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安史之亂「賊首」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何都喪命于「親兒子」之手?他們都犯了3個「相同錯誤」
2024/07/30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的一天,300多斤的安祿山正躺在特制的大床上睡覺,突然有兩個人躡手躡腳走進他的營賬,一個是跟隨他的軍師嚴莊,另一個則是安祿山的貼身太監李豬兒。而安祿山的親生兒子安慶緒則站在安祿山的臥室門外,面部猙獰,他時刻準備著,若嚴莊和李豬兒失手,他就會立刻沖上去補刀。

一、安祿山之死

嚴莊和李豬兒拿著大刀一步步逼近安祿山。

雙目失明的安祿山,感到一股從未有過的令他窒息的危機感,他驚慌失措,掙扎著去拿床頭上那把一直掛著大刀,可怎麼也抓不到,只得搖著賬幔絕望地喊道:「這人是我的家賊呀!」,嚴莊揮起大刀一把劈進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聲音剛落就去了另一個世界。

安祿山

緊接著嚴莊和李豬兒在安慶緒的指揮下在床下挖了一個好幾尺深的洞穴,他們用毛毯包著安祿山的尸體投進坑里埋了。全程靜悄悄,連一個哭喪得人都沒有,更沒有什麼安葬禮儀。

「立慶緒于戶外,莊持刀領豎李豬兒同入祿山賬內,豬兒以大刀斫其腹。祿山眼無所見,床頭常有一刀,及覺難作,捫床頭不得,但撼幄賬大呼曰:「是我家賊!」腹腸已數斗流在床上,言訖氣絕。因掘床下深數尺為坑,以氈罽包其尸埋之」——《舊唐書》

一切處理完畢,他們就向外宣告說,安祿山傳位給晉王安慶緒,去山上修煉去了。從此,安祿山徹底消失在眾人的視野 ,被尊為太上皇。

安祿山的下場很慘,也可以說這都是他罪有應得。在他活著的最后那段日子里,經受了人間一場煉獄般的生活,也將他人性的罪惡展現的淋漓盡致。

安祿山天生暴戾,步入戰場后的他更加殺人如麻,手段惡毒殘忍,他多次誘騙奚人和契丹人,假裝熱情款待,在設宴款待時偷偷在酒里放入麻醉草藥莨菪,預先挖好土坑,等到契丹人昏迷了,砍下頭來就埋掉,動輒殺數千人,前后做了四次這樣的事,可謂殺人如麻,手段極其殘忍。

他反叛占據東京洛陽城后,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定都洛陽。當上皇帝后的安祿山沒過多久,身上就長滿了大毒瘡。

暴戾的安祿山

過度肥胖的身軀讓他行動困難,身上的毒瘡不時地復發,使他疼痛難忍,生不如死,肥胖并發癥加上長瘡癤,導致他一雙眼睛都瞎了。他只能靠感覺和聽覺來辨別身邊的事物,他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隨時隨地大都會大動肝火,他將身邊的侍從及臣子都不當人看,動不動非打即罵,或者沒有任何理由地處死。

甚至對肱骨之臣動用刑罰,就連他的軍師,也就是當初曾力勸蠱惑安祿山謀反,積極出謀劃策的嚴莊也慘遭他鞭棍抽打,使警惕性十分高的嚴莊感覺到自己的腦袋隨時就會搬家。

安祿山身邊的侍從李豬兒,來自契丹部落,從10歲時就跟隨安祿山作為親兵,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安祿山不顧李豬兒的哭喊,親手持刀將他閹割,李豬兒頓時血流如注,昏死過去,安祿山并沒有看重他的性命去找醫生為他醫治,而是往他傷口上撒了把草木灰就任其自生自滅。昏死一整天的李豬兒差點送命,好在僥幸活了過來,成了安祿山的宦官。李豬兒畏懼安祿山的殘暴,只能對其唯命是從。

他對安祿山盡心盡力地照顧著,負責他的日常。

安祿山由于太肥胖,肚子很大,每當穿衣服時,必須要三四個人協助才能完成,光那個大肚子就需要兩個人抬,需要一個人用頭頂起肚皮,才能系上腰帶,而每次用頭頂的那個人就是李豬兒,因為安祿山覺得只有李豬兒的力道和頭頂的位置是最適宜的,他的每一次脫衣與穿衣的任務都要李豬兒服侍。

