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20歲的陶澍與黃家小姐洞房,眾人退去,陶澍激動地揭開新娘的蓋頭,新娘緊張地看著陶澍;「公子,你把我休了吧」!
2024/07/31

1798年,19歲的陶澍迎娶富家黃小姐,洞房之夜,掀開紅蓋頭一剎那,陶澍察覺出了端倪,19歲的陶澍和一位女子入洞房,掀開紅蓋頭一剎那,陶澍生出了幾分疑慮,發覺自己新婚之夜的新娘子不是自己要明媒正娶的黃家小姐。後來,新娘坦白了,果然不是小姐,而是「李代桃僵」的丫鬟,是「貍貓換了太子」。

陶澍一生可以說是傳奇,十分厲害,備受清朝皇帝恩寵,在政壇上混得風生水起,在文壇也堪稱是扛把子,絕對是個引領風騷之人。

不過新婚之夜的尷尬事,是發生在他年輕的時候,當時他家窮得叮當響,能與富貴千金喜結良緣,是一樁美事,結果洞房之夜掀開蓋頭后,卻發現新娘子被人掉了包。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他知道后是如何處理的?要講清楚,還得從他年輕時被騙婚說起。

一門定親風波

陶澍出生在1779年,湖南安化縣小淹鎮陶家灣人,家境中等。父親陶必銓一生想要走上仕途,但生活無情地嘲笑了他,偏偏是「逢考必落」,終其一生就是個秀才。

為了生計,最后干脆放棄,安心當了一個教書匠,不過,父親教書先生這個職業,三天兩頭的換東家,陶澍就跟著父親到處漂泊,還經常挨餓,父親也只能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兒子陶澍是個機靈鬼,悟性好,學得又快,所以陶必銓對這個兒子抱很大的期望。7歲的時候,父親就帶著他一起在外求學,再加上有父親陶必銓手把手的教導,陶澍肚子里的墨水,一點都不比他爹少。

1797年,父子二人一起參加鄉試,此時,父親42歲,兒子18歲。不得不說,年紀輕輕就成了秀才,前途不可限量。

有意思的是,有一個姓黃的富戶,打起陶澍的主意。原來他家中有個閨女,正值妙齡,黃家老爺想找個肚子里有墨水兒的女婿。

雖說家中不是萬貫家財,但在安化當地也算得上一個有頭有臉的人家。給閨女找一個讀書人,一來,有個學識淵博的女婿,面子有光彩;二來,若科舉高中,自己就是官老爺的岳父了,說不定自己還能飛黃騰達。

于是,黃老爺四處托人物色,結果看中了陶澍,雖說陶家現在窮,但是陶澍這小子一肚子墨水,如果,這小子中了舉人,仕途一片光明,到時左鄰右舍,誰都想攀上陶澍,不如早作「投資」,一旦陶澍成功了,自家女兒的前程就保證了。

不管怎樣,黃老爺認為陶澍從小聰穎,有些名氣,以后就是個「潛力股」。那時候結親講究門當戶對,陶必銓父子再怎麼有才,在大戶人家的富貴眼睛里也只是一對窮酸文人罷了。

黃老爺二話不說,馬上差人帶許多東西前去陶家提親,陶必銓對這個從天而降的好姻緣也是十分高興,畢竟家里條件就放在那里,就爽快答應了這門親事。

但對于這門親事,陶澍倒也無所謂,畢竟,女子一面未見,長得啥樣都不知道。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豈能當兒戲?

就這樣,陶黃兩個從未謀面的年輕人,定下了婚約。

黃家決意悔婚,「貍貓換太子」

定下婚約后,陶澍繼續攻讀,能考取功名,黃家千金也在等待著陶澍高中的那一天。

1797年,陶家父子二人參加鄉試,結果,陶澍可能遺傳他父親陶必銓的運勢,二人雙雙落榜,被一窩給端了,這打擊太大了!

