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女子結婚36年不圓房,丈夫死后守寡38年,102歲去世前才說出原因
2024/07/10

蘇雪林,一個民國時期的新時代女性,她和冰心、林徽因、陸小曼、張愛玲并稱為「民國五大才女」

她處在封建傳統和新時代思想的交替時期,一方面無法擺脫傳統婚姻的束縛,另一方面又有著自己對自由戀愛和浪漫主義的向往。

在這種復雜的矛盾中,她和丈夫「張寶齡」的婚姻,也成為了彼此一生的牽絆。

求知的種子根植內心

蘇雪林出生于浙江的一個縣城衙門,祖父是個當官的,祖母是有名的大家閨秀。

受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祖母一直用自己固有的封建思想束縛著蘇雪林和她的母親。

祖母信奉傳統教條 「女子無才便是德」,認為女性的作用就是相夫教子、傳宗接代。

蘇雪林從小生活在這種環境下,但是她的性格確實十分的倔強和叛逆,祖母叫她做女工,但是蘇雪林對這些提不起一點興趣。

蘇雪林喜歡讀書,在她7歲那年,祖父在縣衙辦了私塾,蘇雪林的哥哥弟弟都去讀書了,她也很想去,卻遭到祖母的阻攔:「女孩子家家的,讀什麼書,快回去做女工。」

蘇雪林不服氣地說:「憑什麼男孩子就能讀書,女孩子就不行!」

說完氣沖沖的跑開了。後來蘇雪玲學精了,她知道和祖母對著干沒什麼好處,于是趁祖母不注意悄悄溜到私塾后邊跟著學。

因為不是每節課都能坐在后邊偷偷的聽,所以有時候會漏掉一些內容,聽得一知半解。

有不懂的地方她就去問她的哥哥們,好在哥哥們都很喜愛這個小妹妹,也樂意教她一些知識。

私塾并沒有堅持下去,很快就關閉了,她的哥哥弟弟只能去外邊學習,蘇雪林一時之間失去了興趣愛好和精神寄托,每天只能從兄長們的施舍中學到一些知識。

在蘇雪林17歲那年,她的一位留洋回來的叔叔見蘇雪林很有文化天賦,于是勸說她的父親讓她去讀書,她才有機會進入一所小學讀書。

可僅僅維持了半年,因為家庭變故,蘇雪林不得不再次停止學業。

就這樣兜兜轉轉,蘇雪林一直在學習和停學之間輪轉。直到她得知了當地女子師范學院恢復招生的消息,這一次,蘇雪林就算是死也要抓住機會。

她體內求學的熱情已經無法遏制,她三番四次去求祖母,用盡了軟硬各種手段,甚至以跳河自盡相威脅。

最終祖母拗不過,加上母親也幫助蘇雪林勸說,才得以同意她到省城報考。

1915年,蘇雪林順利考入夢想中的安慶省初級女子師范學校,她的才能才充分得以被挖掘。

在上學期間,蘇雪林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再加上魯迅、胡適等人正是蘇雪林的授課老師,受到師長和環境的影響,蘇雪林的思想從上到下得到了革新。她說:

「我現在完完全全變成了一個新的我。」

也是從那時起,蘇雪林開始了寫作生涯,并且開始關注社會話題。

1912年,蘇雪林畢業去了一所小學當老師,那年她已經22歲了,思想較之前更為成熟。

她覺得自己不甘心于一輩子只在一所小學任教,她還有更加偉大的理想和抱負,于是她一心準備報考北京高等學府。

不出意外,這個決定又一次遭受到祖母的反對,祖母勸誡她把心思花在婚姻大事上,家里人早就給她許配了婚姻,她未來的丈夫是商人的兒子張寶齡,倆人身世家境等各方面都很匹配。

但是蘇雪林不愿意,著急上火加上抑郁煩悶導致她大病了一場,祖母看實在沒有辦法,于是同意她繼續深造。

至此,婚期不得不推遲,為了讓祖母安心,蘇雪林答應和未婚夫張寶齡保持書信往來,先培養感情。

張寶齡

文科女與理工男的婚配

蘇雪林和張寶齡通過幾次信之后,就發現兩個人根本不合適,很難有共同語言。

她是新時代女性,渾身上下充滿著浪漫主義女性的色彩,而張寶齡雖然家境良好,他自己也是出國留過學的理科高材生,但是性格上卻十分枯燥無趣,這從他寄的信件中就可以看出來。

蘇雪林無論如何也不想和這樣不懂浪漫的男人在一起,她多次勸說家里人解除婚約,卻都徒勞無功。

後來蘇雪林瞞著家里人去法國留學,想要徹底追求自由,她的母親和祖母知道后非常生氣。

對祖母來說:傳統意義上的大家閨秀應該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可自己的孫女卻私自一個人去了國外。

