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孫中山國葬的細節:遺體再行防腐手術后,被換銅棺,宋慶齡數次大哭
2024/05/28

1929年,位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終于落成。此時,距離孫中山死后靈柩被「暫厝」北平(以下稱北京)西山碧云寺已經整整四年。

四年間,孫中山的靈柩險些被奉系軍閥焚毀。也正因此,杜聿明曾為保護孫中山靈柩,以黃埔學生身份率營進駐碧云寺靜宜園守護孫中山靈櫬。

孫中山遺體

種種跡象表明,孫中山下葬已經是當時國民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經幾輪商議后,他們決定:于6月1日舉行隆重的奉安大典。

「奉安」在舊時特指安葬皇帝或父親,后安置神像、神位等也稱奉安。從國民政府為孫中山葬禮定名為「奉安大典」便可看出:他們想要給孫中山一場史無前例的隆重國葬。

國民政府還擬定了總理奉安委員會章程,其委員陣容堪稱「史無前例」:委員有蔣介石、胡漢民、譚延閭、蔡元培、林森、馮玉祥、孫科等28人。

林森(右一)葬事籌備處職員(1929年)

因為孫中山的靈柩停在北京,而他的下葬地則是他死前遺囑交代的「紫金山」,所以,奉安大典還將包括「迎櫬」(迎靈)。國民政府還制定了具體迎櫬路線:「北京到南京浦口,再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再到紫金山中山陵。」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很快,因為反對蔣介石所代表的國民黨背叛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而流亡海外的宋慶齡被迎接回國。

作為孫中山的未亡人,蔣介石等斷定宋慶齡一定會回國參加奉安大典。此時已于1928年宣告全國統一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者蔣介石打了一個算盤:他想借孫中山的奉安大典擴大和鞏固他的影響,同時拉攏此前一直反對他的宋慶齡。

為了這番「拉攏」,蔣介石下足了功夫。他先是派了宋慶齡最喜歡的弟弟宋子安親自前往德國迎接她回國,后又為她的歸來準備了巨大的歡迎陣仗。

服喪期間的宋慶齡

實際上,以宋慶齡的性格,和她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信仰,她斷不可能因為任何因素而選擇成為任何人的工具。所以,早在決定回國參加奉安大典前,她就公開發表了《關于不參與國民黨任何工作的聲明》,聲明中她說:

「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誤解,我鄭重重申,我將恪守本人1927年7月14日在漢口發表的聲明。即鑒于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反革命政策和行動,我宣布不再參加國民黨的工作。我參加葬禮,絕不意味著,也不能解釋為我對之前的決定有任何更改或轉變。」

當宋家人(一說宋子良,一說宋子安)看到聲明提出她這樣會引起政府惱怒和家庭不快時,她斬釘截鐵地說:「是宋家為中國而存,不是中國為宋家而存。」

宋慶齡做事向來干凈利落,從以上種種便可看出,她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一切,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打算。

當年5月15日下午,宋慶齡自德國柏林抵達中國東北哈爾濱。此時,當地長官、各界代表以及蘇聯、日本駐中國總領事等3000余人已到車站迎接。

當日,宋慶齡穿著一身米色西裝外套,靜穆雍容。長途勞頓讓她看起來稍憔悴,但她的精神狀態尚可。在這里短暫停留后,她便前往了沈陽,她預備從這里搭乘專車前往北京。途徑沈陽時,她還受到了張學良、于鳳至等的熱烈歡迎。

途徑天津時,孫中山兒子孫科攜夫人陳淑英及迎櫬專員林森、鄭洪年、吳鐵城,天津警備司令傅作義和天津市市長崔延獻到車站歡迎。

這一切,都在蔣介石的掌控之中,在他看來,自己這一番操作是給足了孫中山未亡人面子了,這也側面展示了他不計前嫌的寬大胸襟。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面對這伸過來的橄欖枝,宋慶齡絲毫不準備妥協。

孫中山與宋慶齡

國外流亡的這幾年里,宋慶齡比以往更清醒了,一直關注國內局勢的宋慶齡早已看透了蔣介石。在她看來,蔣介石的那一套,尤其他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是:「正在試圖將中國拉回到為個人爭權奪利的無謂戰爭這條老路上去。」

十分清楚蔣介石企圖的宋慶齡,此次回國既要參加孫中山的奉安大典,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又要找機會表明自己的原則立場。

越是接近北京,宋慶齡的心情便也越發沉重。她想起了孫中山病重期間,她衣不解帶照顧他的那段日子了。那段日子真是艱難啊,她眼見著先生一天比一天弱,還有什麼比那種眼睜睜看著心愛的人離開更加讓人難受的嗎?