這下,黃家就開始犯嘀咕了,這陶家的求學路屢次落榜,莫非陶家人壓根就沒有中舉的命?黃家一思量,把閨女嫁給他,就吃大虧了。

黃家突然有一絲悔意,思來想去,就想退婚。不過,退婚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如果沒有緣由,依照大清律法,若單方面悔婚的話,屬于「毀約」,不僅掏錢雙倍賠償陶家損失,還得親手把自己女兒送到陶家。

黃老爺正猶豫不決的時候,有個鄉紳世家一個姓吳的富翁,夫人去世后,他尋思著續弦,聽說黃老爺家的千金有點姿色,便登門來采訪,就想高價聘禮與黃老爺談談這門親事。

吳家在當地是有名的大戶,財力雄厚,黃老爺早就有耳聞了,看吳家出手闊氣,禁不住金錢的誘惑,同時看這個準女婿也沒有什麼出息,決意要悔婚。

不過,黃家的姑娘,偏偏也想找個高富帥當老公,也不想不嫁窮書生。畢竟,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既然女兒都有這意思了,黃家干脆就答應,將女兒嫁給吳家。

那中間隔著陶家怎麼辦?

正當黃老爺愁眉莫展的時候,掂量了一下在一旁伺候的丫鬟,這位貌美的丫鬟似乎會意到了黃老爺的意思,立馬站了出來,對黃老爺說她愿意代替黃家大小姐嫁到陶家。

黃老爺一聽,拍手稱「貍貓換太子」好計策,反正陶澍和自己女兒沒見過面。所以立馬起身準備張羅,對外宣稱這個丫鬟是他黃家的二千金,然后與陶家商定大喜之日。

很快,陶澍和黃家「小姐」的婚禮如期進行,陶家這邊不明就里,敲鑼打鼓就來迎娶這個冒充的「黃家千金」丫鬟進門。

這天,蒼天作證,大地作證,百姓作證,就這樣,一對新人禮成!陶家人非常感謝黃家人,瞧得起他們陶家,將千金嫁了過來。

也就是說,陶家人壓根不知道新娘子已經被人調包。就在陶澍掀開紅蓋頭,除了看到了這新娘子的眼中的恐懼,還有眼中的擔心,并且陶澍也發現了姑娘的手粗腳大的,粗活干了不少,不像養尊處優的富家大小姐。

這個丫鬟也很坦誠,在新婚之夜將此事的來龍去脈一五一十告訴了陶澍,得知自己的新婚妻子,已經被掉包,陶澍陷入了沉思。

新娘子「被掉包」,陶澍寬心接納

這時候,這個丫鬟也抱著被休掃地出門的打算了,但陶澍也并非是無情無義之人,知道事情原委后,看到姑娘的真誠,陶澍不怒反喜,寬心地接納了這個名叫黃德芬的丫鬟,并告訴她,你是我明媒正娶妻子,我愿意與你度過一生。

一席話說完,感動得黃德芬哭成淚人,心中充滿了溫暖,這樣的夫君可是上天賜給她的最完美的禮物。

于是,這一場「騙婚風波」,就這樣被消弭在無形之中。

成婚后,他不僅沒有嫌棄這個妻子,反而十分尊重,在這個妻子的鼓勵下,一路高歌猛進。

而黃德芬婚后,也是以德報德,對陶家越發的上心,把陶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就是為了讓陶澍安安心心讀書。