在國外,她遇到了瘋狂追求自己的秦風,秦風和張寶齡可以說是兩個性格完全相反的人。

秦風自由灑脫隨性,敢于追求自我和愛情,他身上的浪漫主義色彩也深深吸引著蘇雪林。

她的內心開始掙扎:一面是父母的包辦婚姻,另一面是自己理想的愛情。

正在她猶豫不決之時,收到家里人的來信,父親因病去世,母親也病重不起。蘇雪林匆忙踏上了回家的旅途,也斬斷了和秦風的一切聯系。

母親唯一的心愿就是看到女兒成婚,蘇雪林是個孝順的孩子,她知道母親和祖母不一樣,母親愛她,如果不是祖母強加干涉,她不會逼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

但眼看母親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為了完成母親的心愿,蘇雪林同意和張寶齡結婚。

張寶齡雖然是個毫無情趣的理工男,但是對蘇雪林的照顧確實一點也不少,甚至為了她做了許多犧牲,包括不想和蘇雪林異地,而自己搬家到蘇州。

但是,婚后的日子和蘇雪林想象的一樣清湯寡水,唯一的波瀾可能就是爭吵。兩個三觀不一致的人在一起,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蘇雪林渴望浪漫自由,渴望做新時代女性,而張寶齡則有些大男子主義在身上,他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夠以夫為天,相夫教子。

蘇雪林贊美花朵、贊美月亮、贊美晚風,在她眼里一切事物都可以很唯美并且撫慰心靈。張寶齡不懂,他覺得花兒招搖、月亮只不過能夠在晚上照明,晚風是大自然里最自然不過的產物。

蘇雪林見他如此不解風情,便不再多說什麼,她也知道,他一輩子都不會懂她。

36年不圓房,丈夫死后未改嫁

蘇雪林對丈夫說:

「我們兩個的婚姻不是遵從內心,不是我們自主決定的,既然這樣,我們就只保持婚姻的名分吧。」

張寶齡聽出了蘇雪林的畫外音,于是接著她的話說:「你放心,沒經過你的允許,我絕不會碰你。」

就這樣,蘇雪林和張寶齡的婚姻只有婚姻之名,而未曾有過婚姻之實。

他們兩個更像是合伙人,每日同餐不同寢。沒有精神方面的交流,日常溝通對話就是一些家長里短。

因為未曾圓過房,所以倆個人沒有孩子,但是他們雙方各自認養了一個孩子。

蘇雪林認作自己同學的女兒做干女兒,而張寶齡過繼了自己的一個侄子,兩個人都對對方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對于各方面都合不來的兩個人,這段婚姻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雙方都是在履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強忍著保持著夫妻關系。但是對于蘇雪林來說,她卻從未想過失婚。

雖然她是新時代的女性,但是從她屈服父母嫁給包辦婚姻后,我們就可以發現,她身上還有傳統思想的束縛。

包括對于自己喜歡并且瘋狂追求自己的秦風,也為了道德方面而放棄。

失婚對于她來說,是不體面的,是會讓人留下話柄的。

還有一點就是,蘇雪林皈依了天主教,信徒更不能失婚,這就違背了自己的信仰。所以,婚姻對于蘇雪林來說更像是個擋箭牌。

後來,由于工作和性格原因,兩個人長達幾十年處于分居狀態,直到1961年,蘇雪林收到親戚寄來的信,張寶林因為腸胃炎去世。

丈夫去世后,蘇雪林也并沒有改嫁,這一段長達一生的婚姻雖然不合,但是雙方都為對方守身如玉,對婚姻的責任恪盡職守。

盡管兩個人之間并沒有愛情,但張寶齡從未愛上過別人,蘇雪林亦是如此。

就這樣,蘇雪林守了38年寡。1999年4月21日,一代才女蘇雪林去世,終年102歲。

臨終前,蘇雪林也完成了自傳的絕筆。而這位一生都在追求「新思想」的才女,卻在書中道出了這樣一番話:

我誕生于一個極端保守的家庭,雖幼年飽受舊禮教之害,但幼年耳濡目染的力量太強,思想究竟是保守的。

而這,也說出了她不愛張寶林,卻為他守寡38年的真正原因。

蘇雪林晚年撰寫自傳

結語

蘇雪林和張寶齡的不幸婚姻是時代的產物,兩個弱小的人物是不能和當時依然頑固的封建思想抗衡,才導致後來的悲劇。

從兩個人的晚年回憶中,我們發現,蘇雪林和張寶齡對彼此都心懷愧疚。張寶齡覺得自己不是良人,沒有給妻子想要的愛情,讓她浪費了自己一生的時間在自己身上,而因為有了婚姻的束縛,她不能追求她想要的生活。

蘇雪林也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就連縫補衣服、端茶倒水這類小事她都沒有為丈夫做過。

兩個人這一輩子都在為一個錯誤的決定買單。

但是她也感激張寶齡,這是這對不幸的婚姻,給了她很多的感觸,也成就了她後來的文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