《舊唐書》卷二○○上,列傳第一五○上,《安祿山傳》:「初,豬兒出契丹部落,十數歲事祿山,甚黠慧。祿山持刃盡去其勢,血流數升,欲死,祿山以灰火傅之,盡日而蘇,因為閹人。祿山頗寵之,最見信用。祿山肚大,每著衣帶,三四人助之,兩人抬起肚,豬兒以頭戴之,始取裙褲帶及系腰帶……」

對病中的安祿山,李豬兒經常衣不解帶地精心照料,也只有在李豬兒的服侍下安祿山才能睡著,可即使這樣李豬兒也會慘遭安祿山的打罵責罰,天長日久李豬兒對安祿山由懼怕轉為仇恨。

莊嚴看到這些決定聯合李豬兒和安慶緒一起弄死安祿山。

安慶緒本是安祿山嫡出的二兒子。安祿山反叛后,累及自己在長安城的哥哥安慶宗和母親康夫人,他們被唐玄宗怒而處死。

安慶緒和安慶宗本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按理說大哥死了,他應是皇位最合法的繼承者,可是安祿山并不看好安慶緒,安慶緒生性懦弱,說話又顛三倒四。當他看到哥哥安慶宗和母親被殺的布告,并非燃起復仇的怒火,而是被嚇得直哭,他找到安祿山哭訴,安祿山在戰車上震驚大喊道:「我兒有什麼罪過要殺死他!」就算唐朝得官軍跪在地上擠滿大路兩邊向他投降,他依然下令他們自相砍殺,慘死得足足六七千人,安祿山嫌棄安慶緒沒有自己的血性,而將父愛都給了另一個兒子安慶恩。

安慶緒的母親死后,安祿山寵幸妃子段氏,安慶恩就是段氏和安祿山所生,安祿山將段氏封為皇后,段氏所生的兒子就成為嫡出,安祿山非常喜歡段氏所生的兒子。

得不到父愛的安慶緒時刻有一種危機感,他擔心自己的地位不保,甚至會被莫名處死。

安慶緒劇照

莊嚴、李豬兒、安慶緒出于求生的本能,聯合在一起,最終送安祿山歸了西。

可以說,安祿山的送命是自己逼著身邊的這些人殺了自己,實屬咎由自取。

二、史思明之死

上元二年(761年),也是一個夜晚。

史思明突然從一場噩夢中醒來。他滿身冷汗,心有余悸地將身邊的伶人叫醒,說起當時的夢境,一時尿急去了廁所。

恰在這時,一場政變發生了。

大將駱悅等人秘密見到史思明的長子史朝義,對他說:「 我們和您都面臨被殺的處境,自古以來就有廢立君王之事,請您召見宿衛曹將軍共商大事。」

史朝義低著頭猶豫。駱悅又說:「 您如果不聽勸的話,我們今天就歸降李氏,那樣您也就完了。」

史朝義落淚,抽噎著說:「 諸位好好處理這件事,不要驚嚇了我父親。」

駱悅等人只好找來值宿警衛的曹將軍并說服他,無論如何要弄死史思明。

史朝義最終點頭。

大將駱悅帶著一班人提著武器闖進史思明的居所,一路上刀光劍影,誰敢阻攔就用刀劈劍刺,史思明聽到動靜,立刻跳墻逃命,當他跑到馬圈時,被身邊的人出賣,指出了他的去向,史思明趕緊跨馬逃跑,卻被駱悅的侍從箭射中胳膊,活捉并軟禁起來。

史思明詢問是誰作亂,得到的回答是「懷王」。

史思明當即大聲呼喊懷王(指史朝義),對他道:「早晨我說錯話了,活該被捉。可是殺我太早,使我不得至長安。」

史思明又對史朝義厲聲喝斥:「你可以囚禁我,別落下殺父的名聲啊!」

史朝義在駱悅等人的協助下活活勒死了史思明,用氈毯裹尸,用駱駝運回洛陽。

史思明的下場是挺慘,不過這也都是其咎由自取。

史思明生性殘忍而且多疑,經常濫殺無辜,對部下冷酷無情,動不動就誅人九族,造成手下人人自危,更是寒了自己最懂事的孩子的心。

史朝義作為史思明的長子,經常跟隨史思明帶兵,恭謙謹慎,性情溫良,對父親尊敬,愛惜屬下。

將士們都恨愛戴他,可是如此優秀的史朝義沒有得到史思明的寵愛,反而面臨被父親殺害的危險。

有一次,史思明派史朝義攻打陜州,途中史朝義的兵馬遭到唐軍的襲擊無法前進,史思明不問青紅皂白差點將史朝義等人誅殺。他說 「朝義怯,不能成我事」,史思明的簡單粗暴令史朝義十分惶恐。