事實證明陶澍不光看人眼光準,還是一個經世奇才。自從有這個賢內助后,他人生猶如開掛般,1800年,陶澍參加了鄉試,這次,陶澍中了舉人。

不過,1801年,陶澍入京趕考,落榜了。對于陶澍中了舉人,黃家人自然還沒有太在意,也沒有太大的悔意。

直到1802年,嘉慶開了恩科,這意味著,1801年落榜的,又可以進行會試了。這一次,陶澍考中了進士,通過會試、殿試后,陶澍定為55名。

這是安化第一個進士,整個安化都轟動了。這下陶家算是熬出來了,不僅高中皇榜,還一路晉升,此時的吳家從社會地位、人際關系,都是無法與陶澍相提并論的。

嘉慶九年,陶澍赴任翰林院,不過父親陶必銓在嘉慶十年病逝,當了半輩子的秀才,他還是很欣慰的,畢竟,把兒子培養出來了。

陶澍官場混得如魚得水,從一個翰林編修開始,一路歷經監察御史、戶部給事中等官職,到了嘉慶帝駕崩的那一年,陶澍已經是川東兵備道。

1820年,由于陶澍能力頗強,并且風評極好,陶澍被道光皇帝任命為山西按察使。三年之后,44歲的陶澍成了安徽巡撫。

1830年,51歲的陶澍擔任了兩江總督,成為了真正的封疆大吏。

後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無一不受到陶澍的影響,而且,左宗棠成為了陶澍的親家,胡林翼成為了陶澍的女婿,有了陶澍的引路,才有了後來名震天下的左宗棠。

而當年不嫌棄他窮,代替富家女嫁給他的妻子黃德芬,也因夫而榮,被道光皇帝封為了一品誥命夫人,可謂是飛上枝頭變鳳凰。

陶澍雖然這些年官位不斷升遷,高官得坐,期間,還娶了多位妾室,但他從未嫌棄丫鬟出身的妻子,哪怕是黃德芬只給他生了三個閨女,沒有生兒子,陶澍依舊對她是禮遇有加,二人雖然是貧賤夫妻,卻是感情深厚。

然而,千金與丫鬟婚后的命運截然不同。

據說,當年愛慕虛榮的黃家小姐在嫁到吳家后,最開始,她日子還算可以,這錢家有錢,吃的喝的用的,可勁地揮霍,但這錢財主不是老實的主,卻是個喜歡耍橫的主兒。

就在陶澍一路官運亨通時,而黃家千金的日子,沒過幾年,卻每況愈下。吳家繼續「挖墻腳」專業,侵占他人田產,爭搶地盤,結果兩相仇斗,黃氏女被打就一命嗚呼,丈夫一死,吳家族人欺負黃氏女一個寡婦,侵占了她家的田產,黃氏女凄慘度日。

後來黃小姐被吳家族人趕出吳家,只能回娘家。黃老爺見女兒這麼凄慘,又聽聞陶澍這小子官是越做越大,悔不當初,急火攻心下,也撒手人寰。就這樣,黃家千金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人,日子過得是凄凄慘慘。

這時候陶澍已經發達了,陶澍回鄉聽說黃氏女的情況,念在當年舊情,贈給了黃氏女五十金。

黃氏女又慚愧又后悔,天天抱著這五十兩黃金痛哭流涕,不舍得使用。偏偏黃氏女的兒子是個敗家子,知道母親有筆巨款,偷偷把這筆錢偷走,一時羞憤不堪,自縊而死。

還有人說,她的處境被大丫鬟黃德芬得知后,將她接到陶澍的老宅生活幾年,後來黃家大小姐心中羞愧難當,便削發出家為尼了。

不過最終,這個黃家千金的結局成了迷,總之,過得不咋好!

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當初黃家不急著否認陶澍,又何至于錯過一個好女婿呢!

陶澍有多聰明?

歷史上的陶澍,字子霖,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779年元月17日)湖南安化縣(現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小淹鎮的陶家灣村,自幼家境貧寒,倒也算書香門第,他的父親陶必銓是個教書先生,閑暇時就帶著陶澍在家種地,過著耕讀的生活。陶澍從小就很聰慧勤勞,熱愛學習。

他6歲左右就開始砍柴、放牛、打漁(「公起寒微,漁樵耕讀」);7歲時跟隨父親遠走長沙,到岳麓書院這座千年學府學習理學和漢學;11歲就能巧答各種對聯,腦子反應神速;12歲就能寫八股文,智商超群,被鄰里坊間稱為「神童」;16歲時參加縣學考試,被錄取到縣上的學校讀書。

陶澍到了訂婚的年齡,有了定親對象黃小姐。黃小姐長得十分漂亮,家境殷實,比陶澍的家庭條件好多了。黃家看上了書香門第的陶澍,認為陶澍愛學習有上進心,是個不錯的潛力股,尤其黃媽媽對這個未來女婿是十二分的滿意;陶家認為自己屬于貧寒之家,能娶上媳婦就不錯了,何況還是大戶人家的女兒。