轉眼,已經四年了,四年里,她雖未守在先生靈柩旁,但她的心一直還在先生那里。

宋慶齡在孫中山病榻前(1925年)

5月18日下午6點08分,宋慶齡終于抵達了北京。此時,國民黨黨政領導人及各界人士到站歡迎。抵達北京時,宋慶齡竟是被孫科夫人陳淑英和孫中山侄孫攙扶下車的。之所以如此,自然因為此時的宋慶齡早已沉浸在了對孫中山的深深哀思中。

踏上北京這片故土時,宋慶齡竟已淚流滿面。當天的宋慶齡穿著灰色直貢呢西服、黃絲襪、白皮鞋,戴黑緞帽。自始至終,她未對歡迎者表達任何意見,她也謝絕了各方來客的謁見。這一切都只因為:作為未亡人,她此刻的心里只有無盡的哀思。

下火車后,宋慶齡便直奔孫中山靈柩停放地西山碧云寺了。走到碧云寺時,宋慶齡幾乎已經悲痛到不能行走了。當日,她是在宋子安等的左右攙扶下,才直奔孫中山靈堂。

宋慶齡在碧云寺孫中山靈堂

走到丈夫靈前后,她含淚三鞠躬,敬獻花圈后,她便失聲痛哭。良久后,她手指著靈柩,提出要看孫中山的遺容。衛士于是掀開覆棺的旗子,扶宋慶齡上台階。

宋慶齡上台階時,每一步都在顫抖,她一面上台階一面聲聲呼喚孫中山道:「總理!我在此地,你往哪里去了?」看到丈夫的遺容后,她不禁扶棺大哭不止,她的淚珠直淌在玻璃棺蓋上。那日,目睹這一幕的所有人都泣不可仰。

接下來的幾天里,宋慶齡每天都會前往西山碧云寺謁靈,并與孫科及迎櫬專員等在西山碧云寺商議孫中山遺體奉移等各項事宜。

5月22日上午8點20分,孫中山遺體改斂銅棺。國民黨迎櫬專員鄭洪年率衛兵將孫中山靈櫬從碧云寺最高處之石龕內,移至祭堂。

孫中山的銅棺是從美國購置,它長6尺,寬2尺,首尾兩端的底部有鐵制的橫栓,棺蓋之側,綴以木旋。孫中山的棺材上,覆蓋著國民黨黨、國兩旗。

孫中山的銅棺

當晚9時30分,孫科等與協和醫院史蒂芬醫生來到了碧云寺,醫生將對孫中山的遺體進行最后的防腐手術(1925年已進行過防腐手術)。10點15分,宋慶齡在弟弟宋子安的攙扶下再次來到了碧云寺。

這一次,宋慶齡的裝扮與以往有些不同了,她身穿青布旗袍,頭髮向后低低地扎成結,腳蹬黑色皮鞋,她已經做好了送別丈夫的準備。

在碧云寺家屬休息室時,宋慶齡的眼淚一直沒有止住。

11點,宋慶齡目睹孫中山遺體后,又是大哭不止,她的哭聲傳到了屋外,屋里屋外的人,全都掩面而泣。

孫中山入殮時,周身裹白綢,頭戴禮帽,御白手套,穿白絲襪、頭綢鞋,身著藍綢袍、黑馬褂。他看起來和他生前似乎沒有兩樣,看到入殮后像睡著了的孫中山,宋慶齡的哭聲更大了。

因為孫中山的靈柩將途徑多地最后再抵達紫金山,所以,為防遺體動搖,工作人員在他的銅棺內放置了數百枚特種棉花球。

奉移結束后,宋慶齡主持舉行了家祭奠禮。

26日凌晨1時,是孫中山正式啟靈的時間。鐘聲一響,天安門廣場鳴炮101響。在宋慶齡等的哭聲里,孫中山靈柩由24名扛夫抬出靈堂,出大門后即改由32名杠夫移靈,緩緩下山。緊隨靈柩之后的,是宋慶齡、宋子良、宋子安等。

民國杠夫

迎櫬隊伍由時任河北省政府主席、代理平津衛戍司令的商震率騎兵開道,后面跟著的是儀仗隊。靈車之后,則是國民黨黨、政、軍等迎櫬人員及各界和各團體代表,另外,還有幼童千人攜燈照耀,這支隊伍足足有一里多長。

2點20分靈柩抵達北辛村后,宋慶齡、孫科等改乘汽車,他們將先行進城,到西直門迎候。9點45分,孫中山靈柩抵達西直門,宋慶齡、孫科等隨后乘坐馬車護送靈柩前往前門車站。

