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青銅器當「豬槽」?一村民把古墓改成豬圈,挖古磚蓋10棟房挖出「最大漢墓群」
2024/08/14

上世紀七十年代,江西鄱陽縣蓮花鄉村民,從山里挖出一車又車精美的磚頭,修建了一棟又一棟房屋。

如果挖出生銹鐵的劍,就直接扔掉;如果挖出青銅大罐子,就拿回家當做豬食槽。

出土文物當中,最珍貴的便是1991年出土的青銅甗,被江西考古專家稱之為:江南第一寶物。

村民偶然發現了古墓地宮,于是招攬游客,一人收一塊錢門票,游客新鮮勁兒過去后,又把地宮改造成紅薯窖,又改造成豬圈。

縣政府猜測那修房子的磚頭,來自于漢朝古墓群,于是劃定了44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改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年后江西省文物部門要求鄱陽縣,嚴格調查漢墓到底有多少座,才知道真正的數量是119座。

到2016歲,隨著媒體報道,說蓮花鄉有村民自發自稱的護墓隊,志愿保護古墓,外界才知道在那山區深處,有一批默默奉獻的村民……

而本期文章要帶來的內容,便是謎一般的江西最大漢墓群——蓮山漢墓群。

一,村民挖磚,修房修路

提起守墓人,是我國最古老的職業之一,舉例來說河南太康縣的王陵村,守護夏朝君主「太康的墓葬」四千多年。

自古以來,但凡是守墓人,能夠獲得墓地周圍的良田,世代耕種繁衍生息,職責自然是保護大墓。

而在江西上饒鄱陽縣的蓮山鄉英家村,村民自稱是秦末九江王(漢初淮南王)英布的后代,村莊周圍有一座座的小山包,當地人稱之為「墩」,一座連著一座,一眼望不到邊。

英布號稱是漢初三大名將之一,跟韓信和彭越齊名,提起此人自然也就聯想到楚漢爭霸,聯想到那個大風起兮云飛揚,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混亂時代,打得是山河破碎。

從古至今,以盜墓賊的視角來看,江西并非古代的政治中心,不該有什麼價值連城的古墓,所以很少有誰注意到英布的后代。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蓮山鄉的村民想要取土蓋房子,所以就將目光,望向了周圍那一座座的小山包。

那里是村民小時候放牧牛羊的地方,有大片大片的優質紅土,所以貧苦村民拿起工具,便破壞了幾十座小山包,用來修建房屋。

可在挖土的過程當中,挖出了大量的古磚,村民并未聯想到古墓,直接就拉走了一車又一車的磚頭,用來蓋了房子。

村民世世代代兩千多年來,都跟這些土包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們認為,取土取磚蓋房子,并沒有什麼不妥。

至少有十棟房子,完全是用「墩」里挖出來的古磚所修建,他們并未細想磚頭到底是從何而來。

另外還有大量的房子,是用燒制出來的磚頭,混合古磚修建而成。

而每一塊古磚上面,都有復雜又精美的花紋,通體高約三十四點五公分,寬約十五公分,厚度約有六公分。

從那精致的花紋來看,有銅錢的紋路,有花瓣的紋路,也有獸臉的紋路,大多數都保存完好,僅有極個別的古磚缺角裂紋。

其實早在1983年的時候,縣政府就已經開始保護這些古跡,但當時認為只有四十四座古墓,實際上有一百一十九座,也就是說另外一大半的古墓,并不在保護范圍之內。

據蓮北村的老大爺吳善造回憶:挖出過一座地宮,里面約有兩米高,因為村民都去看,所以開始收門票,看一次一塊錢。

當村民看過癮之后也就不再交門票,于是那古墓地宮也就被改造成了紅薯窖,后又改造成了豬圈,當文物部門發覺時,墓室已經倒塌。

(護墓隊村民程家進在巡邏)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村民因為缺土缺磚,所以又望向了周圍的一座座小山包。

多年來,村民從小山包當中,挖出過很多的古董,大部分都是古代的炊具、武器、銅錢……他們對于那些生銹的鐵劍并不感興趣,如果碰上青銅大罐子,倒是會拿回家當做豬食槽。

直到挖出炊具「青銅甗」的時候,村干部突然意識到,每一座小山包,都極有可能是古代墓葬,既然一座座小山包一眼看不到頭,會不會是保存完好的古代墓葬群?

