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建筑大師貝聿銘,令其一生驕傲的不是建筑,是他的老婆
2024/04/28

他在美國設計肯尼迪圖書館,

他的作品被公認為美國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他在法國改建盧浮宮,

他的作品成為法國人的驕傲;

他在中國修建中銀大廈、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

探索出一條中國建筑的現代之路。

他,就是「華人之光」、「現代建筑最后的大師」貝聿銘。不了解的一定不能錯過,點開看看:華人之光建筑大師貝聿銘的2個自宅,優雅!太優雅了!

貝聿銘

貝聿銘的杰作遍布全球,曾經有人問他:

「您一生中最引以為傲的是什麼?」

當大家期待貝聿銘說出哪個舉世皆知的作品時,他淡然笑道:

「我最驕傲的并不是我的建筑作品,而是我娶了盧愛玲。」

貝聿銘與盧愛玲從一見鐘情到一生相伴,他們的美滿婚姻被媒體贊譽為「最令人羨慕的世界十大名人神仙眷侶」

那麼,貝聿銘到底是什麼樣的精英人物?貝聿銘與妻子又有著怎樣的愛情故事呢?

01

有人好奇貝聿銘為什麼能征服西方,成為建筑設計界的絕對主流。

說白了,他身上具備一種貴族氣質,這種氣質為他增加了人格魅力。

貝聿銘出身于蘇州的名門望族,獅子林以前就是他家的。

貝家歷來有祖訓:

修德行善;

家族中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必須上學,且男丁必須做事;

非名門女不娶。

憑借著良好的家風,貝氏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富貴傳承十七代,至今仍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左一為貝聿銘

而貝聿銘一出生,就是妥妥的富十五代。

他的祖父貝理泰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商業儲蓄銀行,父親貝祖詒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母親莊蓮君是清朝最后一任國子監祭酒莊得之的女兒。

在這樣的精英家庭下,貝聿銘8歲時便銘記了祖父的教誨:

「全力以赴」

貝聿銘

02

1935年,貝祖詒把18歲的兒子送去美國留學。

貝聿銘遠渡重洋,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工程與建筑。

在緊張的學習之余,他經常抽空參觀世界各地的建筑杰作,從中汲取靈感。

1938年的一天,貝聿銘去火車站接一位華人聯誼會的朋友。

朋友帶來了一位中國姑娘,這姑娘的優雅氣質與落落大方的舉止,讓貝聿銘為之傾倒。

一番寒暄后,貝聿銘得知姑娘名叫盧愛玲,正要趕去波士頓的衛斯理學院報到。

盧愛玲、貝聿銘

盧愛玲出生于一個精英輩出的大家族,她的曾祖父盧賡揚是香港著名富商和慈善家,外祖父張蔭棠是晚清最后一任駐美公使,父親盧寶賢是加拿大中加公民協會的副會長。

當她聽說貝聿銘學建筑,便饒有興趣地分享道:

「我的父親是1916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現在已經成為有名的工程師。」

這一席話讓貝聿銘倍感親切,他立刻提議:

「既然如此,不如我開車送你前往波士頓吧?」

然而,盧愛玲不肯輕易搭陌生人的便車,她禮貌地拒絕了他的好意:

「不用這麼麻煩你了,我已經買好火車票了。」

貝聿銘只好悻悻而歸。

不久后,他得知盧愛玲乘坐的火車因颶風在哈特福德滯留。

他心急如焚,立刻打電話給盧愛玲:

「你沒事吧?你看,要是坐我的車,不就沒這麼麻煩了嗎?」

電話那頭的盧愛玲,半開玩笑地回應:

「那可不一定,颶風是個小麻煩,你可是個大麻煩。」

這句話似乎暗示著什麼,貝聿銘不禁會心一笑。

貝聿銘結婚照

03

從那以后,貝聿銘頻頻邀請盧愛玲吃飯看電影。

在相處過程中,他發現她不僅美麗動人,而且頭腦聰明。

這使得貝聿銘愈發堅定了對盧愛玲的心意,他迫不及待地向她求婚:

「我一直在尋找可以在學習和研究上提供幫助的貼心知己,而你正是這樣的人!」

盧愛玲是個有主見的女孩,她冷靜地回應:

「我不愿意在四年學業未完之前先結婚。」

于是,兩人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戀愛之旅。

1942年6月20日,也就是盧愛玲大學畢業第5天,她嫁給了貝聿銘。

婚后,盧愛玲并沒有停下求知的腳步。

她選擇繼續深造,進入哈佛建筑設計研究所,專攻景觀建筑。

兩年后,兩人的長子貝定中出生,為這個家庭帶來了甜蜜的負擔。

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盧愛玲決定結束學業,將重心轉向家庭。

之后,她憑借著深厚的專業知識、敏銳的觀察和聰慧的判斷力,成為貝聿銘事業上最親密的顧問、知己和助手

兒子貝定中長大后,形容母親是「父親的秘密武器」

貝聿銘

04

1946年,貝聿銘獲得哈佛大學建筑系碩士學位。

他懷揣著滿腔的熱情,計劃攜家眷回國。

但因內戰爆發,父親貝祖貽阻止道:

「千金之子,不死于途。」

貝聿銘聽從父親的建議,留在哈佛任教,成了系里最年輕的助理教授。

貝聿銘

兩年后,房地產大亨澤肯多夫聽聞了貝聿銘的才華,極力邀請這位青年才俊加入他的團隊。

「讓我們聯手開始規模空前的設計,讓你的建筑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

這番話對一個年輕的建筑設計師來說,有著極大的誘惑。

貝聿銘接受了澤肯多夫的邀請,投身到一群精明務實的房地產經營者中間。

兩人合作了10年,結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

當然,這段成功的合作,離不開盧愛玲的助力。

貝聿銘夫婦

貝聿銘夫婦經常邀請澤肯多夫夫婦,到家中品嘗中國菜。

女主人的熱情好客,讓澤肯多夫大為贊賞。

「盧愛玲苗條、漂亮、活潑。他們夫婦都擅長交際,非常合群。以前如此,將來也永遠如此。」

貝聿銘為澤肯多夫設計的辦公樓

正是因為這份私下的友誼,澤肯多夫放心地把丹佛、紐約幾座20多層的大廈,以及加拿大一組建筑群的設計任務交給了30歲出頭的貝聿銘。

貝聿銘因此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從此形成了一種將功利與高雅和諧起來的特殊才能

貝聿銘

那些年,貝聿銘非常忙碌。

他每天要面對成堆的項目意見書,還要不斷地對這些項目進行考察和管理。

盧愛玲十分心疼丈夫:

「一個人一般需要8小時的睡眠,但是貝聿銘經常只能睡6個小時。公寓里到處都是提醒他做這個、做那個,或是和某人聯系的小紙片。」

為了讓貝聿銘不為家庭瑣事分心,她幾乎獨自承擔起撫育四個孩子的重任,并將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條。

貝聿銘夫婦與四個子女

1958年,41歲的貝聿銘在繼續與澤肯多夫合作的情況下,開設了自己的建筑設計事務所

從此,一顆新星在美國建筑界冉冉升起。

肯尼迪夫婦

05

1963年,肯尼迪總統遇刺。

他的遺孀杰奎琳·肯尼迪,下定決心為丈夫建造一座圖書館,以紀念他。

1964年,杰奎琳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8位建筑設計師會談,并輪流參觀他們的辦公室。

其他設計師用一貫的作風接待,辦公室、員工平常是怎樣便怎樣,不裝不扮,只以作品意念見人。

但是,貝聿銘決心「全力以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這個項目。

當時,他向妻子盧愛玲征求意見。

盧愛玲從女性的角度,對杰奎琳做了一番研究。

她發現杰奎琳是攝影記者出身,對審美有著極高的要求。

于是,她對丈夫提議道:

「我們應該花心思,迎合肯尼迪夫人的典雅品位。」

杰奎琳

貝聿銘采納了妻子的建議,他和員工們將事務所裝飾一新,并且每個人都西裝筆挺,儀表考究。

「言談要像貴族,因為杰奎琳確是美國社會的貴族。」

當杰奎琳走進貝聿銘事務所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桌上擺設的鮮花,整個事務所顯得明麗又溫馨。

而且,員工們衣著規范正式,貝聿銘本人溫文爾雅,這些都給杰奎琳留下了安詳可信的印象。

杰奎琳、貝聿銘同框照

杰奎琳當場拍板定案,將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工作交給了貝聿銘。

她表示:

「貝聿銘的眼睛炯炯有神,一看給人感覺精力充沛、信心十足,讓人覺得可以信賴。換了是誰都會選擇他的!」

肯尼迪圖書館

肯尼迪圖書館的建設歷時15年,于1979年完成。

這座新穎獨特、大膽絕妙的建筑在美國建筑界引起了轟動,被認為是美國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因貝聿銘的杰出表現,美國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并授予了他該年度美國建筑學院的金質獎章。

從此,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于世界級建筑大師的行列。

盧浮宮

06

1981年,貝聿銘迎來了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項工程:

修整矗立于拿破侖廣場的盧浮宮。

當法國總統密特朗宣布挑中貝聿銘之時,整個巴黎大吃一驚!

貝聿銘的兒子回憶說:

「當時法國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惱羞成怒,大叫:‘怎麼叫一個華人來修我們最重要的建筑?貝聿銘會毀了巴黎!」

因此,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在建造之初就被法國的建筑界群起攻之。

貝聿銘

貝聿銘的女兒也回憶說:

「那一段時間,我常常陪著父親。我們走在街上,女人們會朝父親的鞋子上吐唾沫。我想要回敬她們幾句,但父親卻搖搖手,很鎮定。他咧嘴笑笑,忍而不發。」

面對外界的質疑和反對,貝聿銘的臉上永遠掛著笑容,展現出一種不卑不亢的風度。

貝聿銘夫婦

然而,壓力是真實存在的。

後來,貝聿銘坦言:

「當我必須找到一幢建筑物的正確設計方案時,我的內心就一片混亂。我全身心投入這種工作,無法再想任何其他事情。這過程也許就是幾個小時的事情,也許整整一個月時間睡不好覺,動不動就發怒。我不斷地勾畫方案,又不斷地放棄。我對任何人都是毫無興趣。這種時候,太太老受我的氣,那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在這種時候,盧愛玲選擇給予貝聿銘最大的理解和包容。

她默默地照顧著他的生活起居,從不抱怨或責怪。

她深知丈夫承受的壓力與焦慮,用她的支持與關愛給予他力量。

1988年7月,盧浮宮竣工,召開了盛大的開幕儀式。

這天傍晚,2000多名法國名流,在暮色中徐徐走進金字塔內。

隨著夜幕降臨,貝聿銘叫工作人員打開所有的燈光。

剎那間,金字塔燈火通明,盧浮宮華美的表面在六百盞聚光燈的照射下閃閃發光。

所有來賓都激動地驚呼起來:

「它真是太美了,美得不可思議!」

于是,曾經備受爭議的金字塔設計,成了盧浮宮的標志,成了法國人的驕傲!

不久,密特朗在新建成的金字塔里,授予貝聿銘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北京香山飯店

07

在國外的事業蒸蒸日上之時,貝聿銘并未忘記自己的祖國。

20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后,他多次攜眷回到中國,決心為祖國的建筑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78年,貝聿銘接受了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任務,并為其傾注大量心血:

「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的建筑高出10倍。」

幾年的時間里,貝聿銘頻繁往返于北京和紐約之間。

他多次到到蘇州、揚州考察園林,為飯店的設計、選料、建筑不停奔波。

他還派出得力助手常駐北京,負責具體施工事務。

貝聿銘

1982年,融合了中國古典園林特色的香山飯店,正式交付使用。

香山飯店開張7個月后,貝聿銘獲得了普利茲克獎(建筑界的諾貝爾獎)。

他將10萬美元獎金全部捐出,成立了一個獎學金基金會,用來資助中國留學生赴美留學

不過,他附了一條規定:

得到資助的學生,在研究結束后可以在全美旅行一個夏季,但必須返回中國,把他們學到東西在中國運用——這曾是他自己的理想。

讓更多人來建設自己的祖國,這是貝聿銘心中的一個夙愿,他希望年輕人來幫他實現。

香港中銀大廈

1983年,貝聿銘在香港修建了中銀大廈。

這棟造形如豎立餐刀的玻璃面大樓高70層,成為香港的標志性建筑。

蘇州博物館

2003年,貝聿銘設計了現代江南風格的蘇州博物館。

貝聿銘將對故鄉、對自身的中國血統、對中國文化、對幾何形體的熱愛,都融合在了這幢建筑里。

他親昵地稱它為「我的小女兒」,他還說蘇州博物館是他的一部「自傳」。

在蘇州博物館建成之日,貝聿銘不忘感謝妻子:

「要讓建筑有生命,在蘇州博物館這里,我真正做到了。而給了我藝術生命,并一直支撐著這個生命的,是我的妻子盧愛玲。

貝聿銘夫婦

08

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這句話在貝聿銘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證。

正如貝聿銘的兒子所說:

「父親成功的前提就是因為我的母親。」

在工作上,一到關鍵時刻,盧愛玲總能為丈夫出謀劃策,幫助他化解難題;

在生活中,盧愛玲更是將四個孩子都教育成才,讓貝聿銘毫無后顧之憂地投身于建筑事業。

最終,四個孩子都畢業于哈佛大學,成為業內翹楚。

其中,三個兒子分別叫定中、建中、禮中,取名寓意安定中國、建設中國、禮儀中國。

有見過三兄弟的人說:

「在貝氏兄弟身上可以隱約感覺到一種貴族氣質,這不僅源于他們顯赫的家族歷史,更重要的是那種骨子里的雷打不動的自信心和絕不卑躬屈膝的處事方式。

貝聿銘夫婦

到了晚年,貝聿銘從設計的一線退了下來,有了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每個周末,貝家人都會一起去中國餐館聚餐。

中國人對家庭的珍視,超過其他任何關系,這與美國文化截然不同。

聚餐后,他們各自回到工作崗位,但家人的情感紐帶始終緊密相連。

兒子貝定中和貝建中在父親的事務所做事,所以每天能見到父親;

女兒貝蓮則經常回來看望父母。

一家人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

對于自己的幸福家庭和美滿婚姻,貝聿銘曾用「筷子理論」來打比方:

同在屋檐下生活,兩口子過日子,就像中國的筷子一樣,一陰一陽,相輔相成;一靜一動,妙趣橫生。

貝聿銘夫婦

2014年,盧愛玲離世,享年95歲。

2019年,貝聿銘追妻而去,享年102歲。

斯人雖逝,建筑不朽,每座建筑都是他的豐碑!

貝聿銘以他102歲的生命,創造了華人建筑設計師偉大的文化奇跡。

從本質上講,貝聿銘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是全世界、全人類的驕傲!

參考書籍:《貝聿銘傳》——廖小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