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駝鈴聲聲,商隊猶如畫筆,在寧夏的固原地區,寫滿了隋唐風華。
固原乃古代的軍事重鎮和貿易集散點,有本地人、外地人、外國人……多個民族、多個人種、多個派別……各國文化交相輝映。
舉例來說,2004年的時候,固原出土了一座奇怪的夫妻合葬墓,夫妻倆手牽著手,似乎是一場穿越千年的愛戀。
雖然手牽著手引人遐想,但這明顯不符合傳統葬俗,再有就是夫妻同時去世的可能性極小。
墓葬當中,出土了多件奇怪的金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而本期文章要帶來的內容,便是絲綢之路溝通歐亞,以華夏文明為主導的文化大融合。
關于此事的詳細經過,要從2004年說起,因為要修建福州到銀川的高速公路,所以工程隊開始了緊張的施工,處處熱火朝天。
而寧夏固原的九龍山,恰恰位于高速公路的施工標段,各種重型機械轟鳴,引擎聲震耳欲聾,工人劈山過河卸嶺開道。
可突然有挖掘機,挖出大量的黑色木頭,當即上報領導,說是挖到了古代的棺材,極有可能是古墓。
領導上報到文物部門,當地的考古專家,緊急趕往九龍山施工現場。
第一步的工作,自然是按部就班的古墓勘探,專家懷疑腳下埋著一大片墓葬群。
再有就是,按照古人的風水學來說,九龍山乃是風水寶地,可能有高等級的古代墓葬。
初步的勘探結果是,在長約兩百多米、寬約六百至七百米的范圍內,有將近五十多座古墓,其中四十多座漢朝墓葬,五六座隋朝墓葬。
當然了這僅僅是初步的勘探,至于具體的年代,還要等發掘之后才能給出準確的鑒定。
為了配合高速公路的施工,所以考古隊開始了忙碌了起來,考慮到隋朝的墓葬存世極少,再加上漢墓規模太大,所以首先發掘的便是隋朝墓葬。
等后續更加專家的考古隊來了之后,再去發掘九龍山的漢墓。
經過討論,最先發掘的是M33號墓,雖然說是規模很小的土洞墓,大致相當于一個窯洞。但這座小墓,卻帶給考古隊諸多驚喜……
考古隊經過五六天的清理,刷子緩緩掃過墓主人的頭部時,一點金光乍現,在太陽下熠熠生輝!
隊員急忙打電話聯絡上級,興奮地說:「挖到了黃色的文物!」
寧夏寧夏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陳偉,開車直奔現場,他猜測隊員極有可能是挖到了黃金制作的陪葬品。
陳偉趕到一看,只見那墓主人的頭骨上,套著一個黃色的器物,薄薄的猶如金紙一般,猜測是女性頭部的黃金首飾,可能是金簪掛著的裝飾。
隨著清理的深入,這件金器覆蓋了墓主人的大半個頭部,這讓在場的考古專家大感震撼,因為以前從未出土過如此奇特的器物。再有就是排除了金簪的猜測,也排除了墓主人是女性的猜測。
這讓人第一時間就想起了商路,所以推斷那金器,可能是外國的首飾賣到了中國這邊。
但轉念一想也不對,如果說是通過商路賣到中國的首飾,墓主人也只會活著的時候穿戴,去世的時候肯定不會戴到頭上,這不符合當地的葬俗。
難道說,墓主人是個外國人嗎?
真正挖出來金器之后,才知道是個金色的王冠,當地并沒有帶王冠下葬的傳統。
再有就是,墓主人身份如果是王公貴族,不可能葬在小小的墓穴當中。
而且金冠是沿著臉頰往下延伸,從器物的造型來說,不像是中國本土的文化元素。
金冠是整個套在墓主人的額頭,刷子清理到墓主人下巴的時候,又出現了黃金制作的金屬條,包裹住墓主人的下顎骨。
考古專家疑惑不解,打電話詢問國內的各領域學者,都說沒有見過這麼奇特的文物。
國內考古界,也從未出土過類似的文物,不像是中國本土的器物。
陳偉翻開了當地的史料,可查了許久也沒有查到相關記載。而墓主人下巴上的金器,暫時取名為下頜托。
專家起初猜測的是,墓主人之所以帶著此物,可能是為了防止尸體變形,所以才托住下巴。
既然墓主人以黃金陪葬,由此可見M33號墓的墓主人,絕非泛泛之輩,墓穴當中可能有大量珍貴的陪葬品,專家想到這里,內心很興奮。
在研究兩件金器的時候,考古專家發現上面帶著兩個小孔,也就是說兩件金器,大機率是連接到一起的,下巴的金器,和頭上的金冠,通過繩子相連。
只不過繩子在漫長的歲月當中逐漸腐朽,所以乍一看還以為是兩件金器。
專家去問考古隊的隊員,在發掘這座古墓的時候,有沒有在墓壁上,看到墓志銘?是否有遺漏的部分?
