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遇荊軻刺殺,秦始皇為何3次拔不出劍?兵馬俑中一件文物揭開謎團
2024/05/30

前言

當年秦王嬴政遇刺宮殿,險些丟了性命。刺客荊軻在眾目睽睽之下突襲迫近,秦王慌忙拔劍自保,卻三次拔不出劍來,這究竟是為何?難不成神明眷顧,使其免遭刺殺?亦或是秦王武藝不精,手忙腳亂之下導致此等失誤?

直到后世出土了極長的兵馬俑佩劍,這一千年來的謎團才被解開。原來當年秦王使用的劍長達一米有余,難怪在緊急關頭無法立時抽出......

燕太子心急如焚,日夜希冀保衛家國

那一年,天下大亂,六國蜀漢岌岌可危。秦國積蓄力量,士氣如虹,大軍壓境。被圍困的小國終日驚恐不已,朝不保夕。

燕國太子丹心急如焚,日思夜想保家衛國之計。當時秦軍神勇,兵強馬壯,燕國節節敗退,境內城池陸續陷落。太子徹夜難眠,操勞過度,飲食不繼,形容枯槁。他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可惜一個妥善之計都沒有。外敵日益龐大,內憂外患,讓他心力交瘁。

此時,謀士田光進言,太子再三思量,終認為刺殺秦王嬴政是個稻草之計。如果斬草除根,取其首級,或可一時改變戰局。太子豁出去了,招募刺客荊軻行刺嬴政,求一個結果。他深知此舉困難重重,刺客幾乎必死無疑。然而為了國家存亡,他顧不得這許多,只想孤注一擲,以小博大。

豪情壯志的荊軻,最終答應為天下蒼生出頭

荊軻本是個老實巴交的窮書生,一心向學,不問世事。他雖不富足,但能一心讀書,也就心滿意足。誰知丹王迫于無奈,給他開出重金,只求他舍生取義。荊軻推辭再三,丹王軟硬兼施,怎麼都不肯罷休。荊軻一方面不想白白送命,一方面也不忍眼看蒼生涂炭,天下飄搖。他反復掙扎,左右為難。

直到有一天夜深人靜時,他盯著窗外皓月,陷入了深思。他意識到,自己不該只顧個人安危,應該為天下未來著想。于是第二天清晨,豁然開朗,毅然決然接受此任務。丹王大喜過望,厚賞荊軻,感激他的大無畏精神。

刺客出發咸陽,心中忐忑 荊軻帶上部下秦舞陽,踏上了通往咸陽的路途。出發前,荊軻整裝待發,躍躍欲試。但當漸行漸遠,咸陽遙遙在望時,他心中涌起一絲退縮和畏懼。同行的秦舞陽勸他放下生死,一心完成任務,荊軻雖不語,但黯然神傷。路上風餐露宿,荊軻愁眉不展,擔心自己難逃一死。他時時凝視行軍途中的村落田舍,暗暗心念,自己此生恐怕再難看到家鄉一角了。

兩人終于來到了富麗堂皇的咸陽城。此刻,荊軻必死的決心已定,看著繁華城池,也不再留戀。他扮作使者,獻上財寶地圖,準備求見秦王。當日殿內金碧輝煌,文武百官列左右,秦王高坐上方。一眾侍衛神情嚴峻,手持兵刃。荊軻忐忑不安,秦舞陽更是面色發白,險些敗露。

機智的刺客圓滑應對,進宮刺殺

萬幸荊軻反應敏捷,圓滑應對,將秦舞陽的緊張解釋為鄉下人第一次見到秦王。秦王得意非凡,看不起燕國居然逃避戰斗,送上地圖投降。嬴政倨傲自大,對荊軻的身份毫不懷疑。此時,荊軻緩步上前,假意向秦王指點地圖要害。

就在地圖展開之際,秦王嬴政目光一凜,地圖中赫然有物!原來是荊軻早已藏好的尖銳匕首!

秦王吃了一驚,慌忙拔劍自衛。但劍卻始終拔不出鞘來!

荊軻抓住時機,左手抓秦王衣袖,右手匕首直刺其心!

三次拔劍無果,刺客窮追不舍

秦王掙脫袖袍,連退幾步。三次拔劍,劍如梗牛,絲毫不動。荊軻窺見破綻,再追上前去,步步緊逼。兩人一前一后,繞著朝堂柱子狂奔。現場一片混亂,眾臣無計可施,侍衛也不得擅入。

嬴政大驚失色,跌跌撞撞,臉上盡是驚恐。他一向驕橫跋扈, 從未遭遇過這樣的生死攸關。三次拔劍都無果,讓嬴政意識到大勢已去,自己難逃厄運。他滿心后悔當初貿然接見荊軻,自以為聰明反被算計。此時只能孤注一擲,祈求神佛保佑。

荊軻眼看著秦王跌跌撞撞,狼狽不堪,心中暗喜,知道成功在望。他一鼓作氣,尾隨而上,誓要達成任務。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醫官及時解救秦王,荊軻功敗垂成。

醫官機智,荊軻功敗垂成

醫官夏無且機智,抄起藥箱擲向荊軻,終于打亂了他的節奏。荊軻被迫分心躲避,與秦王拉開了一定距離。

侍從趁機高呼:「大王,負劍!」秦王立刻變招,將長劍甩到身后,終于抽出了佩劍。他長吁一口氣,如獲新生。隨后回身一劍,荊軻左腿斷掉,匕首投擲亦落空。終于,荊軻在殿中被斬為肉泥,鮮血染紅了朝堂的地磚。

秦王三次拔不出佩劍,后世揭開真相

秦王雖保住性命,但三次拔不出佩劍,實在難以置信。當時武士習慣佩戴短劍,最長不過60厘米。那麼嬴政的劍何以難拔?

后人盼望有生之年見其本尊。終于,考古學家挖掘出了秦代兵馬俑坑,發現當年的佩劍竟長達94厘米!

原來,秦人崇尚實戰,制作了這般長劍。嬴政為王,自會配飾這等神兵利器。在倉皇中想要抽出近一米長的寶劍,簡直難如登天!

如此看來,古籍所載并無謬誤。憑一件出土文物,便可解開千古謎案,考古實在博大精深啊!

大義滅親的刺客,悲壯而感人

人都說秦王心黑手辣,行事殘忍。其實一國之君,當以國家大局為重。建國之初法紀嚴明,民心難定,使用嚴刑也是無可奈何。

而荊軻出身書香門第,本不涉黑道。他為了一個大義,舍生取義,很難不讓人動容。可惜最后功虧一簣,未能改變乾坤。但他的胸懷與氣節,仍令后人肅然起敬。如果計謀成功,或可避免更多無辜性命葬送。

國難當頭,每個人都面臨抉擇。置個人于不顧,還是茍且偷生?荊軻的選擇,預示著一個時代的變遷,也讓人深思。

結語

時至今日,秦王業已成為歷史評說,其作為亦成必然。望人們公允看待,遠見卓識,化解昔日仇隙,共創美好未來。

新的紀元已經來臨,國泰民安,人們生活富足。不應該再計較當年的恩怨糾葛,而要竭力避免歷史重演。無論出身高低,人人生而平等。只要心懷天下,就能開創一個光明贊美的新世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