村民也不知道「青銅甗」有什麼作用,看這東西有三條腿,樣子就跟個抽水機似的。

村民上報文物部門,當考古專家看到那「青銅甗」之后,當場就被震驚了,猜測蓮山鄉會不會有春秋時期的大型墓葬群?但隨后一想也不對,商朝時期這里遠遠沒有中原地區繁榮。

先說「青銅甗」,明顯屬于是典型的春秋青銅器,因為下面有明顯的火燒痕跡,所以是實用器物。

青銅甗高約七十五公分,重約二十九斤,分為上下兩部分,可以將其簡單理解為蒸鍋,上面是蒸籠,下面用來燒火。

著名考古專家陳文華,將此物稱之為「江南第一寶物」。

當然了也有人認為,應該算作江西第一寶物,并不能算是江南第一。

放下青銅甗暫且不談,當專家望向村民的房子,被那一塊塊的漢磚吸引,既然絕大多數漢磚都保存完好,就證明蓮山鄉的墓葬群,并未被盜墓賊侵擾。

如果漢代的古墓當中,出土了春秋時期的炊具,這倒是可以理解。

專家詢問村民,周圍的小山包,存在了多少年?村民則說,世世代代一直都有。

經過初步調查,蓮山鄉的一座座小山包,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那些古磚,從形制到花紋,都明顯是漢朝時期的古磚。

倘若眼前的小山包是漢墓群,墓主人的身份肯定在歷史上鼎鼎大名,是江西最大的漢墓群。

蓮山鄉最大的一座漢墓,有十八米之高,周長一百多米。

通過衛星圖片仔細一看,蓮山鄉漢墓群分布在五到六平方公里范圍內,剛好位于丘陵地帶。

到千禧之年,縣里的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寫信到省里,希望重視蓮山鄉漢墓群。

到2001年6月,江西省文物局下了死命令,要求鄱陽縣務必要準確查出蓮山漢墓群的具體數量,要劃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區。

省文物局措辭嚴厲,縣里的文物部門,冒著雨水下鄉走訪調查,才確定了如今的蓮山漢墓群數量119座。

由此外界才知道,蓮山漢墓群是江西規模最大的漢墓群,即使放在全國來說,保存如此完好的漢墓群,都是稀有罕見的。

二,墓主人身份成謎,英家村守墓人

不過讓人感到疑惑的是,誰會在偏遠地區,修建這麼大的陵墓呢?

這種工程即使放在今天,都有可能成為新聞頭版頭條,如果放在漢朝的話,必然是叱咤風云的頂尖大人物。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為了查清墓主人的身份,于是走訪蓮山鄉的村落。

很快就找到了「英家村」村里的村民,大多數姓英。

翻開族譜,結合英家村的傳說,他們兩千多年來,在蓮山鄉漢墓群安家落戶繁衍生息,主要職責就是守護祖宗的墓葬。

無論外面的社會發展到哪個地步,英家村的村民都要依照祖訓,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守護蓮山鄉漢墓群。

族譜上清楚寫著,英家村的村民,乃漢初九江王英布的直系子孫,傳到族長這一代,已經是第134代。

不過傳說歸傳說,文物專家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便是要考證蓮山鄉漢墓群,到底是不是九江王英布的后代呢?

