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歷史的長河中,關羽的一時大意失荊州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為令人唏噓的故事之一。當時,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眾人面前:誰來守荊州最合適?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諸葛亮竟然對此人深感厭惡。
這個題為「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章節,好似一幕戲劇,揭示了在戰爭與政治的巨大漩渦中,即便英勇無雙的關羽也難逃失策的厄運。然而更為引人關注的是,當關羽失守荊州后,誰能勝任這個關鍵職責?可惜,正是諸葛亮對某人的深刻反感,使得本可成為荊州守護者的人選變得撲朔迷離。
在這個前言中,我們將深入挖掘這個歷史故事的復雜性,剖析關羽失荊州的原因,以及諸葛亮為何如此不滿某人接手荊州這一關鍵任務。讓我們一同探尋三國時期這個錯綜復雜的局面,揭開歷史長河中這段讓人唏噓的故事。
當荊州失守,關羽被擒殺之際,劉備集團無不痛心疾首。荊州作為大漢勢力范圍的重鎮,一旦淪陷,勢必極大削弱漢室響應天命,復興漢室江山的壯志。
能否找出最佳的荊州守將,穩住大業,乃成就大事的關鍵。這也讓人不禁想起,當初若非諸葛亮執拗偏見,置國家大計于不顧,一力排斥魏延鎮守荊州,或許大漢江山早已復興!
公元214年冬,長沙城破,太守韓玄被部將魏延所殺。當時魏延年僅二十出頭,已是新涌進的漢室武將中最杰出的一員。他不僅武藝超群,更有出眾才干,深諳攻城略地之道。
此次攻占長沙,魏延便已表露鋒芒。當時韓玄固守城池,魏延卻能揮軍反復攻城數月不輟。終于一日城中守軍稍有懈怠,魏延便趁夜順城而入,直搗韓玄官邸。
韓玄雖然驚恐交加,仍然親自迎戰。兩人在官邸相持了數十回合,魏延終于一劍刺穿韓玄咽喉。此時天色將明,魏延也不戀戰,當即打開城門迎入早已派來接應的軍隊。一行人殺入城中,很快占領了整座長沙城。魏延的殘酷果斷和出色戰術,令所有人刮目相看。此次攻城略地,魏延可謂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此人竟在最初面圣時便遭諸葛亮冷眼斷送。當魏延恭恭敬敬地被引入軍賬,向劉備和諸葛亮叩首報到時,諸葛亮冷然開口:「來人,收下此賊,速速斬首!」一旁侍立的刀斧手立時上前,欲將魏延拖出斬殺。所幸劉備識人不泊,立即大喝一聲,方保全魏延性命。
當時魏延頓感錯愕惶恐,一時之間難以反應。而諸葛亮目光如炬,死死盯著眼前這個剛投降的青年武將,臉上仿佛寫滿了嫌惡。劉備知諸葛向來嚴謹,如此大逆不道之舉必有緣由,于是問起原因。
諸葛亮便道:「此人為韓玄心腹,反覆叛殺主公。能背叛舊主,必然也能背叛新主。此類叛徒骨子里就是奸佞兇殘之人,不可相信,不可留用。「他說完,又毫不掩飾地冷笑著掃視魏延,目光中盡是輕蔑。
而劉備只淡淡地說了一句「國家艱難之時,豈能輕棄人才。」便順手招呼魏延起身。魏延這才稍稍松了口氣,臉上卻仍是驚魂未定之色。而諸葛亮的態度沒有絲毫轉變,始終是防備和厭惡。雖然此次魏延幸免一死,但是諸葛對他成見已深,顯然是很難深交的。這也讓魏延對劉備謙恭有加,卻也對諸葛亮永遠警惕防范。
時過數年,關羽北伐之時,諸葛亮已步入中軍帥賬,執掌軍政大權。而魏延先后在荊州和漢中立下汗馬功勞,也已是漢室猛將之一。然而諸葛的態度從未改變過,對魏延仍舊防范警惕。
其時漢軍各路出征,關羽率大隊北上中原,諸葛亮和劉備則西入益州。許多漢室精銳悉數出動,留守荊州防務空虛。而諸葛亮作為統領全軍的軍師之首,本應提前布置,預防風險。奈何直到關羽兵敗被擒,荊州陷落,他才慌了手腳。諸葛本可以及時調遣魏延、馬超等猛將東返救援,而此時他卻絲毫未加防范。
當劉備接到荊州淪陷的噩耗,氣得七竅生煙、暴病而亡。此時諸葛亮掌握軍政大權,卻仍舊我行我素,排斥異己。
即便荊州失守刺痛全軍,他也未對魏延有任何重用,只將前線大權交給魏延死對頭楊儀。諸葛一心只圖北伐中原,卻未想荊州乃大業根本。荊州既失,大計便難成。諸葛不待見魏延的成見未變,也讓劉備集團付出了慘痛代價。
當荊州守將,諸葛亮理應選擇用兵最為老辣,謀略最為縝密的猛將。而此時魏延更是漢室武將中的翹楚。他不僅勇猛果敢,攻城拔寨出神入化;更為人謹慎穩重,善守不善攻,守土有方。當年在漢中,魏延便以重門之計,既攻且守,終使曹軍無計可施。其用兵之巧,當真無人能及。
且魏延為荊州派系武將,深得荊州士民擁戴。他若為荊州守將,必能振奮士氣,穩住軍心。士卒將士盡皆荊州鄉賢,見到才貌雙全的魏延鎮守疆土,必定倍感榮耀,誓死效忠。以魏延嚴謹細致的治軍方式,整頓軍紀,士氣必定高昂。
萬一遭遇外敵入侵,魏延又必定能揮軍死戰,深入敵后,迎擊來犯。甚或能重演當年漢中的輝煌戰例,以進可攻,退可守,終將荊州固若金湯。到時諸葛亮再北伐中原,又有何憂?
然諸葛亮偏見難移,始終不信任魏延。其實諸葛亮何嘗不知魏延才能出眾?但他更忌憚魏延日后窺覬自己軍權,甚至謀反奪權。因此他寧可荊州失守,也絕不放手讓魏延鎮守要地。這也讓魏延在劉備集團再無施展才華的機會,只能眼睜睜看著荊州淪陷,劉備集團江山黯淡。
數年后,諸葛北伐至五丈原時,發現大業無人可繼,遂病而亡。這一切結局,若非當初諸葛亮刻意排擠魏延,又會如何?這也讓人不得不痛惋,當時若魏延守荊,或許劉備集團早已踏上復興之路!
當今回望,諸葛亮排擠魏延的舉動已成定局,我們也無從推測歷史的如果。荊州的淪陷和劉備大業的落空已成事實,這是無可改變的歷史進程。
然而這段往事提醒我們,一個杰出政治家也絕非全知全能,同樣會有偏頗與誤判。諸葛亮不待見魏延,最終也只能讓劉備集團付出慘痛代價。他排斥異己,也終究害了自己,未能完成北伐夢想。
這些年來,人們總歸諸葛亮于完人,其實他也只是一個凡人,與我們并無不同。我們在評論歷史名人時,也應抱著謙遜謹慎的態度。因為再聰明睿智的人,也難免有錯漏疏忽。
當我們審視一個政治家作為時,也需要深入具體情境,透過表象看本質。如此或許才能對歷史人物作出相對公允的評判。不盲目頌揚,也不必妄加攻訐。因為他們終究也是普通人,會有普通人的偏差與過犯。我們唯有平和地審視,方能明白歷史進程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