一路上,共有30萬群眾默哀行禮致敬,現場一片肅穆。這種送別場面,真真震撼人心。

當天下午2點半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孫中山的靈柩將在這個時間點被奉移到靈車之上。孫中山的靈車為國外進口的藍鋼車,它共有10節車廂。這台車經過改造后,變成了一台很有「黨性」的車,就連車內也鋪著鑲有國民黨青天白日黨徽的厚地毯。而車頂的四周,則被綴以白絲線扎成的花圈,車的兩頭裝有銅制欄桿。

孫中山的靈柩被放置在了靈車的第5節車廂,靈車前后幾節頭等車廂,為宋慶齡、孫科夫婦及子女、戴恩賽夫婦乘坐的專用車廂,以及迎櫬專員、日本友人梅屋莊吉等乘坐的專用車廂。

靈柩被裝運上靈車后,時間已經到了當天下午5點整。天安門廣場再次鳴炮101響以示送別,靈車在鐵甲車的護衛下緩緩啟動,并駛往浦口。

靈車緩緩開動時,宋慶齡的眼淚又下來了,她喃喃道:「我們出發了。」所有人都知道,她這話,是對丈夫孫中山說的。

5月28日上午10點50分,孫中山的靈車終于抵達了南京浦口。上午10點,南京獅子山炮台鳴禮炮101響,以示迎接孫中山靈櫬。

此前,宋慶齡已經知道,丈夫的靈柩將在這里舉行簡單儀式,隨后,靈柩將被恭移到威勝號軍艦上,軍艦抵達下關中山碼頭后,將轉靈車(小汽車)并被移至國民黨中央黨部,并在這里做最后的停留。

29日下午三點,靈車抵達了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到此時,孫中山的靈柩已經在路上奔波了整整三日。

孫中山靈車

孫中山靈柩被移至禮堂正中停定后,國民黨領袖蔣介石主祭向孫中山靈櫬行停靈禮,禮成即散。根據當時的報道,當時的宋慶齡情況大致如下:

「宋慶齡身穿黑布單旗袍,足登黑皮鞋,發髻后隨,精神尚佳,惟氣色稍見憔悴。自浦口移靈至中央黨部停靈,均泣不成聲。」

從官方報道來看,孫中山未亡人宋慶齡痛不欲生,丈夫去世的四年時間里,她對丈夫的思念有增無減。

當日,也是宋慶齡時隔多年后,第一次再見蔣介石和妹妹宋美齡、姐姐宋靄齡。見到宋慶齡后,宋美齡和宋靄齡都無比親切地挽著她,她們還不時地給予她安慰。宋慶齡對姐妹們表現得很親昵,可對于試圖來套近乎的蔣介石,她卻始終陰沉著臉:她在刻意和他保持距離。

下午,在姐妹們的陪伴下,宋慶齡乘車前往紫金山瞻仰孫中山陵墓。當晚,她住在陵園內的別墅里。

30日下午,宋慶齡在孫中山侄孫孫滿夫人等的陪同下前往中山陵,她還在姐夫孔祥熙的陪同下進入墓道,視察了一周。看得出來,她對丈夫的安葬地中山陵很滿意。

1929年的中山陵

奉安大典正式舉行前一天,即31日下午2點30分,宋慶齡主持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孫中山靈前舉行的家祭。行禮如儀后,眾人在宋慶齡率領下依次瞻仰孫中山遺容。

兩小時后,便是孫中山靈櫬封棺典禮,宋慶齡等依次在三鞠躬后瞻仰了孫中山遺容。宋慶齡再次落淚,她知道:這是她和丈夫的最后訣別。

宋慶齡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怎樣率孫科、蔣介石等將靈櫬玻璃蓋移開,又是怎樣親手用螺旋釘封棺的……

6月1日凌晨4點,幾乎完全沒有休息的宋慶齡和孫科等及國民黨各級官員、孫中山故舊等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舉行最后的移靈典禮。

禮成后,宋慶齡等扶靈柩出祭堂,并乘馬車隨靈送殯。啟靈前1小時,獅子山炮台再鳴炮101響,以示敬意。

一路上,靈車所經之處,民眾均肅立脫帽致敬。當日,沿途親往送別孫中山的民眾,達到了30萬。

早在八點時分,得知消息的民眾已經到達了墓地等候。靈柩抵達時,陵墓石級平台早已萬人攢動。而國民政府軍樂隊、奉安靈輿及108名杠夫,也已抵達石級前廣場等待。

靈柩抵達后,全體人員脫帽、肅立、致敬。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緩緩駛來的靈車上。