隊員都搖頭,回應說沒有看到墓志銘,墓壁上都是五花土,大家清理這座古墓的時候很認真,注意到了每一寸的墓土。
對于M33號墓的考古工作繼續進行,在清理到墓室的位置時,也就是清理到墓主人腰部的時候,再次出土了金光閃閃的器物。
隨著刷子掃過墓土,一條長長的金片兒,展現在了眾人的眼前,因為位于墓主人的腰部,所以初步判斷是金腰帶。
緊接著又清理出金帶扣,四個角又有四個對穿的孔,以及最重要的金鉚釘,由此可見這屬于是將金腰帶釘在了獸皮腰帶上。
這條腰帶是有實用價值的,并非純粹的墓地陪葬品,因為年代久遠歲月滄桑,所以獸皮塵歸塵土歸土,只剩下外面的黃金。
不難想象的是,墓主人頭戴金冠,系著金腰帶,出門的時候渾身金光閃閃,身邊也大機率有侍衛保護。
從器物來看,并不是女性首飾,再加上骨骼提供的證據,由此可見墓主人并不是女人,而是一名男子。既然穿戴黃金,可能是社會地位很高的隋唐門閥貴族。
緊接著,在金腰帶的旁邊,又出土了一枚羅馬時期的金幣。也就是說,在中國的寧夏,挖出了一枚西方貨幣。
中國出土過很多枚羅馬金幣,證明了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繁榮,各國商隊來往頻繁。
但讓人疑惑的是,以往每次出土羅馬金幣的地方,都是高等級的王公貴族墓,可眼前的這枚羅馬金幣,卻出土在一座土洞墓當中,也并不符合正常的喪葬習俗。
從金幣的圖案來看,乃是身穿鎧甲的查士丁尼一世。
專家經過仔細鑒定,這枚羅馬的金幣,乃是一枚仿制的金幣,也就是說并非真正的羅馬金幣。
再有就是,這枚仿的羅馬金幣上,還有一個小小的孔洞,正常來說打了孔的金幣,是無法進行交易的。
由此可以斷定,這枚金幣是故意打孔穿繩,被墓主人拿來掛在腰部的,拿來當做一種裝飾品,以此來彰顯墓主人高貴的身份。
猶如是中原地區流行的玉佩一樣,乃是社會上層人士的專屬。
從幾件金器來看,墓主人下葬的時候,渾身上下都金光閃閃,透著一股奢靡。
當考古隊往右邊清理的時候,又清理出一顆女性頭骨,也就是說這個墓穴當中,埋葬著兩個人。
隨著女性墓主人的尸骨出土,可以看出兩具尸骨肩膀一樣高,屬于是葬在同一位置的夫妻合葬墓。
最讓人驚嘆的地方,則是兩具尸骨的手部關節,是重合到一起的,給人的感覺像是手牽著手一般。
如果真是同時下葬,夫妻倆直到去世,也是牽手奔赴黃泉,真就是浪漫到生命的盡頭。
可有一個邏輯漏洞,那就是夫妻倆的死亡時間,大機率是錯開的,而同時去世的可能性很小。
M33號墓的夫妻,既然去世之后手牽著手,而且同時死亡的可能性也很小,所以排除了浪漫至死的傳聞。
問題是,墓主人的尸骨,為何會如此奇特的「手牽手」呢?
經過考古專家的研究,古人對于喪葬是極其重視的,不會在一個人去世很多年之后,再打開棺材放入另外一個人,所以手牽手的可能性完全排除。
喪葬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并不會有多少浪漫愛戀的想法,按照葬俗來說,動墳墓開棺材,會影響到子孫后代的氣運。
而這座夫妻合葬墓的兩個墓主人,之所以會手牽著手,最大的可能性,是古時候可能發生過一場地震,所以尸骨的位置會挪動,造成了一種「手牽著手」的巧合。
整個夫妻合葬墓發掘完之后,除了男性墓主人身上的金器之外,只有一個陶盆一個陶罐,倘若墓主人真是貴族,這墓地可真夠「寒酸」的,也就是說排除了皇家貴族的可能性。
既然墓主人的身份肯定很特殊,背后肯定隱藏著大量的歷史謎團。
從金冠的圖案來說,月亮抱著圓圓的太陽,周圍是對稱的飛鳥圖案,必然是中亞地區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說外來文化。
實驗室的專家鑒定了墓主人的尸骨,確認墓主人是粟特人,也就是說是外國人,跟安祿山是同族。
再有就是王冠上的一個個小點,乃是中亞的獨有紋飾,名叫聯珠紋。
萬萬沒想到,在溝壑縱橫的九龍山,埋葬著一對白人夫妻,而且倆人極有可能是神職人員,金器也是祭祀的時候使用。
如果說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而固原則是經貿繁榮的貨物交易地。
而在隋朝和唐朝初期,粟特人在絲綢之路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男性年滿二十,就要沿著絲路外出經商,久而久之,他們便融入了中國,在各地安家落戶。
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粟特人生活在中亞地區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而東漢絲綢之路開通之后,他們逐漸轉為全民經商,哪里能賺錢就去哪里。