兩家各有各的打算,經過媒人撮合,很快正式結為兒女親家。馬上就要到了結婚的日子,可是卻冒出了個第三者,鄰村有個吳公子看上了黃小姐。

吳家是周邊有名的富有人家,吳家少爺的老婆病死了,吳少爺看上了黃小姐,打算娶她續弦。

可是當吳老爺打聽到黃小姐已經許配了人家時,吳家并不死心,認為自己有的是錢,這事好擺平。

他不惜重金托媒人找到黃家,向黃家承諾,只要黃家毀了和陶家的婚約,他馬上明媒正娶黃家大小姐,保她一生榮華。

嫌貧愛富的黃老爺立刻就同意了吳家的婚事,黃小姐本人也決意另嫁吳少爺,只有黃媽媽比較守信,她一聽,馬上表示拒絕,無論如何也不同意悔婚,一家人爭執不下。

這時,黃小姐身邊的一名貼身丫鬟站了出來。

這小丫頭是個勤勞踏實的機靈女孩,能說會道,遇事有主見。她和黃小姐年紀相仿,長相也不比黃小姐差,她雖是個丫鬟但和黃小姐情同姐妹,黃老爺和黃夫人也待她不薄。

當她看到黃家父女悔婚的態度很強烈,認為黃家如果正大光明悔婚,定會在鄉鄰間留下壞名聲,陶家是有骨氣的正派人家,怎會甘心受這種屈辱?說不定一紙訴狀將黃家告上法庭,到時吃虧的就是黃家。

另外,她分析吳家公子本身就不是啥好人,明知道人家姑娘已經訂婚,仗著自己有幾個臭錢就來破壞人家,這樣的人太自私,沒有道德,早晚得出事,她本人作為黃小姐的貼身丫鬟,小姐出嫁自己自然也會作為陪嫁丫鬟跟去,將來也不會有多好的命運。做對事贏一次,跟對人贏一生,無論如何要將自己的一生托付給對的人。

考慮到這些,小丫頭靈機一動想出一個既能為主家排憂解難,還能讓黃小姐滿意,更能讓自己有一個滿意的歸宿的好辦法。

面對僵局,丫鬟說自己愿意替黃小姐嫁給陶澍以解主人之憂的話。黃父一聽大喜,覺得這辦法很完美,這樣自家即保全了名節也為女兒找到了如意郎君。他馬上讓為丫鬟改名換姓為黃德芳,正式認這名丫鬟做了自己的女兒。

于是就上演了一幕假黃小姐嫁給了正準備進京趕考的陶澍,而真黃小姐嫁給了吳少爺作填房的事兒。

新婚夜,當陶澍聽到假黃小姐的「坦白后」,他判斷出這丫頭通情達理,聰慧,仗義,而且有一種難能可貴的真誠,她生活在底層,勤勞能干,沒有大小姐的造作,正是自己要找的知己,是難得的好妻子,所以當他知道真相后并沒有去找黃家討說法。

他決定接受上天的安排和黃德芬共度此生。于是,一場「姊妹易嫁」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緣。

陶澍不僅沒有嫌棄自己的這個妻子,反而對她十分尊重。

黃德芬和陶澍同歲,也是出生在乾隆己亥(1779)年,婚后勤儉持家,夫妻恩愛,陶澍對自己的岳母黃老夫人一直當親生母親版孝順,黃德芬被朝廷封為一品誥命夫人,共生有三女,名字皆被載入史書。

長女瑞姿才貌雙全,嫁給了在翰林院編修書籍、原任吏部、戶部、兵部、工部侍郎、江南學政、崇祀名宦、湘潭周系英三子、分發兩淮鹽庫大使諱貽樸;

次女瓊姿是個孝女,從小孝順父母,13歲時得知母親的病需要肉做藥引子,就忍痛割自己大腿上的肉和藥,使母親的病痊愈,嘉慶帝親自下旨表彰,稱其為「孝女」,給銀建坊,適直隸澧州學訓、導岳州巴陵縣教諭、本都王可權子、邑增生育耀;