另外,史思明和安祿山一樣,都偏愛自己的另一個兒子。史思明偏愛的是自己的小兒子史朝清,他早就想殺掉史朝義立史朝清為太子,并且將自己的這些想法說給手下的人聽,聽到消息的這些人都為史朝義鳴不平,他們將聽到的都透漏給史朝義,并支持史朝義將殘暴的史思明殺掉取而代之,也免除自己的后顧之憂,他們誰也不想活在擔憂自己和家人的腦袋隨時搬家的恐懼中,可是,史朝義并不忍心殺害自己的父親,直到又一件事情的發生。

也就是史思明被活捉的那天早晨。

當時史朝義依令正在修筑城墻,因他看到士兵們疲憊就讓士兵們暫歇,正好被巡檢的史思明看到,史思明不問青紅皂白就對史朝義破口大罵道:「汝惜士而違我令邪?」還咬牙切齒地威脅說:「朝下陜,夕斬是賊。」意思就是等史思明攻克陜州,就殺了「此賊」( 史朝義)。

史朝義聽了史思明的話非常害怕,他太了解自己父親了,他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殘暴之徒。一個從骨子里透露著來自并超越突厥人的原始的血腥和野蠻。

他一臉兇相,看一眼就令人不寒而栗,他和安祿山是同鄉兼鐵哥們,精明好學,懂六種語言。

史思明是個老賴,33歲那年,為逃債,去了奚族地區,被當地人活捉。他擅長說謊,對此他說到:「我是大唐王朝派來與你們的大王和親的使者,你們若殺了我就會大禍臨頭的」

就這樣他見到了奚王,騙取了奚王的信任,受到貴賓之禮的待遇。

奚王畏懼唐王朝的勢力,為表感謝,派了100人跟著史思明去拜見大唐皇帝。

史思明想要擒住奚王賬下的大將瑣高將功贖罪,就哄騙奚王說:「大王派去的人雖然不少,但我看多是淺薄之徒,讓這些人去見天子怎麼行呢?聽說大王賬下的瑣高才能出眾,可擔此大任,何不派他來?」

奚王不敢反對,就讓瑣高帶著手下300人跟隨史思明去而去。

史思明心口不一,將借刀殺人之計玩的爐火純青,他偷偷派人告平盧守將裴休子說:「奚族人派瑣高帶領一隊精銳將士來朝拜我大唐天子,說是感謝,其實是來偷襲平盧的,趕緊殺掉他們!」

裴休子信以為真,將瑣高手下的300人殺了個精光,獨留瑣高一人當人質。

就這樣,史思明把瑣高押送到幽州節度使那里,節度使見史思明竟然拿下奚人最有才能的瑣高,就對史思明產生由衷的佩服,并上奏朝廷上奏大贊史思明。就這樣史思明通過連環騙,在仕途上平步青云,還被提拔為將軍,獲取了皇帝賜漢名「史思明」的榮耀。

史思明為達目的殘忍至極不擇手段。

就在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時,令史思明經略河北。史思明就像個惡魔般,帶著部下剽掠搶奪,殺人取樂,就連手無寸鐵的百姓他都不放過。大唐裨將張興被俘,史思明想讓其歸附,不從,就鋸殺了張興。

安慶緒殺了安祿山自立為帝后,史思明覬覦安氏的老窩范陽,那里有堆積如山的珍寶讓史思明垂誕三尺,他想扳倒安慶緒將范陽據為己有。

當安慶緒被唐軍打敗,逃往鄴郡(今河南安陽)時,史思明趁機跟進,他一面重兵防備,一面派使者招撫安慶緒的麾下大將北平王李歸仁(率軍逃亡范陽),李歸仁率領的曳落河、六州胡人歸附史思明,他們一路掠奪的財寶都被史思明沒收,李歸仁率領的同羅部不服,史思明就對其發兵,擊殺三千余人,輕松進入范陽,他不斷擴充兵力。