唐朝民間有一種說法,只要是有商業利潤的地方,就有粟特人的足跡。
粟特人進入中國的時候,自然也把粟特人的文化帶到了中國,恰恰唐朝又是一個包容又開放的時代。
舉例來說,北方的社火和火攤,可能就來自于粟特人,大概意思就是崇拜光明,所以崇拜火焰。尤其是陜西地區,社火成了節日。
粟特人對光明的崇拜,是受古代伊朗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條商路貫穿了多個文明。
而在文化融合的過程當中,唐朝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或者說占據了貿易的主導地位,自然也影響了外國的商人。
絲路悠悠,粟特人長期穿行在絲綢之路,從東漢一直到宋代。
他們在敦煌和武威,建立了粟特人的聚落,類似于咱們今天的外國商會。
粟特人站在了歐亞絲路文明的「十字路口」,他們最主要的活動是商業活動,他們會根據社會風氣,擁抱不同的文化,例如念佛、研究陰陽、甚至是拿起十字架。
商人為了盈利,必然會學習當地的傳統,然后融合他們自身的文化,這是文明的一種趨勢。
而粟特人影響了中國和中亞,隨著時代的大潮涌動,卻被歷史的塵埃掩蓋。直到二戰結束之后,中亞才出土了大量「拜火」的遺址,以及眾多帶有「光明元素」的墓葬。
通過中國不同時期的粟特人墓葬,結合不同時期的史料來看,粟特人的文化起初帶有濃重的伊朗色彩,而他們沿著絲路,把古伊朗的文化元素,傳入到中國。
他們的喪葬習俗,也因為受中國傳統習俗的影響,所以逐漸改變,說白了就是入鄉隨俗。
粟特人的尸骨,起初使用的是是天葬,到了中亞又流行火葬,裝入到專門制作的陶罐當中,稱之為納骨甕。
例如西安出土的安伽墓,便雕刻著眾人祭拜火盆的場景,墓志銘清楚寫著,墓主人是粟特人。安伽墓修有五個天井和五個過洞,屬于是一座大型墓葬。
而西安出土的康業墓,墓葬已經演化成土洞墓,墓主人尸骨保存完好,嘴里喊著羅馬的金幣。
總之,粟特人文化是多樣性的,會根據社會潮流而改變。
固原乃是絲綢之路的軍事商業重鎮,地下埋藏著數不清的絲路歷史,所以這里才會出土隋唐時期的粟特人墓葬。
商人追求的是貿易,而貿易就需要貨幣,所以粟特人特別愛黃金和白銀,因此會用金銀打造各種器物,以便于長途跋涉的時候攜帶。
所以在粟特人的墓葬當中,出土過很多金戒指和金冠飾,以及金腰帶。
例如粟特人的史道德墓,就出土過一套金覆面,看似是黃金打造成的喪葬器皿,金片縫制在絲綢口罩上,背后的文化元素,則是融合了中亞、東亞、乃至于儒釋道……等等多種文化元素。
就拿前文說起過的聯珠紋,屬于是中亞地區特有的文化元素。
可聯珠紋實際上是起源于中國,而中國這邊隨著金器制作工藝的提升,所以不再使用此類紋飾,而中亞地區則保留了這類紋飾。
當九龍山出土粟特人的墓葬,專家通過金器的聯珠紋,確認是外國人的頭飾。
由此可見,絲綢之路讓文明和文明之間水乳交融,也證明了華夏文明包羅萬象。
固原地區,出土過很多外國貨幣,例如大量的波斯銀幣,以及四十枚羅馬金幣。
通過金幣上的小孔,再次印證了外國商人,起初是通過金幣交易,因為中國人在交易當中占據了絕對的主導,所以金幣逐漸被淘汰,成為外國商人身上掛著的飾品。
說白了就是,出口的貨物不用金幣,所以金幣就失去了交易的價值。
在通過飾品掛在腰部便可看出,外國商人之所以這樣做,是模仿中國社會上層人士的玉佩,通過金幣來彰顯身份。
九龍山墓地,經過發掘之后,確認有四座粟特人的墓葬,每一座墓葬的墓主人,尸骨都保存完好。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粟特人,因為受華夏文化的影響,所以放棄了火葬的傳統,墓主人全尸埋葬在了土洞墓當中。
雖然沒有火葬,但也保留了粟特人的部分傳統,例如沒有棺木,也沒有奢華的陪葬品,只有墓主人生前佩戴的器物。(身份高貴的粟特人,會有石棺和石床)
就拿M33號墓來說,金冠飾帶有明顯的伊朗拜火特征,月亮抱著太陽,結合下頜托覆蓋了半張臉,再采用聯珠紋去填補空白的地方。
而當時的中國,已經不在金箔上雕刻紋飾,所以斷定M33號墓出土的金器,乃是從中亞流傳而來。
參考美國收藏的阿富汗薩珊國王頭像的金冠,跟M33號墓的金冠高度相似,有太陽、月亮、鳥神。
所以專家將其稱之為「日月冠」乃是粟特人祭祀的時候,所采用的一種頭冠。
粟特人被稱之為「東方的猶太人」,他們之所以在消失在了西北的歷史長河,參考猶太人在二戰時期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