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康熙死后國庫剩2716萬兩,雍正死后剩3453萬,乾隆去世時剩多少?
2024/04/29

公元1661年,才8歲的康熙帝登上了大清王朝的皇位,面對內憂外患,這個稚齡的小皇帝并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接受了挑戰。

那一年,南明永歷帝在緬甸聯合南明遺老,出兵攻打云南。與此同時,三藩之亂也在醞釀之中。剛剛繼位的康熙帝,必須同時面對來自南方和西南方的軍事壓力。

在這危難之秋,康熙帝沒有被外界的壓力嚇倒,而是親政起來,展現出了遠超其年齡的膽識與判斷力。他首先平定了三藩之亂,又在云南大破南明軍,穩定了局勢。

這場勝利,不僅維護了大清的統一,也讓這個8歲的小皇帝立于不敗之地,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擁護與支持。一個強勢的君主形象,就此展現在萬民的眼前。

當時的老臣們見到年幼的康熙帝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無不對他刮目相看。相傳曾有一位老臣見到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的捷報,不禁感嘆道:「天助政圣,神佑我清!」

康熙帝在位期間,讓老臣們的這句贊嘆成為了現實。他先后征服台灣,擊退沙俄侵略,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

一系列的勝利,使大清的版圖不斷擴張,國力也日益強盛。而這其中,康熙皇帝以他開明睿智的政策取勝,深得軍心和民心。

康熙四十多年的統治,被后人稱為「康乾盛世」的開端。當這位開明君主于1722年駕崩之時,他為大清積累了2716萬兩白銀的國庫儲備。這為日后大清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康熙帝駕崩那天,百官朝夕前來吊唁,為這個開國皇帝致以無盡的哀思。據說當晚有一顆異常耀眼的流星劃過長安的夜空,仿佛是天公為康熙帝點燃的圣燈,向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致以崇高的敬意。

1722年,康熙帝的第四子胤禛繼位,是為雍正帝。作為一個兄終弟及的皇帝,雍正帝深知必須加倍努力來證明自己。于是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朝政之中,時時刻刻都在為鞏固和發展大清而奮斗。

雍正帝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頓財政收支。他查抄了康熙晚期大量的欠條和虛報債務,將國庫補回了不少空缺。與此同時,他嚴查貪污,任何敢貪贓枉法的大臣一經發現,立即就要抄家滅門。

在他的鐵腕治理下,朝野上下風氣為之一新。大臣們再也不敢貪污受賄,生怕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國庫因此節省了大量不必要的輸出,財政收入也日漸增加。

當時,雍正帝抄家滅門的手段確實嚴苛,讓許多大臣心生畏懼。據傳有位敢于直言的老臣曾私下勸諫雍正帝不要過于嚴刑峻法,雍正帝卻義正言辭地反駁道:「朝堂風氣,須從嚴治之;今但一嚴,來日庶幾寧。」

此外,雍正帝還放寬了對民間產業的管制。他實行「攤丁入畝」政策,釋放了大量民間隱蔽的人口與土地資源。這使得手工業者可以自由經商,農民也可以充分開墾土地。

在一系列政策改革的帶動下,大清的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各項賦稅收入大增,國庫的銀兩也越來越多。到雍正帝駕崩之時,國庫里已經積累了3453萬兩白銀之巨。

作為一個短命皇帝,雍正帝僅僅13年在位時間,就為大清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勤勉治國的政績,為日后乾隆盛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1735年,雍正帝駕崩,乾隆帝繼位。

初期的乾隆帝勤勞治國,再加上當時紅薯等美洲作物傳入中國,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人口迅速增長到4億之眾。在繁榮的經濟形勢下,乾隆時期的國庫銀儲量更是達到了頂峰的8000萬兩之多。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時間的推移,乾隆帝逐漸沉溺于奢靡之中,國政大事都交給了寵臣和珅處理。

和珅這個人手段強硬,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收受巨額賄賂,甚至還出賣官職,將吏部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他的操縱下,朝廷官員一個比一個腐,貪污成風。而乾隆帝對此卻毫不在意,只沉醉于皇宮中的歌舞升平之中。

這還只是皇宮內部的故事,真正更嚇人的,是每逢乾隆帝出巡之時,所花費的錢財之巨。

曹家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這家歷來富甲天下的大族,只因接待過幾次乾隆帝的出巡,就敗得家破人亡,最后被抄家虜去。

據曹家旁人回憶,那接駕時的場面簡直堪比諾大的國庫就此移址而來。金銀珠寶成了泥土,所有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都供上了,方圓幾里之內都閃瞎了眼。

但乾隆帝只將之視為理所應當,絲毫不考慮這對民間家族的巨大打擊。他只沉浸在鋪天蓋地的奢華享受中,仿佛永遠也盡興不足。

在這前所未有的揮金如土中,先前辛勤積累的國庫儲備迅速枯竭。

詳細視訊:乾隆晚年的時候,國庫里就只剩下了6939萬兩,不到原先的十分之一。

1795年,80歲高齡的乾隆帝終于退位,其子嘉慶帝繼位。

當嘉慶帝查看國庫時,已感嘆息:「我祖宗們幾代血汗錢,如今只剩2000多萬兩,還不到原先的三分之一啊!」

大清從盛世到敗壞,竟只用了一個乾隆的時間。

更令人唏噓的是,乾隆帝退位后仍我行我素,不改過度奢靡的生活。在短短幾年之間,又納妃打破常例,揮霍無度。

終于,在1799年,這位揮金如土的敗家皇帝駕崩。他一生的奢靡揮霍,直接導致了大清王朝由盛轉衰。

此后繼位的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皇帝,再也無力扭轉大勢。外患頻仍,內憂不斷。到了1912年,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清帝國,終于在歷史的洪流中滅亡。

乾隆帝駕崩的那一天,有一位老臣跪在他的龍床前泣不成聲。這位老臣名叫郝玉麟,曾追隨乾隆帝多年。當年乾隆才登基時,他就勸諫新君要勤儉持家、愛護百姓。沒想到短短幾十年間,輝煌已成泡影,怎不嘆息?

興,百年可成;亡,自今始萌。

大清王朝的覆滅,興亡的關鍵就在一代君主的作為。康熙創業,雍正續舉,奠定了大清繁榮的基礎;而乾隆揮金如土,播下了滅亡的種子。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王朝的盛衰焉能幸免。我們唯有汲取歷史的智慧,方得超脫于興亡盛衰,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大智大慧。

從大清興衰的歷程中,我們可以深刻地領悟到君主治國的道理。要想國泰民安,政要廉明愛民;要想家國長治久安,君須勤儉持家。這些簡單的道理,卻是萬古不變的真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