安慶緒得知史思明的兵勢盛猛,心中不免擔憂焦急,他想除掉史思明。史思明早就對安慶緒的弒父稱帝心存不滿,可實力不允許他蠻干,畢竟安慶緒殺安祿山這件事,安慶緒一直對外宣稱安祿山是上山修仙去了,因而叛軍是依然擁護安慶緒的,史思明決定歸順唐朝,避禍為福。

雖然安慶緒稱帝了,但不久就被唐軍打敗,灰溜溜逃往鄴郡,在鄴郡擴展軍備,他想東山再起。

畢竟人家是安祿山的兒子,不差人脈。安祿山的老部下蔡希德、田承嗣等人紛紛來加入他的陣營。

安慶緒發現這些人群中并沒有史思明的影子,就嚴重懷疑史思明對他有二心。

他趕緊安排宰相阿史那承慶、親王安守忠和部將李立節三人,帶了五千騎兵打著「調兵」的旗號來范陽,準備抓取史思明的把柄。

史思明聽說后,知道他們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他并沒有驚慌,而是設好埋伏,親自率領幾萬士兵出城迎接。

當見到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后,他將所有的迎接禮儀都安排到位。

本來他們就和史思明之間就有交情,一番客套下來很快消除了他們的戒備之心。

史思明看火候到了,就讓人對阿史那承慶等人說:「諸位遠來,將士們不勝欣喜,但身為邊卒素來膽怯,見大軍前來惶恐不能自安,愿弛弓解甲,以慰眾心。」阿史那承慶等人應允。

史思明熱情洋溢地帶他們進了范陽城,引入早已設好的宴會大廳,熱情款待,這些人早就忘了自己是來干什麼的了,他們正喝酒喝得起勁,史思明一聲令下,阿史那承慶等三人全部被捆綁了。

史思明拘禁了阿史那承慶,斬殺了安守忠、李立節,奉表以所轄十三郡及八萬兵士歸降朝廷,又聯絡河東節度使高秀巖一同投降。

唐肅宗一看可高興了,封史思明為歸義王、范陽長史、御史大夫、河北節度使,其七個兒子也都被封官。他在范陽招兵買馬,與叛軍暗地來往,等待時機繼續反,反,反。

史思明表面歸順唐朝后,想再掀反旗,那個跟隨史思明快三十年的耿仁智表示反對,他大聲說:「人終有一死,若為忠義而死,是死得其所。如今再隨你反叛,不過是茍延殘喘,還不如速死為好。」

史思明聽后暴怒,二話沒說,親手用棍猛擊老部下的腦袋,致使耿仁智腦漿崩裂而死。

「仁智事思明頗久,(思明)意欲活之,卻令召入,謂之曰:「我任使汝向三十年,今日之事,我不負汝。」仁智大呼曰:「人生固有一死,須存忠節。今大夫納邪說,為反逆之計,縱延旬月,不如早死,請速加斧鉞!」思明大怒,亂捶殺之,腦流于地。」《舊唐書·卷二百上》

緊接著,史思明瞄準了安慶緒,他決定干掉他。

安慶緒退守鄴城之后,很快東山再起。

唐肅宗派郭子儀、李光弼等率20多萬大軍,號稱60萬,準備一舉拿下鄴城,安慶緒仗著鄴城各方面防護措施都不錯,誓不投降。他一邊拼死抵抗,一邊向史思明求救。

史思明倒是來了,還打敗了唐軍。

他此舉當然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安慶緒向天下宣布:自愿將大燕皇帝之位讓給史思明。

就在那種緊急的狀況下,安慶緒沒有別的路可走,只能讓位。他派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稱臣,等待史思明解甲入城后,奉上皇帝印璽。