9點45分,孫中山靈柩由杠夫起杠沿石階而上,宋慶齡等隨后趨行。

孫中山

宋慶齡知道:這是她送丈夫走的最后一段路,所以一路上,每上一個石級,她都在心里默數。當數到391級,只剩最后一級時,她的淚如斷線的珠子滾落。

中山陵392級石級,代表3億9千200萬中國人,他們始終是國父孫中山最牽掛的存在。

踩在第392級石級時,宋慶齡的嘴唇已經抖動得無法合攏了。最后的分別就在眼前,最后的分別,注定將痛徹心扉。

靈柩抵達中山陵祭堂的時間是10點,奉安典禮在10點15分舉行,主祭是蔣介石。

蔣介石

禮畢后,宋慶齡、孫科等家屬及國民政府官員、孫中山親故代表恭扶靈櫬進墓門。這是除家屬至親外的人們能送孫中山抵達的最后一站,最后進入墓門的只有被邀請參加大典的少數人。

一路送孫中山到墓門前的民眾此時都肅立一旁,他們都默默垂淚看著孫中山的靈柩被抬進墓門,并被安置于墓室中央的木塘內。孫中山靈柩被放入木塘,便也意味著他終于「入土(塘)為安」。

此時的中山陵再次鳴炮101響,全體肅立,默哀三分鐘。這最后的101響,也預示著奉安大典即將結束。

安葬完畢后,宋慶齡、蔣介石等依次進入墓室,環繞著靈柩瞻仰。瞻仰完畢略事休息后,他們被集合行三鞠躬禮,哀樂聲中,孫中山先生受了宋慶齡等最后的致敬。

隨后,宋慶齡率領孫科夫婦、戴恩賽(孫中山女婿)夫婦等將墓門「敬謹嚴扃」。墓門被關上那一刻,宋慶齡喃喃道:「你歸葬紫金山的心愿,終于完成了。」

墓門被關死,也預示著奉安大典已圓滿結束。站在已關嚴實的墓門前,宋慶齡涕淚俱下。

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奉安大典結束的當天晚上,宋慶齡便不顧人們的挽留,執意和母親和兩個弟弟一同返回了上海。宋慶齡如「逃」一般地離開南京,自然因為:她不想和蔣介石有任何的接觸。

宋慶齡與弟弟宋子安

奉安大典后,宋慶齡曾稱:「這次奢華的奉安典禮是‘我們的希望和犧牲所行的葬禮’。」

然而,即便宋慶齡的態度已經如此決絕,蔣介石也依舊沒有放棄拉攏宋慶齡的想法。6月17日,宋美齡專程前往上海請宋慶齡參加國民黨三屆二中全會。這一次,宋慶齡依舊予以了堅決拒絕。

之后的幾個月里,宋慶齡一直以「養病」為由閉門謝客,她當時所居住的寓所,正是她和孫中山共同居住多年的莫利愛路寓所。在這里,她可以靜靜地懷念丈夫,同時進一步掌握當時的中國政治局勢。

宋慶齡在寓所看書

8月1日是國際反戰日,這天,宋慶齡發電報給「國際反帝大同盟」,強烈譴責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電報指出:

「今天各被壓迫民族已經組成一個鞏固的反帝反軍國主義的陣線,而反動的南京政府卻與帝國主義分子聯成一氣,殘酷地鎮壓中國的廣大民眾。反革命的國民黨頭目的背信棄義的本質,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清楚地暴露給世界。」

宋慶齡的電報猶如一把[插·入]蔣介石政府心臟的鋼刀,事發后,惱火、恐慌的蔣介石下令禁止各報發表這份電報,并逮捕那些將電報印成中文小冊子和傳單散發的人。

宋慶齡對此卻不以為然,面對蔣介石派來對自己威逼利誘的戴季陶,她說:

「要我不發表反對你們的言論,除非我死或者被囚禁。」

無疑,奉安大典后的宋慶齡,更加堅定地堅持孫中山革命原則的政治立場。她對先生的政治立場有多堅定,她對蔣介石政府的譴責,就有多深刻!

1929年9月21日,奉安大典三個多月后,宋慶齡乘坐法國郵輪「史芬斯」號離開上海前往法國,再度踏上了流亡海外之路。

宋慶齡

隨著豪華的奉安大典的落下帷幕,宋慶齡短暫的回國也畫上了句號。世人也在記住奉安大典的「空前絕后」的同時,見證了她:「不僅是一位悲痛的孤孀,而且是一位有權使孫博士的言論保持活力的堅定的人」。

後來寫下《西行漫記》的美國記者斯諾,在奉安大典后這樣評價宋慶齡道:

「孫夫人由于堅持她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并為她的信念而作出犧牲,使她比其他任何一位革命家更受到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熱愛」。

可以說:奉安大典,絕不是宋慶齡最后一次追隨孫中山,它恰恰只是她追隨孫中山及其革命精神的一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