三女僉姿,適嘉慶己卯科進士、戶部貴州司員外郎、長沙彭永思子、候選通判、道光乙未科順天鄉試舉人申甫。

成家后的陶澍在事業上平步青云,家有賢妻一切順風順水,清嘉慶七年(1802年)陶澍考中進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編修,不久升任御史,曾先后調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撫。

到了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任兩江總督,后加太子少保,任內督辦海運,剔除鹽政積弊,興修水利,并設義倉以救荒年。

盡管黃德芬沒有為陶澍生下兒子,陶澍仍然對她恩愛有加沒有絲毫的嫌棄。

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為了后代,黃德芬支持陶澍再娶。陶澍續娶了賀夫人,生下5女4兒,可惜所有兒子都夭折了。于是他又娶了張夫人,可惜只生了1個女兒。她又娶了劉夫人仍沒兒子,後來他又娶了盧夫人,生了3個兒子都夭折了。陶澍都54歲了,還沒有兒子,黃夫人沒有放棄,她當家作主讓家里的的丫頭張氏給陶澍做妾,終于生下了兒子陶桄,陶桄平安長大,陶澍終于有了自己的血脈,唯一的獨子。

黃德芬享盡榮華,活到道光甲辰(1844)三月三十,終年 66歲,按照清朝封賞慣例,封為安人、晉封宜人恭人、誥封淑人、例晉夫人、誥封一品夫人。

而那位真的黃小姐人品太差,出嫁后的生活不盡人意。她的婆家太勢力,待人刻薄,在一次和姓曾的人奪財產時她丈夫吳少爺被打死了,不久公公也死了,由于吳家為富不仁,得罪仇人太多,鄰居都不愿幫助她。黃小姐無兒無女遭人欺凌,家里的財產都被族人搜刮干凈,生活一落千丈,終日以淚洗面。

黃德芬作為黃小姐的義妹,做人不忘本,她時不時去看望黃小姐,陶澍知道后可憐黃小姐的遭遇,讓夫人拿50金幫助黃小姐,又出錢為她買房子居住,提供她的一日三餐及生活開銷。

黃小姐的日子過得凄風苦雨,但她不舍得花這50兩金,終日羞愧抱金痛哭,結果被小偷偷走。當她得知兩江總督的陶澍在江西巡閱軍營后要回安化省親時,黃小姐羞愧難當,自知無顏面對陶澍,上吊自盡,被鄰居救下,在陶家庵堂當了尼姑,代發修行。

道光十五年,道光皇帝招陶澍入京陛見, 很看重陶澍的才能,三天兩頭親自接見他,每次長達兩三個時辰。君臣關系良好,無話不談。

陶澍曾在日記中載,道光聽他談自己的童年和家鄉,談父親陶必銓……道光還在陶澍家的祖屋親筆題寫了「印心石屋」的牌匾相贈,足見對陶澍的盛寵。

左宗棠在醴陵縣學館教書時就把「江南第一才子」陶澍作為自己的偶像,24歲那年他中了舉人,終于見到了61歲的陶澍,二人一見如故,促膝長談到深夜,成為忘年交。

再見左宗棠時,陶澍指著總督衙門中自己辦公的椅子說,將來這個位置一定是你的!并為自己的獨子陶桄向左宗棠求親,二人皆大歡喜結為兒女親家。左宗棠對陶桄視如己出悉心培養。有了陶澍的引領,40年后,左宗棠也如陶澍所言坐上那把椅子。

陶澍除了與湘西三杰左宗棠關系好外,還與曾國藩 胡林翼關系密切。陶澍還將自己的五女兒和7歲的胡林翼定了娃娃親。 

道光十八年(1838年),陶澍突然中風,第二年病逝于兩江節署,享年 62歲。晉贈太子太保,依尚書例賜恤,謚號「文毅」,入祀賢良祠,并祝名宦祠,于海州建專祠。