸動朱棣核心利益。動武討伐時,他又自作聰明地輕敵以待,以至戰敗。
其實,建文帝視朱元璋的教誨為兒戲,自以為有子可以制衡一切。他上台伊始就鐵腕改革,罔顧朝中元老功臣,在他們眼中無異于桀紂。
大肆削藩觸怒眾王,更是對朱棣雪上加霜。建文帝心高氣傲,自視甚高,把朱棣視為兒戲,所以三次出兵時都輕敵而輸。在治國方略上,建文帝完全自信錯覺,自以為無需姑息藩王就能穩定局勢,結果卻把事態越搞越糟。建文帝的失敗,實在是自作自受。
假如建文帝能謹記朱元璋的教導,照著四步走,歷史結果會如何呢?首先,建文帝應該遵循「以德懷之」,用仁德感化藩王。他即位之初,應該繼承朱元璋遺志,與藩王保持良好關系,而不是大刀闊斧地改革,觸動藩王利益。
其次,建文帝應該「以禮制之」,在法理上約束藩王。如果藩王犯法亂紀,應該按法律處置,而不是輕易削藩。削藩之舉對建文帝根基尚淺的統治是個巨大冒險。
再者,即便確有必要削藩,建文帝也應謹慎行事。他應該顧全大局,絕不可輕易觸動朱棣的核心利益。否則必將逼得朱棣孤注一擲,走上造反之路。
最后,即便爆發沖突,建文帝也要避免戰爭。因為朝廷軍力遠勝燕軍,建文帝要做的是戰略性示弱,瓦解朱棣的軍心。而非重復派遣大軍去送死。
如果建文帝能這樣積極防御,朱棣就難以找到叛亂的借口。哪怕他起兵,也難以獲得其他藩王支持,很可能會失敗告終。明朝統一局面可以得到繼續鞏固。
建文帝若照朱元璋的思路來管治國家,燕王反叛的難度將會極大。因為建文帝會先以德義來感化藩王,讓眾王自覺擁戴他的統治,這樣即便朱棣心存異心,也會受到包圍。其次建文帝會運用法理規范朝政,讓燕王無法抓住把柄造反。
就算朱棣還想反,建文帝也可以微調藩王勢力平衡削弱他。最后,建文帝手握중央軍權,朱棣根本不是對手。建文帝若不自大,按部就班施政,朱棣就很難找到反叛的機會。哪怕他反了,也難得志。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建文帝剛愎自用,置朱元璋教誨于不顧,最終導致自己的失敗,也葬送了朱元璋一生心血。當我們看到今天鼎盛的明朝文化時,還是不免唏噓,建文帝如果當初稍加明智,中國歷史也許會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