史思明心中暗喜,故作姿態卑微回復道:「愿作兄弟鄰國,互為表里,鼎足而立。稱臣之事,萬不敢接受。」這使安慶緒完全放松了戒備,他大喜過望,請求與史思明歃血結盟。

安慶緒愚蠢地相信了,他帶著一些人進入史思明大賬,準備結盟。

見到史思明,安慶緒叩頭下拜說:「作為臣下我治軍無方,喪失東西二京,久陷重圍,沒想到大王看在太上皇的情份上,遠來救危,使我得以復生,恩深如海,終生難報。」

史思明立馬原形必露,他怒道:「丟失兩京,何足掛齒!你身為人子,殺父篡位,天地不容。我要為太上皇討伐你這個逆賊,豈能被你的諂媚虛辭欺騙!」

就這樣安慶緒連同自己的四個弟弟都被史思明活活勒死了,史思明又誅殺了高尚、孫孝哲、崔乾祐等人。

接著,史思明率軍入鄴城。喜歡屠城,每次攻陷城池,都殺光老弱男丁,兇殘毒辣的史思明,給鄴城帶來一場浩劫,安慶緒留下的親軍3300多人被殺,兵馬與地盤被占,全城血雨腥風!史朝義留在相州鎮守,史思明回到范陽稱帝。

史思明所作的這些都被史朝義親眼目睹,他深知自己老爹是一個心機極深,權利欲極強,出爾反爾,老奸巨猾,經常玩借刀殺人把戲的令人感到恐懼的人,因而他對史思明親口說出的要除掉自己的話深信不疑,他明白史思明是能做出殺子的事兒的,自己的小命朝夕不保,他恐懼,不安,焦灼。

恰好駱悅等將領也害怕被兇殘的史思明誅殺,這些人的性命都正在受到史思明的威脅,很快他們抱團,決定在史思明還沒對自己下手之前先下手。

就在那種眾叛親離的場景下,心思歹毒的史思明慘死,這是理所當然。

通過安祿山和史思明都被自己兒子所殺的全過程,可以看出二人都有兩個致命的行為。

1、二人都殘暴到極點,就連身邊的人都不放過。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殘暴地喪失了人性,他們站在權位上隨心所欲,做事說話都失去了做人的基本規則。

李豬兒對安祿山唯命是從,照顧得體貼入微,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人都遭到安祿山的摧殘,謀士莊嚴也動不動就遭到安祿山的刑罰,可以說安祿山身邊的人無一不慘遭安祿山的體罰,安祿山這是在不斷地積攢眾怒,最終激起大家的反抗。史思明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對自己部下不當人看,就連跟隨他近30年的老部下他都能親手敲爛其腦袋,可見史思明根本就沒有人性。二人都愚蠢地將自己身邊的人逼向絕路,動不動就要人的性命,這是不給人留一點活路,俗話說,「兔子急了都會咬人」,一個人一旦被逼到絕路,是什麼事都干得出來的,將人逼向絕路就是愚蠢之舉。

2、二人都對自己未來要繼位的嫡子太不公平。

二人都偏愛自己的小兒子,將年長的兒子視為眼中釘,動不動就對要繼位的嫡子揚言「廢了你」,「殺了你」,這種威脅,對他們兒子的性命造成威脅,給他們的心靈造成致命的傷害,逼反了他們,就如趙武靈王,在大兒子沒有犯任何原則性錯誤時,就想讓小兒子取代其位,逼反大兒子,最終被餓死在沙丘。

史思明也一樣,特別暴虐,殺人如麻。不光殺敵人,殺身邊的人,就連對自己兒子都要揚言殺掉,逼得兒子沒活路,只好先下手為強了。

他們得這種做法就是自尋死路,說是他們都被兒子殺死,還不如說是被自己害死的。

3、二人都都屬于臣子造反,暴虐非常。

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皇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臣們要守臣子的禮儀,禮節,對主上要忠心耿耿,絕不能反叛,一旦反叛就是叛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安祿山、史思明為了當皇帝不擇手段地通過欺騙造反,他們利用君王對自己的恩寵去造反,其人性低下,品德惡劣,這在當時的臣子圈被人所不齒。正如《 新唐書》所說:

「祿山、思明興夷奴餓殍,假天子恩幸,遂亂天下。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賊殺其父,事之好還,天道固然。然生民厄會,必假手于人者,故二賊暴興而亟滅。」

史思明殺了安慶緒僅過了兩年,就被兒子史朝義殺死;弒父的史朝義也沒有得到好的下場,他殺了父親兩年后,兵敗自盡,給安史之亂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