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整個武俠小說界,也極少有作品能與「射雕三部曲」相提并論,從《射雕英雄傳》到《神雕俠侶》再到《倚天屠龍記》,金庸將南宋末年到元末明初的武林呈現在讀者面前,劇情環環相扣,史詩感十足。
不過這個系列也不是毫無缺點,硬要在雞蛋里挑骨頭的話,在筆者看來,最大的遺憾莫過于金庸沒有將「最后一次襄陽大戰」的過程寫出來,后神雕時代到底發生了什麼。
郭靖夫婦是怎麼死的,而楊過又身處何方?這一切,其實都與郭靖的一位親人有關。
《神雕俠侶》末尾的那次襄陽大戰不可謂不精彩,事實上若非站在上帝視角,而是以書中之人的視角來看,當時的情況并不樂觀。
(郭靖、黃蓉劇照)
書中也明確提到過,除了那沒心沒肺的周伯通依舊嬉皮笑臉之外,其他高手們面對數以萬計的蒙古大軍襲來時,都是面色凝重,若不是楊過後來那神來之筆的一招飛石殺蒙哥,蒙古大軍如何會乖乖撤退?只能說那場戰斗,襄陽守軍贏得驚險。
顯然,有了這次失利,蒙古一方勢必會在卷土重來時對大汗的保護做得更加嚴密一些,郭靖想要復刻楊過的神跡,怕是難如登天了。
于是到了《倚天屠龍記》中,雖然沒將那段故事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但還是通過武林后輩之口說出了那個殘酷的真相。
(楊過、黃蓉劇照)
「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郭祖師當時身在西川,待趕去想要相救父母親人,卻已為時不及。」
不過這就是真相嗎?
倒也未必,說出這段話的人是峨眉派傳人,也就是郭襄的傳人,而郭襄的這段話其實漏洞百出。
郭襄自己說了,她當時并不在襄陽,關于最后一次襄陽大戰的消息,她自然也是道聽途說,而且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姐姐哪去了,反而提到弟弟郭破虜戰死襄陽。
這是不合理的,郭破虜是什麼人?筆者要強調的當然不是他「郭靖之子」的身份,而是書中明確提到過:「郭大俠夫婦鑄成一刀一劍之后,將寶刀授給兒子郭公破虜,寶劍傳給本派郭祖師。」
是啊,郭襄不在襄陽,身處西川,絕不僅僅是因為她要尋找楊過,在外云游四海,而是因為她肩負「保管倚天劍」的重任。
同理,郭破虜是「屠龍刀的保管者」,他也理應不在襄陽,黃蓉也絕不會允許他留在襄陽,所以郭襄撒謊了。
(黃藥師、黃蓉劇照)
至于郭破虜,多半是當了懦夫,選擇了棄刀,郭襄為了保全弟弟的形象,才編出了這麼一段話,事實上連載版中《倚天屠龍記》也確實有個身懷三掌降龍十八掌的「江湖隱士」,那人多半就是茍活于世又悔不當初的郭破虜。
那麼真實的郭靖夫婦到底經歷了什麼呢?或許不是一同殉城。
在多數人看來,郭靖夫婦其實大可逃離襄陽,以他們的武功水平,就算敵人有千軍萬馬,要保住性命又有何難?
是啊,光是郭靖那「上天梯」的輕功,就足以讓他一躍跳上城墻,他要越過重重蒙古兵,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他選擇留下不走,必然是有什麼事情牽絆著他。
不用多說,多半是如同當年的郭襄被擒一般,只是這次被擒的人或許是黃蓉。
黃蓉一旦被擒,郭靖便絕不可能棄城逃跑,只會選擇與蒙古大軍死磕到底。
但這里有個問題,黃蓉如何會輕易被擒?
或許是對方打了感情牌,因為抓捕黃蓉的,或許是郭靖的親人,那人便是拖雷之子,也是後來的蒙古大汗忽必烈。
忽必烈對郭靖是有感情的,二人當年在蒙古軍營見面時,書中就提到過這麼一段:「郭靖走進大賬,只見一位青年王爺居中而坐,方面大耳,兩目深陷,不由得一怔:‘此人竟與他父親拖雷一模一樣。’想起少年時與拖雷情深義重,此時卻已陰陽相隔,不禁眼眶一紅,險些兒掉下淚來……郭靖還了一揖,說道:‘拖雷安答和我情逾骨肉,我幼時母子倆托庇成吉思汗麾下,極仗令尊照拂。令尊英年,如日方中,不意忽爾謝世,令人思之神傷。’說著不禁淚下。忽必烈見他言辭懇摯,動了真情,也不由得傷感,便與瀟湘子、尹克西等一一引見,請郭靖上座。」
(忽必烈劇照)
重感情,或許就是郭靖的軟肋,而後來忽必烈多半是邀郭靖相見,而黃蓉則孔忽必烈有詐,郭靖又是襄陽守軍的主心骨,繼而選擇代替郭靖面見忽必烈,因此被俘。
後來的結局多半是郭靖奮戰之死,那則無需多言。
那麼楊過去哪了呢?
郭靖夫婦是在正面對抗蒙古大軍,或許楊過夫婦也沒閑著,後來《倚天屠龍記》中登場的黃衫女子就能證明楊過夫婦也參與了郭靖夫婦制定的「倚天屠龍計劃」。
比如黃衫女子的九陰白骨爪比周芷若所用的版本更為精妙就足以證明她已修煉這武功多年,古墓中的「重陽遺刻」可沒有九陰白骨爪,她是如何繼承這門武功的?多半是當年郭靖夫婦擔心「倚天屠龍計劃」有失,便將《九陰真經》和《武穆遺書》各復刻了一本交給楊過,為計劃上了雙重保險。
(黃衫女劇照)
至于楊過夫婦為何沒有出手,原因也很簡單,當年的他們可是改變了那次襄陽大戰結局的關鍵人物,對于大宋而言,楊過是英雄,可對于蒙古一方而言,他可是殺了蒙哥大汗的罪人,蒙古人如何會放過他?
為了確保伯父的計劃能夠進行下去,他只能忍辱負重,隱居古墓,那也合情合理。
當然,忽必烈能做到「壓制兩位主角」也并非他有多厲害,而是因為他是有歷史原型的人物,金庸不可能為了郭靖和楊過去改寫歷史,這才成就了忽必烈的王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