專家經過考證,認為可能性并不大。

提起英布的身世,他是秦朝時期的安徽六安人,自幼家庭窮困潦倒,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父母倒是希望,兒子英布能夠出人頭地,能夠光宗耀祖,于是在英布七歲那年,請來了一個算命先生。

英布正在屋子里玩耍,而那算命先生到了之后,朝著英布招手,讓小家伙上前幾步。

英布看到了陌生人,非但沒有任何害怕的表情,反而還大大方方的,就走到了算命先生的面前。

而那算命先生上上下下仔仔細細,對著英布打量了一番,又是看手相又是看面相,隨后感嘆說:「此子日后,貴不可言吶!」

英布長大后,卻成了十里八村的閑散青年,平日里到處惹是生非,像他這樣的性格,在秦末那嚴苛的法律之中,自然會吃很多苦頭。

父母看著英布一天天的長大成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未從兒子的身上,看到任何富貴的跡象。

英布非但沒有發家致富,反而還因為犯下大罪,所以要承受「黥面」的酷刑,說白了就是在臉上刺青,讓大家都知道,此人是個重刑犯。

父母得知兒子英布要遭受黥面,一顆心懸到了嗓子眼,擔心兒子的未來。

可英布非但不害怕,反而還露出了一點很興奮的神色,毫不畏懼地被黥面,而后則被押送到驪山做勞工。

以至于左右鄰居,都懷疑英布是不是腦子出了問題,被黥面居然一點也不害怕。

可英布卻想起小時候,算命先生說過的那句話,要受刑之后才能稱王,而今黥面和勞役不就是受刑了嗎?黥面之后,英布自然被送到了驪山工地,他也是在服勞役的那段時間,認識了很多交情過硬的好兄弟。

此后便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英布一看天下大亂,認為機會總算來了,所以他帶著身邊的兄弟,趕奔南方投靠鄱陽縣令吳芮,開始了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

秦朝是郡縣制,而吳芮是鄱陽縣歷史上的第一任縣長,早就有了不臣之心,早就秘密訓練兵馬,囤積了大量的糧草。

隨著天下刀兵起,吳芮便帶著英布四處征戰,成為南方實力最強的義軍。

吳芮非但沒有在意英布重刑犯的身份,反而還看英布作戰勇猛,于是升任指揮官,又招到門下做女婿。

吳芮又在鄱陽修建了英布城,專門讓英布用來練兵,而英布城所在的位置,正是今天的蓮山塘。

之后的歷史就眾所周知了,秦末天下群雄四起,吳芮和英布追隨項羽,怒翻秦王朝再分天下,要回到當初的封建制度。

吳芮被封為為衡山王,英布則實現了夢想,被封為九江王。

可沛縣劉邦的夢想,還遠遠沒有實現呢,所以緊接著便開始了楚漢爭霸,跟項羽展開激戰。

劉邦人多,項羽人少,劉邦反而被打得丟盔棄甲,為了逃命于是把孩子推下馬車。

如果不是大漢車神夏侯嬰露了一手,否則連大漢的太子和公主都保不住。

吳芮似乎早早看到了天下大勢,于是和英布一起,離開了項羽的陣營,投入到劉邦賬下。

于是乎,大漢創業團隊有了雛形,劉邦、張良、蕭何、韓信、英布、彭越……組成了大漢江山的初創團隊,都占有原始股。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對陣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劉邦。

前者該下悲歌,自刎烏江邊,虞兮虞兮奈若何;后者安得猛士守四方,終于坐在了秦始皇的位置上,距離一統天下的夢想越來越近。

劉邦打敗項羽之后,他想著的是秦朝大一統制度,但又想到秦朝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皇權官僚制度操之過急,冒冒失失就代替了封建制度,所以才會天下大亂。

想實現皇權官僚制度,又不能操之過急,所以劉邦要暫時延續封建制,于是「論功行賞」冊封異姓王。

吳芮被封為長沙王,英布則被封為淮南王,他們是漢朝初年的八大異姓王之二。

英布又因為戰功卓著,所以跟韓信和彭越齊名,被稱之為漢朝三雄。

回顧英布的一生,從鄉村窮苦少年,到驪山重刑犯,再到漢初異姓王,鑄就了屬于他的傳奇。

劉邦一直擔心異姓王謀反,或者說他和呂雉想實現的制度,是秦始皇留下的皇權官僚制度,實現天下大一統。

劉邦和呂雉待到天下安定之后,便開始對異姓王動刀,韓信和彭越接連被殺。

英布自然意識到,他也可能會被劉邦和呂雉針對,既然左右都是一死,何不提前起兵造反?于是就豎起了反旗。

公元前196年,劉邦率部攻打英布,雙方在安徽宿州開兵見仗,劉邦因為胳膊受傷暫時撤走。

長沙王吳芮恰好去世,兒子吳臣繼位之后,被封為長沙哀王,此人為了在劉邦那里邀功,于是假裝造反,哄騙姐夫英布來見面商議。

英布收到了妻弟吳臣的來信,心里非常的高興,于是帶著一百多號人去了鄱陽,想著一起造反。

吳臣見了英布之后,嘴上說著一起造反,卻派出死士跟蹤英布,最終砍掉了姐夫英布的頭顱,送到了劉邦那里領賞。

曾經指揮過千軍萬馬的英布,慘死在了鄱陽,成了歷史的一條傷疤。

也因為這段歷史,所以英家村的村民,才說那一百多個漢墓,是英布和一百多個心腹的墓葬。

可專家經過考證,認為是英布墓葬的可能性很小,因為英布頭顱被送到了長安,身體則不知埋到了哪里去。

緊接著,蓮山鄉又有個「程家村」說那漢墓群,是漢朝某一位皇太后的陵園,具體是哪個太后的,如今已經查不清。

程家村還拿出了一面精美的石頭雕刻,上面刻著兩條龍,明顯是皇家用品,那雕刻以前是十米高的進村牌坊,武官見了下馬,文官見了下轎。

(村民程家進巡邏)

牌坊被毀之后,程家村則把雕刻埋在了地下保護起來,如今專家要調查漢墓群,所以又拿出請專家鑒定。

牌坊的確精美,也極有可能是皇家物品,但關鍵是西漢的皇帝、皇后、皇太后、去世之后都葬在了咸陽,并沒有葬在鄱陽。

又有人猜測,蓮山漢墓群是百越人的墓葬群,因為鄱陽水陸交通發達,所以常年戰亂不斷。

百越人在兩千多年前,為了躲避戰爭所以往南遷徙,而陵墓因為遷不走,所以就留在了鄱陽。

恰恰百越人也崇拜龍圖騰,所以蓮山漢墓群,才是龍的形狀。

專家也不認可這種說法,因為程家村和英家村,至少還能拿出點物證,百越人的猜測連物證都沒有。

直到今天,因為蓮山漢墓沒有發掘,所以墓主人的身份一直成謎。

三,專家猜測,并非古墓,而是武器窟

以上民間的說法,并未獲得專家的認可;而考古專家則提出了更加大膽的猜測,那蓮山漢墓群,可能并不是用來葬肉身的墓地……

專家推測,那一個個的小山包,極有可能用來隱藏兵器的兵器庫……理由是出土的文物,都是武器、鐵餅、炊具……

而蓮山鄉在秦末漢初,乃是古代的軍事基地,水陸交通便利,背靠高山,緊鄰鄱陽湖,進可攻退可守。

因此專家猜測,可能是英布屯兵備戰的時候,把此地當做了軍事基地,因為要把武器和炊具藏在窯洞里,所以才修了一個個的小山包。

也就是說,英布在這里厲兵秣馬,到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帶著部隊去追隨項羽,但自始至終又沒有放棄蓮山鄉的軍事基地。

最后的結果也就眾所周知了,英布在鄱陽被妻弟殺害,軍事基地也就被長期封存。

倒是留在這里的英家村村民,世世代代守護著漢代古墓群……

以目前的線索來講,專家所說的「武器窟」推測,是相比而言認可度較高的一種猜測。

可話又說回來,歷史向來是復雜的,是藏在重重迷霧當中的,蓮山漢墓群至今沒有發掘,所以并暫時還沒有證據、能支撐專家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